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年轻的飞船副总指挥秦文波

    中华秦氏网 2012年6月2日 秦成


        秦文波,江苏无锡人,一九八八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并分配到上海航天局工作。一九九三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不久,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任某型号导弹地面设备软件主管设计师的秦文波,便因表现出众调任“神舟”试验飞船调度员。一九九九年,“神舟 ”号试验飞船发射成功后,他被任命为飞船副总指挥,迄今仍是中国最年轻的飞船副总指挥。在此次的神舟五号飞船发射中,秦文波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工程保障,包括人、财、物以及技术的计划、协调。 16日晚,在电话中,秦文波为记者还原了在飞船发射前后四十八个小时里,他本人及其战友们最真实细致的生活状态。发射前 24小时 14号,秦文波很早就起床了,尽管他清楚地知道,即将到来的,将是连续数十小时的紧张作战,“但太兴奋,睡不着了”。当天上午九点,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秦和他的战友们开始了最后的冲刺。

   “我像往常一样开始一天的工作。唯一不同的是,今天是卫星发射前的最后一天。上午我主要是和其他同事一起核对发射时期。我们要对飞船上的动作进行严格审查。这个审查包括人员动作,各种文件的准备等。 ”秦说,他们首先把预订的 20多个动作排了一遍。忙完这些,已是中午,秦文波特意抬头看了一眼矗立在旷野中的那枚承载希望的火箭, “火箭当时已经竖立在塔架上了。但此时火箭上面还是空的,还没有加注燃料。 ”秦知道,它的命运将由下午的指挥部会议决定。下午三点,指挥部会议准时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审议竖立在塔架上的火箭和飞船的状态是否良好,检测发射前状态设置是否完整。如航天员准备状况,火箭状态,飞船状态,救援飞机和船只是否准备好等等。 “很琐碎,但很重要。 ”秦文波说,最重点的是审议发射当天以及第二天返回时的天气。 “火箭在发射时有高空风,高空风如果很大且飘浮不定的话,会造成火箭飘。对这一状态,要对火箭状态进行修正。所以必须要测准高空风。 ” 当天会上,指挥部对天气状态进行了详细审议并加以确认。首先是,气象专家对整个发射、测控区的气象,包括海洋发射区的风力、风向进行汇报。以及 16日飞船返回时着陆场的风向、风力,及海洋上的风力。 “这方面的数据很重要。测量船在海上,风力太大的话,没有办法固定就没有办法准确测量、发送指令。 ”“正是因为发射要考虑这么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才对外称 15-17号择机发射。但当天各项条件已经符合了发射要求。所以在听了专家向指挥部汇报后,我们当场决策 ——火箭可以发射,时间定在 15日 9时。 ”下午 5: 00,酒泉发射中心开始对火箭进行加注。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 15日凌晨 3: 00左右。其间,任何人都不能进入现场。  将 400多吨的推进剂注入火箭庞大的身躯里,是一个漫长而危险的过程。 “任何一个小的技术失误都会最后酿成大祸,最怕的是加注过程中出现泄漏。所以整整 10个小时,大家的心都是提着的。 ”所幸,一切都很顺利,发射时间按计划设置完毕。
  倒计时开始 ,15日凌晨零点,第一批队员开始上岗,进行准备工作。凌晨 3: 20,作为第二批人员,秦文波起床洗漱,吃过方便面之后进入现场。飞船的倒计时是从 -5小时开始的,也就是秦的到岗时间 ——凌晨 4: 00。   4: 00整,第二批工作人员开始上岗检测。到岗后立即对飞船加电进行最后一次检测。这需要把机器开动,把所有设备上电。在这一过程之后,还有一个飞船设计师进舱,对航天员最后的状态进行设置。 “从 4点到 9点,所有的工作者都在监测之中,状态非常良好。 ”  5: 50大家开始为航天员送行, 6: 15杨利伟进入舱体。而进舱之后,就意味着发射进入负 2小时了。 航天员进舱后,需要进行有人状态确定。据说杨利伟进去后会对每一个部件进行检测确定,在一张长长的表格上逐个打勾确认。   9: 00整, “……3、 2、 1、 0”在一阵轰鸣和大地的震颤中,神舟五号冉冉上升,而正是这升空段的 583秒飞行,是最让人揪心的时刻。  秦文波介绍,特别是 0-120秒这个阶段,也就是火箭通过逃逸塔的阶段,在世界航空史中故障率是最高的,大家当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箭体。秦说,尽管逃逸塔有在紧急情况下让航天员逃逸的作用,而他们也已经为飞船设计了 11种故障应对模式,但直到逃逸塔被火箭抛掉的那一刻之前,他整个人都在发颤。 120秒时,逃逸塔被顺利抛掉,飞船继续上升。此时,电测大厅里爆发出了发射过程中的第一次掌声。  9: 05,火箭和卫星还没有分离时,秦文波们开始转岗。从电测大厅转到指控中心。 升空 583秒后,船箭分离指令发出, 589秒,船箭精确地彻底脱落分离 ——当时时针指向 9: 09,大厅里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此时,秦文波和他的战友们正紧张地检验不断传送过来的各项测量数据,因为分离并不代表入轨精确,只有入轨精确才能保证飞船正常运行。轨道如果低了,就要发指令往上推,高了就要往下降 ——9: 15,传来轨道各项参数,所有参数正常,这时,总指挥宣布飞船准确入轨。但秦文波的等待仍在延续。 “飞船入轨后第一个动作是展开帆板。只有帆板展开了,飞船才可以发电供应飞船所需的电力。这是很关键的,可以说,只要有了电,就算出了故障,也可以通过地面指挥系统来排除。另外一个重要动作是,分离后飞船和火箭有个推力,会使飞船旋转,这时需要靠发动机来执行 ‘消初偏 ’(即消除初始的偏向 ),让它不要旋转,它的成功就说明发动机工作正常。 ” 秦文波尤其关心这两个动作,不仅因为它们是最后两个重要的发射指标, “而且整个电力能源系统是由我们上海研发提供的。 ”事实上,在飞船入轨后 4分钟这些动作就展开了,但秦文波他们在地面上却不能立刻获得具体的空中的数据。 “由于本次飞行包括海基在内只有 20个测控点,所以存在盲区。而飞船出了酒泉发射场入轨以后就有这么段盲区。我们测控不到,要到远望 2号测量船捕捉到了它,才能把数据传下来。看不到这些数据前,我们的心一直是抽紧的。 ”  9: 25,远望 2号终于收到了数据,并传至酒泉 ——“飞船帆板展开,消初偏完成,各项设备加电正常。 ”   “发射成功了! ”这时候,中心大厅欢声雷动。老总们,工作人员纷纷起身,互相拥抱、祝贺。
   “千年等一回。 ”秦思量了半天才找出这么一句来描绘自己当时的心情。 在飞船返回之前,秦文波和他的战友依然不能休息,他们每个小时都要和北京通话,监测着飞船的每个数据、程序和动作。 16日凌晨 5: 50分,秦文波和同事们相约走到室外,希冀看到神舟返回的那道令人兴奋的光芒 ……

