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通史:何姓(插图本)
- 中华何氏网 2012年5月1日 盂繁冶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第1版 (2002年1月1日)
丛书名: 中华姓氏通史丛书
平装: 315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7506015633
条形码: 9787506015639
ASIN: B0011A6M32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该书旨在整理中华姓氏文明,疏通各姓氏之来龙去脉,为广大读者和姓氏文化研究者提供一套史料考订详实、文献资料丰富的通史。姓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整理,有利于民族团结、民族精神的凝聚以及国家统一大业的完成。
本书是一部插图本世纪通史性著作,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姓氏插典,涉及了该姓祖先、人物、郡望、文献、山川、名胜、古迹等相关内容。需要特点说明的是,个别插图与正文文字并非一一对应,故名为“插图本”,不叫“图说”。请读者察之。
媒体推荐
后记
如同许多读书做文的人一样,当我度过不少个酷热沉闷的夏夜将这部书稿敲定、放下手中笔墨的时候,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然后急匆匆地向远在山乡的老家打了个电话,向年迈的父
母解释了一番长期不能归省的原因。甚至还邀一二知己,避开嗜杂的夜市,在一个僻静的地摊上,就看月光,乘着夜凉,喝了两大杯生啤。
但这种轻松转瞬即逝,我马上又惴惴不安起来。首先,姓氏书不好写。一个姓族的历史上下几千年,纵横数千里,涉及国内外,支系繁盛,分布广泛,想象不到的错综复杂。而文献资料严重缺略,正史中一鳞半爪,家乘族谱又难以搜寻。具体写作起来殊感不易;学术气重了,枯躁乏味,没人愿看;通俗过头了,人家耻笑,自己也觉着掉价。在二者之间把握一个“度”的确不容易。其次,我是个资质迟钝不知“灵气”为何物的人。加之时间之仓促到了不能直言的地步。如此种种,此书的舛错谬误是难以避免了。书稿写定了并且交差了,但我都像小学生考试一样,总是惦记着老师怎样判分?答案正确与否?于是又惶恐起采,所以,我期盼着何姓族人及广大读者的批评与指正。
说实话,书稿即使是目前这个样子,也不全是我个人力之所及。
我首先要感谢王大良博士给了我这样一个好的学习机会。没有他的鼓励支持和督责,是不会有我这部书稿的。华东师大的章义和教授,是我的挚友,严格说是我的老师。他和他的高足郭善兵君放下手头繁重的科研任务,为我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1996年9月,在豫闽台姓氏源流国际研讨会上,我有幸认识了来自菲律宾何氏宗亲会的何罗文先生,他所赠阅的(菲律宾庐江何氏宗亲会会刊) (1994),其中有珍贵的资料,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些年,我无缘再与何先生谋面,但他给予的帮助,我是不敢忘怀的。路运洪先生冒着酷暑来往奔波寻找谱牒,出版社的编辑为本书的付梓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对于他们的奉献精神,我除了感激之外,又感到是动力和压力;如果我拿不出东西,岂不是糟踏了他们的心血和劳动!
借此机会,我谨向他们以及所有为此书无私奉献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盂繁冶
2001年8月3日于西唐樵人屋
目录
第一章 坎坷悲壮的何姓之源
第二章 搜寻何姓人的行踪
第三章 天下何氏归庐江
第四章 安徽出发
第五章 他们来自北方
第六章 两大医学世家与一个长寿家族
第七章 走向东南
第八章 陕西,河南两支何姓
第九章 独特的家族文化
第十章 家谱文献
第十一章 人物谱
作者后记
编者后记
文摘
书摘
就人口而言,目前何姓人在全国的数量已过千万之多,占全国大姓的第17位,在分布上,除遍布全国各地之外,呈现出南方较多,北方较少的分布格局。具体说采,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抽样调查表明,在全国被调查的174900人中,有1759人姓何,这一数据,占全部被调查人口的1.006%和位居被调查的1133个姓氏的第21位。另外,在被调查的24948个北京人中,有515个姓氏,其中何姓有128人,占人口总数的0.513%,位居姓氏的第37位,在25029个辽宁人中,有447个姓氏,其中何姓有53人,占总数的0.212%,居第74位,在25092个上海人
