冯家楼兴衰缘由

    中华冯氏网 2012年5月18日 冯氏家族


【简介】《墨子•辞过》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唐时的冯家楼是何等辉煌,高楼林立耸霄汉,官宦大族好风光。然富不过三代,冯氏子孙移志侈奢,狼藉珍奇,导致家道衰落,人口四散,令人扼腕叹息!

  唐代中叶,城里出东门约十五里路左右的冯家楼是个门第显赫的名门望族。先祖子华公的两个儿子冯宿、冯定到京都参加春苑大比,两个都名魁虎榜。他们的堂兄弟冯审、冯宽,也在同一科进士及第。那一年,浙江全省考取进士的共十四名,东阳冯家楼一家就占上四名,而且都当了大官,冯宿是吏部尚书,冯定是工部尚书,门庭显赫,荣耀四方。一时间,成为文坛艺苑的佳话美谈。

  后来,冯宿的第三个儿子,冯定的第四个儿子,还有冯审的儿子冯缄也都进士出身。到了第三代,冯宿的孙子冯涓,再到第四代冯涓的儿子冯庸也中了进士。曾几何时,门风大振,名播八方。冯氏一家成了个地地道道的官宦世家。如今,孝冯宗祠里还刻有“祖孙九进士,兄弟二尚书”的石柱联,可谓恩荣几代,名垂青史。

  由于冯宿一家官高位尊,家富势豪,在原来住的草棚柴扉旧地,很快就建造起规模宏伟、富丽堂皇的“冯家楼”。据《冯氏宗谱》、《东阳县志》记载:东阳冯家楼村,在唐乾符年间(874-879)建成“高楼画槛照人目,其下步廊几半里”的豪华住宅,为冯宿、冯定的府第。其高耸入云、雕梁画栋、烨烨煌煌,为当时东阳建筑之最。“冯家楼”从此变成了“冯高楼”。

  传说冯府的嗣孙,不知深浅,为了显示冯家的威风,在村南面,从歌山到东阳的通道上造起一座百尺高的门楼,人称“东阳冯家大门楼,赛过皇宫凤凰楼”。甚且扬言凡到此门楼,文官必须下轿,武官必须下马。否则,那些仗权欺世的不肖子孙,就会出来肇事生非,弄得人家怨声载道。有一次,一位从朝廷派到下面来察访的巡案大人,路过冯家百尺楼,因他备有皇上赐予的尚封宝剑,不必在此下马而行。可是遇见那些以豪门贵族自居的“破脚拐”,不问情由地予以刁难,弄得巡案大人十分恼火,等到拿出尚封宝剑,方才罢休。

  还有一次,冯家楼做太平戏,邻近三村的男女老小都去观看,谁知冯家的无癞阔少,蛮不讲礼,不许外村人站在台前看、中间看,只许站在两侧、后面看。许多邻村人很不服气,当时双方就吵了起来,冯家人竟是如此的霸道,很想联合起来还它个“非礼”。可是村中的有识之士劝说这是“下策”,行之不得。不久,他们来了一个将计就计。也请戏班来做大戏,还特地派人到冯家楼去请他们来看戏,并特意把戏场的中间地块安排客座。谁知这些游手好闲的纨绔之辈,不但不认为人家是以礼待客,应予尊重,反而认为是害怕他们而故买讨好。于是在戏场上更加恬不知耻地吵吵闹闹,胡作非为。弄得群众看不好戏,成了扰乱社会秩序的害群之马。尽管心中愤愤不平,但还只得百般忍耐。实际上,礼仪的丧失,意味着冯家道德的败坏,氏族的末落。唐代诗人李商隐说的好“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冯家楼原是个“忠义为本,诗礼传家”的名门望族,由于家富势豪,生活优裕,在世代嗣孙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思想道德的滑坡,逐渐滋养出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读诗书,无视礼仪的纨绔之辈。其结果,不讲道德,为非作歹者有之;不求上进,腐化堕落者有之;仗势欺人,巧取豪夺者有之,等等。冯家楼在无声无息中失去了人生礼仪的精神支柱。由于平时积怨太多,只要时机一到,就会有人群起而攻之。传说冯家楼私下造起百尺楼,妄与皇宫中的凤凰楼分庭抗礼而有人奏本朝庭被满门抄斩。也有人传,唐朝永贞年间,蒙古的“红毛军”入侵中原时出于报复,把冯家楼烧光斩绝。幸运的是当时一姓冯的奶娘躲在马棚的稻草堆中,虽被红毛军发现,想杀死她,但见她有几分姿色,顿即产生奸淫之念,遂行非礼。想不到奶娘突然猛撞对方,以致昏迷过去。她就立即穿上红毛军的服装,乘机逃到东阳与义乌交界的赤岸村。另一说是当时一个叫冯京的,在外读书才幸免于难。为防后患,他避到义乌赤岸外婆家去落脚生根,繁愆发族,并将冯京改为马凉。想不到势强业大的冯家楼,后来落到了这步田地,着实让人可叹可悲。

 


分享按钮>>清代文人冯赓雪故居
>>北宋大臣冯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