   [对话秦文波 ]

 

      《 21世纪》:对比美、俄,我们在技术上是否更多借鉴了俄罗斯?

       秦文波:不能这么说,起码起点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比俄罗斯以前的起点高多了。比如,我们的轨道舱现在还在空中,进行科学试验,而俄罗斯当年的轨道舱是同步销毁的。在航天路径上,中国选择了比较简捷的路,只花费了 20亿美元。但对于中国而言, 20亿已经很大了。

  《 21世纪》:目前全球航天事业处在一个低潮,专家认为在没有民营化前,边际效益递减,中国在后续推动上有无自身考虑?

       秦文波:在技术转化上,美国效能比是 1: 9点多,俄是 1: 7。但统计方法是不一样的,也没有固定标准。我们很多技术已经移植到民用上了,如数字电视、环境监测等。这个很难统计出来,而且国家也没有下这个指标,主要还是科学探索。

  《 21世纪》:接下来大家关注的是登月计划了,距这个千年梦想,我们还有多大差距?
      

       秦文波:现在叫探月计划,就是人不上去,只是绕月飞行,后期可能有登月车上去。在这方面中国的技术储备足够了。我们充满信心。这一计划已经批了,大家拭目以待吧。

  《 21世纪》:载人航天和探月有什么联系?

   秦文波:探月必须通过空中对接再点火。这就节省了很多。载人航天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启动。

 


分享按钮>>前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
>>“纳米博士”秦禄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