中,有391个姓氏,其中何姓有191人,占总人口的0.761%和姓氏的第31位;在25244个福建人中,有246个姓氏,其中何姓有319人,占总人数的1.264%和姓氏的第19位;在25646个广东人中,有298个姓氏,其中何姓人483人,占被调查人口总数的1.883%和姓氏的第14位;在25239个四川人中,有521个姓氏,其中何姓人411人,占被调查总数的1.628%和姓氏的14位;在23795个陕西人中,有456个姓氏,其中何姓有175人,占被调查总数的0.735%和姓氏的第29位。上述数字,尽管只是一个抽样调查的结果,并且是20年前的数据,但由于上述7省市是分别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5大地区中筛选出来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说明何姓人的分布规律的。即使在20年后的今天,何姓人的分布也不会改变上述格局。
另外,在台湾,何姓也是百家大姓中排名第26位的大姓族。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何姓人都迁居海外,并在海外华人中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姓族势力。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以及欧羹、大洋洲等地,从事着政治、经济、工商业、财政金融、科技文教等方面的事业。为所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奉献着他们的聪明和才智。
就事业而言,何姓人继续弘扬明清先人们的奋斗进取精神,他们除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之外,还产生了现当代著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艺术家、商界巨子、经济学家,以及其他领域里的专门人才。如杰出的中国女革命家、著名画家、廖仲凯夫人何香凝,广东南海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主席职务。
又如爱国民主人士何思源、山东荷泽人。四川万县人何其芳,是著名文学家、文学评论家。还有在现代历史上颇具影响的军事将领、河北藁城人何基沣,是抗日名将,早年曾参加北伐战争;湖南长沙人,工农红军出身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何德全。湖南平江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何维忠等人;在科技文化界,有数学家何鲁,四川广安人;汽车设计制造专家何乃民,浙江义乌人;地质学家何作霖,河北蠡县人。作家、文学评论家何家槐;中国现代史学家、广东台山人何干之。法学专家,浙江余姚人何思敬以及人大副委员长何鲁丽、院士何祚庥、史学家何兹全、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何振梁,澳门特首何厚铧等,也都是何姓人的杰出代表,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其实,现当代何姓人的佼佼者,何止上述。我们掌握的很有限的一些资料,已证明我们这一观点的正确不误:上海辞书出版社在1990年12月出版,复且大学历史总资料室编写的《辛女革命以来人物传记资料索引》(1911—1949)有何姓人195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范宝俊、朱健华编写的(中华英烈大辞典》(1840—1956)有何姓人157人。《新中国人名录》中何姓人19位,《中国当代青年作家名典》收录何姓人27位,《华夏名人词典》收录何姓人31位。神州国光社1934年8月出版的《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收录有何姓画家80位。
翌日清晨,何氏弟兄离开枫亭,继续北进。傍晚时分,拖着饥渴疲累的身躯,来到了一座状如海龟的山脚下,只见山上古木参天,翠竹成林,一条清澈的小溪在山前绕过,缓缓东流去。大家在溪边喝水洗脸,要清除一天奔波的疲劳。忽然,弟兄八人的眼前同时亮起来了,他们终于看到了一个光明的世界。由于这一美丽的传说,此地取名“仙水村”,后人还在溪边建起一座洗睛亭。据说这亭子前些年还在。过往行人总要在亭下溪边洗眼明目,以图吉祥。
何氏兄弟重见光明,喜不自胜,当晚就爬上了那座小山,要在此筑舍安家。第二天早上,房子将要建好,山下樵夫突然发瑰山上浓烟滚滚,何氏兄弟听到山下惊呼,仓皇而逃,至今山中巨石上还有他们的足迹。这山也就有了“九仙山”的名字。
兄弟九人逃寓了九仙山,四方云游,采到了一个群山环抱、林荫蔽日的地方,山下是座湛蓝的天然石湖,四周怪石瞬峋,千岩竞秀,他们在此定居下来。
其时,清源一带瘟疫流行,旱涝灾害频频发生,劳动人民饥寒交迫,苦不堪言。可地方官员却不顾人民死活,照样催粮逼款,百姓生活如同雪上加霜,何氏九弟兄看到人民的苦难生活,寝食不安。他们白天上山采药,夜晚在家炼丹,分送给有病的穷苦百姓驱邪避瘟。在病痛折磨中挣扎的人们,药到病除,大家自是感激不尽,并且一传十,十传百,消息越传越远,连惠安、莆田的病人,也都找九弟兄治病取药。不久,整个福建境内的瘟病都消失了,老百姓安居乐业,人寿年丰。何氏九弟兄心中受到了莫大的安慰。
