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立煌长孙回合肥捐献祖父遗物 故居将成爱国主义基地

    中华卫氏网 2014年4月4日 中华卫氏网



2013年11 月19 日,卫修阳回到祖父的故居

卫立煌长孙四次来到合肥

“我来合肥四次了,但这一次感怀最深。我爷爷卫立煌是抗日名将,对国家有着深沉的爱。我这次回来,也感受到合肥市对于卫立煌这位抗日名将的重视。”卫立煌的长孙卫修阳今年70 岁,家住昆明安宁市。曾任昆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并担任云南省政协委员、民革云南省委常委等职务。11 月16 日,他来到合肥。

卫修阳告诉记者,上个世纪70 年代,因为工作需要,他作为一名钢铁厂的技术人员,到合肥钢铁厂(现在的合钢公司)调研。“从昆明家里出发时,我父亲特地告诉我,到合肥去千万别和合肥的卫氏老家人联系,也不要说自己是卫立煌的后代。”卫修阳介绍,当他第一次踏上合肥这片土地,看到“合肥”字样时都非常激动,感觉自己的根就在合肥。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父亲的叮嘱,他克制住自己寻根的心,并没有到卫立煌出生的合肥卫杨村(现为包河区淝河镇卫乡村)去。

“上个世纪90 年代,我因为工作关系路过合肥,但是没有停留,感觉非常遗憾。”卫修阳介绍,直到2010 年因为卫氏修家谱,他再次来到合肥,当时感觉合肥变化好大,“但这一次来发现合肥又变了好多,而且对于文化和文物保护非常重视。合肥市文物局多次和我联系,沟通我爷爷卫立煌的一些资料和相关事宜。”

卫氏后人重回卫立煌故居

“看到家乡这样重视文物保护,我也要积极配合。”昨天,卫修阳先生及卫氏家族后人卫道源卫文卫道询等人,来到了卫立煌的故居所在地——包河区淝河镇卫乡村。整个故居有一间老房,四周正在按照原样修建。

在现场,合肥市文物管理处一钱姓负责人告诉记者,卫立煌故居有十多间房屋,老房修复在今年年底可完成,而四周房屋修建则需要到明年春夏。“按照老人的口述,查阅了许多资料,从而获得比较准确的信息,保持故居修旧如旧。”现场在修建的一个房屋,当地老人称作炮楼。不过长期收集研究资料的卫修阳介绍,这座楼其实不是炮楼,只是在修建时墙壁上留了供射击用的枪孔,所以看上去像是炮楼。这座楼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更楼”,是为了打更用的。

据介绍,卫立煌就出生在故居现存的一栋房屋里,并且一直在村里长到15岁。

长孙为卫立煌故居捐遗物

这位钱姓负责人同时介绍,11 月18 日,文物处邀请了卫修阳先生及卫氏家族后人卫道源女士、卫文女士等参加故居展陈设计工作的座谈,并在座谈会现场积极提供各方线索和资料,为卫立煌生平展览提供史实依据。

卫修阳告诉记者,合肥市文物部门之前多次和他联系,后来还专门到昆明安宁市去找他,希望能够在故居中展出卫立煌生前的部分物品。“我们家中保存的爷爷的遗物并不是特别多,而且全国多个部门都曾收集过爷爷的遗物,现在所剩的并不多。”但是即便这样,卫修阳还是将卫立煌生前用过的烟嘴、长大衣、美国军用衬衫、新中国成立后受邀上天安门时的胸章、眼镜盒等重要遗物捐给了合肥市文物部门。“合肥是我爷爷的故乡,也是我们的根,所以尽量配合合肥文物部门,也能够让大家更多地知道卫立煌的生平。”

故居将打造爱国主义基地此次修复工程总面积达2000 多平方米,从部分建筑修复后的效果图上看,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很“徽派”。

合肥市文物管理处介绍,目前,卫立煌故居维修工程正在施工,为尽快完成修复工程与展陈,合肥市文物管理处成立了专人小组,具体负责展陈的立项申请、规划设计、资料收集、文物征集等工作。建好后的卫立煌故居,将尽力丰富展陈内容。故居修复按照老根基留下的格局建造,故居中现有的人物山水图案、民国时代雕刻的花纹将被精心保护,维持原貌。另外,还将按照原样,修建悬挑阳台、女儿墙、罗马柱等特色建筑。

“整体故居内容将再现晚清民国时期庐州地区民居风貌,展示卫立煌将军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并将把卫立煌故居建设成为重要的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位钱姓负责人告诉记者。

卫立煌简介

卫立煌,字俊如,又字辉珊,1897 年2 月16 日生于安徽合肥东郊卫杨村(现为包河区淝河镇卫乡村)。

1912 年初,卫立煌在和县加入学兵队,参加了辛亥革命。

1927 年10 月任国民党军第9 军副军长。翌年任南京卫戍副司令。

1937 年10 月指挥第十四集团军等与日军进行忻口会战,后历任第二战区

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南省主席。

1943 年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因在对日作战中打通中印公路,名扬中外。

1955 年3月返回大陆,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

1960 年1月17日病逝。

焦雪 本报记者 周晔/文 卞世鹏/图


分享按钮>>【鲍氏网新闻】第十四次《鲍氏文苑》座谈会工作报告
>>【寻踪探幽】河东卫氏家族祖坟墓碑寻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