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人物】记中国首批赴南苏丹维和医疗队军医何黎民
- 中华何氏网 2012年12月10日 国防部网站
2012年12月04日 08:41:03 来源: 国防部网站
“你是一粒和平的种子,播撒在广袤的红土地上;你是一条爱的彩带,编织起与非洲人心灵沟通的虹桥。”
今年“八一”建军节这天,济南军区第404医院两位主官联名发给正在非洲执行维和任务的中国首批赴南苏丹维和医疗队博士后军医、该院神经外科主任何黎民一条短信,代表全院官兵向他致以崇高敬意。这一天,因为在饱经战乱的南苏丹维护和平的突出贡献,何黎民受到联合国驻南苏丹特派团的隆重表彰,并被授予联合国“和平勋章”。
自从年初随中国维和医疗队踏上万里之遥的非洲南苏丹红土地以来,何黎民身兼医疗专家、首席翻译、联络官数职,以献身和平事业的强烈使命感和高超的专业能力,为各国维和官兵和非洲群众服务,在维和舞台上树起了一个系着和平丝带的“中国使者”的崇高形象。
“博士后军医”的仁心仁术
南苏丹瓦乌UN城,今年3月29日19时许。
中国首批赴南苏丹维和医疗队正准备开饭,电话铃声骤然响起。博士后军医何黎民拿起电话,听筒里传来联合国驻南苏丹特派团西加扎勒河州协调官恩迪亚焦急的声音:“拉加县发生重大车祸事故,5名重伤员正在紧急送往瓦乌途中,请你们立即做好抢救准备!”何黎民和队友们丢下碗筷,投入战斗。
数分钟后,一辆救护车载着何黎民和先遣救护组成员驶出UN城,奔向机场。
当运送伤员的直升机在漫天扬尘中降落后,何黎民等人立即进入机舱,对伤者进行初诊和急救处置。救护车随后向着UN城疾驰而来。
二级医院病房里,一派忙碌景象。一名5岁的小女孩头部受伤,鼻腔淌着积液,一直哭闹不止。何黎民用英语简单地与患者进行了交流,凭着简单的仪器检查结果,准确作出判断:小女孩颅底有骨折。
他迅速制订方案,为小女孩实施清创缝合等救治手术。忙到次日凌晨2时多,5名伤者终于全部得到妥善治疗。这时,值班医生劝何黎民回去吃点东西休息一下,他却放心不下,执意守候在伤员身旁。
早晨,前来接班的队员们看到,昨夜哭闹不休的小女孩已经睡醒了,脸上带着笑意,熬得两眼通红的何黎民正在教她学说中国话“你好”“朋友”……
经过精心治疗,5名伤员不久痊愈出院。联合国驻西加扎勒河州的警务协调官米歇尔?泰勒专程给医疗队送来感谢信,赞扬中国医生医术高超、医德高尚。
自从踏上红土地那天起,何黎民就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救死扶伤的工作中。据军医白厚喜介绍,何黎民平时担负着繁重的对外翻译联络任务,经常参加会议保障和大项任务。医疗队领导决定免除他的病房值班任务,何黎民却说什么也不答应,总是在周末和节假日抢着值班。几个月下来,他发挥自己的医学特长,治愈了数十名疑难杂症患者。
“首席联络官”架起沟通之桥
中国首批赴南苏丹维和官兵一到南苏丹,何黎民便操着流利的英语,担负起对外联络任务。
常言道,在家日日好,出门事事难。医疗队和工程兵大队建新板房,有36个集装箱从国内海运过来。集装箱在肯尼亚蒙巴萨港的清关手续出了问题,何黎民连夜与承运商沟通,使所有集装箱顺利出港启运;集装箱运送途中遇到持枪的当地武装人员索要钱物,他不顾生命危险,驱车赶到事发地,沉着机智地展开游说,终于说服了气势汹汹的拦截者,使集装箱顺利到达UN城,板房如期开建。
为方便维和官兵联系,联南苏团专门为担任联络官的何黎民配备了一部“小灵通”。这部“小灵通”成了联南苏团与医疗队的值班热线电话。为此,何黎民要24小时处于值班状态,难得睡个安稳觉,他却从未抱怨过。宿舍的木板房不太隔音,隔壁的张巍和蔡森睡觉时经常能听见何黎民接听联南苏团的紧急电话。两位队员心疼地说:“真希望咱们能替何博士接个电话,这样他就能睡个囫囵觉了!”