何氏兄弟关心农事,心系百姓,处处为劳动群众着想,在山中不知道走了多少个白天黑夜。某一年的仲秋佳节,明月高悬,把她满身的银辉,洒满了大地。九兄弟所在的石湖、群山也笼罩在一派银光闪烁的仙境之中。他们被这月下美景所陶醉,临湖而坐,饮酒赏月。忽然碧波粼粼的湖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紧接着,水中跃出九条身长双翅的金色鲤鱼,驮起何氏九兄弟,腾空而起,飞上了万里云空,九兄弟一个个脱凡超俗,成了天上的神仙。得道之后;他们还时常下凡人间,保佑闽地百姓的平安。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九位心系百姓、关心民瘼的何氏兄弟,就在湖畔建了一座九仙祠,塑上他们的神像,供后人瞻仰奉祀。
清源县名也因何氏九兄弟的事迹改名仙游县,县城又称鲤城。
今天的人们,包括何姓在内的人们,读罢这则故事,谁也不会相信确有此事,它毕竟是神话传说。但是,即使是神话传说也有一定的根据、缘由,也有人民群众的善恶是非观念在内,也有民族文化的合理成份包括其中。
在今天的福建省内,奉祀九仙的祠庙并非仙游一处,在泉州城郊的马甲双髻山,也有专祀九仙祖的庙宇。族谱中也有《何氏九郎族谱》流传于世。同时,我们查阅诸多文献,相互参照考证,得知今天福建的“仙游”县名,始自宋代,在此以前叫做“清源”,这则神话传说至迟在宋代就已经产生流传了。也就是说何氏人闽是宋代以前的事情。
何氏家族文化
如同全国所有的姓氏一样,何姓人视谱牒如生命,一向重视纂修家乘谱牒,表现了他们爱家族爱民族的博大胸怀,他们的修谱思想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不断地发生变化。
谁都不会怀疑,从某种意义说,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封建社会史是一部血缘关系史,在异常重视宗法血缘关系的民族文化背景中,记述血缘关系的来龙去脉,分别血缘关系的尊阜高下及由此而产生的封建伦理纲常,是其最基本的任务和最基本的内容。把这种宗法血缘关系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便是家乘谱牒产生的缘起和背景。
我国最早的谱牒是记载黄帝以来至春秋时期谱侯大夫的姓氏、世系以及都邑的《世本》。
接下来有《帝王谱》,《志禹姓》等辕早的谱牒。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士族统治的时代,注重门第尊卑,强调血缘关系。官必有谱状,家必有世系,出者徵簿状以查官次,处者则考世系以辨本支。官方有专门管理谱状的谱局。上行下效,广修家乘谱牒一时蔚然成风,历隋唐以至宋代,以纲常名教为内容的儒学的倡导与发展,与之俱来的是修撰家乘谱牒的昌盛和高涨,并且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文化传统,一直沿袭延续下来。
我国历史上的谱牒文献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但由于时代表达,管理不善,自然灾害,匪祸战火的毁坏,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古代谱牒已经不多了。何姓的家乘谱牒流传至今最早的也是汉代的《何氏家传》以及《庐江七贤传》,却也只是书目卷数而已。
宋代以后,宗族家庭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修谱、续谱,合谱高潮一浪推过一浪,加之印刷技术、造纸技术的进步,撰修族谱在寻常百姓中已不少见。尤其是明清直到民国,越来越多的族谱被保留下来。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何姓族谱规模最大,体例相对完备的要数加世纪20年代修撰的《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了。其中记载了全国11个省市,152支何氏宗系的谱牒世系及相关内容。上海图书馆藏有135种何氏族谱。国家图书馆以及四川、河南、陕西的有关部门及个人也都收藏了不少何姓的谱牒文献。
在中华民族浩瀚灿烂的姓氏星空里,何姓是瑞灿奇目的一颗明星,作为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姓氏之一,何姓历史源远流长,枝繁叶茂,发展迅速。在几千年的族姓发展历程中,广大的何姓先辈们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无论是在思想文化文面,还是在社会政治方面,抑或是科学技术方面,都对国家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何氏家族争得了无数的赞誉和光荣。而家乘谱牍作为家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民族自尊心,民族凝聚力的一个象征,受到了何姓族众的特别重视。修谱、爱谱成为何姓族众的优良传统。
……
分享按钮>>中国足坛应该感激的陕西铁杆球迷“何大锤”
>>山西省刑释解教人员更生促进会更生公益艺术团隆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