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渊轶事:饮水思源——渊公井
- 中华何氏网 2011年10月4日 何氏百度空间
辛亥革命元老,老革命家、教育家:何子渊(1865—1941),字临淑,讳东汉。广东省兴宁市石马镇星窝子——顺裕庐。 石马“光裕庐”开基祖。
1880年,时年16岁,参加嘉应州院试,获甲等第一名,录为廪缮生员(廪生),随即赴兴宁县衙履职。
1882年,18岁“少年老成,办事公道,文章·道德俱佳”升任督学,专职督导兴宁全县的教育工作。
1903年与丘逢甲、萧惠长等先贤创办兴民学堂,并亲担首任学监(督学);1904年冬,创办“石马两等小学堂”,任董事会主席;1906年,与萧惠长等人创办兴宁县立一中,是中国第一批示范性高中:兴宁第一中学、粤东名校:兴民中学和石马中心小学的创始人,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梅州文化教育界先驱、兴宁新学的开拓者。
1904年,与丘逢甲、萧惠长、江伯坚、姚竹英等革命党人在石马“箭竹顶”茶寮草堂策划潮州“黄冈起义”,是“黄冈起义”领导人之一;1905年,孙中山先生创立“同盟会”后最早入盟的盟员;曾秘密参与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后勤筹备工作,为推翻满清腐败政权积极筹款,支持革命。
民国初年,毅然将自己的同胞兄弟何贯中托咐给孙中山先生,从军征战,累立战功,任北伐军营长。1920年,何贯中奉大元帅之命,与邓仲元参谋长(遇难后,孙中山大元帅追授他为陆军上将)从福建率师回粤,在惠州平叛桂系军阀陆荣廷之时壮烈牺牲,年仅32岁。后孙中山大元帅追授他为上校团长,葬广州“粤军第一师烈士陵园”。国民政府时期,原兴宁县长、历史学家罗师扬亲为烈士贯中作传并题写碑文。
民国初年,兴宁设县议会,何子渊被公推为议会长,兼任兴民学堂董事长。先后提出振兴山林、开办实业、禁鸦片、禁赌博等重大方案,并得以实施。
1917年9月,中华民国军政府诞生后不久,第一家“地方国营”股份制大型企业——梅州“琯坑钨矿”便宣告成立,1918年(戍午年)春,经兴梅两县县长保举,由何子渊出任“琯坑钨矿”董事长,两县多年的山林纠纷便得以解除,矿产资源遂得以大规模开发,“琯坑钨矿”一直开采至1980年代末。
1920年,子渊先生在出任粤军总司令咨议期间,工作尽忠职守,为北伐军姚雨平总司令献计献策,贡献良多;曾协助邓仲元参谋长力劝“援闽粤军”独立营营长六弟何贯中执行孙中山大元帅的既定国策——回师北伐,对推动粤军北伐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5年春,为肃清陈炯明的残余势力,东征军光复兴宁之时,何子渊与罗幼山县长一起带粮、带物和款项慰问张发奎、蒋光鼐等东征军全体将士,短期内为东征军筹募到大批军饷、物资,并陪同蒋介石、周恩来四处演讲,宣传革命。时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特致信兴宁县长罗师扬,对兴宁革命党人的无私帮助表示充份的肯定,并极力挽留罗师扬县长继续为党工作、为国效力。
何子渊先生在兴梅地区享有崇高威望,几十年如一日,对乡间各种民怨和族群械斗出面进行公正调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爱护和拥戴。
1927年8月,光裕庐动工兴建后,因房屋的地基是一座发育尚未成熟的花岗岩石山,故一直找不到理想的饮用水源,何子渊全家二十几口人的饮水,全靠人扛、肩挑一里开外的马下河水解决,苦不堪言。
一天,何子渊回家探亲,因尚未完工的光裕庐门坪堆放着一大堆建筑材料,轿子无法通行,渊公便只好下轿,在门坪右边的一棵天然柳树下歇息,真可谓:赤日炎炎,酷暑难熬。
突然,轿夫发现渊公头顶遮天弊日的柳树杈上,盘着一条足有两斤多重的金环蛇,正吐着信子,探头探脑,急忙借故让渊公起身离开,举棍便打,渊公连忙制止:“别打,别打,不碍事,不碍事,留着它吃老鼠……”。后来,经“地理”先生指点:“金环挂柳,吉兆!”,遂将柳树移栽,就在树头的位置动土挖井,果然,在离地三米的地方发现了泉眼,泉水汩汩而来、清澈见底、甜中带甘、回味无穷,后来何子渊的子孙便把这口井命名为“渊公井”,八十多年来,不管天灾还是人祸,“渊公井”都默默无闻地承受着屈辱和平凡,在毛泽东时代,几次差点被怀疑井下埋有枪支的“革命群众”捣毁,“渊公井”默默无闻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渊公子孙,像种子一样撒向世界各地,发芽生根,迄今已达500多位渊公后裔……
说来也怪,自从有了水井以后,何子渊故居--光裕庐便从未发生过鼠害,上世纪中叶,在“农业学大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之时,生产队为了安全起见,经常将当地农民仅存的一点“救命粮”藏在光裕庐,以免被当作公粮上缴……
2009年仲秋,我国著名女书法家,年逾九旬的孙中山副官张猛遗孀潘景晴,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的书法大展上,情不自禁,即席挥毫,为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诞辰145周年欣然命笔:“饮水思源 渊公井”这一熠熠生辉的作品,聊表对渊公的敬意。
分享按钮>>何子渊:满门忠烈 光照前列
>>重新印发朐阳殷氏五届宗谱编修委员会成员名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