天长日久,UN城里的各国工作人员说起中国维和医疗队,都知道何黎民,他们或称他为“Doctor He”,或亲切称“Limin”。何黎民与联南苏团工程处的查尔斯处长更是情如兄弟。他们的友谊是在工作中产生的。
医疗队到达任务区后,营房设施陈旧需修缮,高清远程会诊医学站点施工需建材,雨季来临前环境卫生需整治,一大堆难题摆在了面前。而南苏丹当地建材极其缺乏,工程材料的申请难度非常大。
那些日子,何黎民跑得最多的就是工程处。他从局域网上找到很多联合国承诺为出兵国部队提供保障的文件,积极与工程处协商。
“查尔斯先生,您好,今天有没有来建材啊?”他每天都要到工程处去催问。何黎民的真诚打动了查尔斯处长。一批批波浪板、板房板、水泥、钢筋、角铁、石沙等急需建材陆续运抵医疗队,高清远程会诊医学站点基座施工、垃圾池和化粪池改造以及营区道路硬化等工程如期完工,为医疗队完成维和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因为这段难忘的经历,何黎民和查尔斯也成了好朋友。每次查尔斯路过医疗队门口,都要进去问一声:“何博士在吗?”
“中国使者”浇灌友谊之花
今年1月22日晚上,中国农历除夕之夜,何黎民主动要求值班。当中国维和官兵正在电视机前欣赏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时,对讲机里突然传来何黎民的声音:一级医院转来一名急性发作、状态异常的疑似脑疟患者!
头发凌乱、情绪躁动的患者来了。正当医护人员为他抽血化验的时候,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只见患者拔掉手臂上的输液器,挥舞着拳头,冲向医护人员……初步会诊,患者处于精神病急性发作状态,需要立即后送。当时,医疗队刚刚部署到位,联系谁,送到哪里,怎样申请飞机……一连串难题需要立即解决。更让人担心的是,转运途中如何保证疾病急性发作患者的安全?
“队长,我去送吧!”正在队领导犹豫之际,何黎民主动请战,“再难,也不能耽误非洲兄弟的治疗!”
他立即联系有关事宜。随后,他和卫生员赵宁一起小心翼翼地将患者劝上直升机。转送的路途遥远,谁也没有经验,何黎民时刻关注着患者的状态,随时采取应对措施,数小时后终于顺利把患者送进了位于朱巴的联南苏团医院。当他们一身疲惫地返回瓦乌UN城时,已经是大年初一的拂晓了!
在南苏丹的红土地上,何黎民看到了战争的疮痍,也目睹了“中国桥”“中国路”“中国学校”等许多中非友谊的见证。他决心发挥自己的长处,为医治战争创痛的南苏丹人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做一名中非友谊的使者。
一个残垣断壁围成的院落里,有几棵大树,树下坐着一些怀抱孩子的黑人妇女。她们都是带孩子来瓦乌这所平民医院看病的。这所医院上世纪70年代由中国援建,曾是当地最好的医院,历经战乱劫难之后,如今这里已是面目全非。
当何黎民和队友们来到这所医院义诊时,人群中传出“China!China!”的呼喊声,许多人竖起了大拇指。
历经数十年战乱的南苏丹,极度缺医少药,加之气候炎热,黑热病、流脑等传染病频发,许多儿童夭折。为此,何黎民和战友们常常利用周末和节假日,走进当地医院和土著人部落为群众义诊,帮带当地医护人员。
瓦乌有家慈善医院,遇到疑难病症或是设备故障,常常求助于中国医疗队。每当这时,何黎民总是充任翻译。他还应院长格蕾丝女士之邀为该医院医护人员讲课。为了讲好课,对自己要求一向严格的何黎民每天临睡之前,都要学习两小时:一小时钻研专业著作,一个小时攻读英语。为了帮助战友们过好英语诊疗关,何黎民还在医疗队办起了英语培训班。
分享按钮>>【何氏人物】何元清:发展是企业“天职”
>>【何氏组织】马来西亚何氏总会长拿督何远平宗長到訪龙塘何氏始祖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