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物】记宁波女画家何月桂
- 中华何氏网 2012年12月26日 中国宁波网
中国宁波网 2012年12月23日 08:07
姓名:何月桂
出生:1941年
身份: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浙江省优秀工艺美术师、宁波市美协名誉理事、宁波书画院副秘书长、天一阁书画馆特聘画师。擅仕女画,作品多次在海内外展出、发表或被收藏。曾赴德国进行文化交流。著有《仕女图谱》、《何月桂画集》等。
冬日的寒风中,记者来到天一阁书画馆的一隅———宁波女画家何月桂的画室。画室面积不大,一张画桌,几把椅子,其余的空间几乎都被她的仕女图占据。画中的仕女或站或坐或卧,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栩栩如生,可谓吴带当风,更有一双善睐明眸,令人神魂远荡。
只见何月桂站在画桌旁,凝神静思了一会儿,便胸有成竹地开始作画。先是头,再是身体、手、裙裾……浅浅几笔勾勒,一位美女的窈窕身姿便跃然纸上。而后,她开始细细绘出五官,完成“点睛”之笔后,那位古代仕女的目光便透过画纸,穿越了千百年的时光,落到了我们的眼前。
风和日丽春光好
上世纪50年代,风和日丽的春日黄昏,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梳着两条小辫,背着书包,兴冲冲地从大街上拐进一条小弄,里面是一排排两三层楼的房子,毗邻的小阳台里暖暖的全是阳光。房子后门的公共厨房里传出来饭菜的香气。有阳光的地方,底楼人家拉出了麻绳,把一家人的被子褥子统统拿出来晒着,新洗的衣服散发着香气,像是一面面旗帜在风中飘扬……这就是上海的里弄。小姑娘熟门熟路地拐过几个小弄,来到一处书摊,麻利地蹲在书摊边,摸出一分钱,借上两本连环画细细翻阅,时间便就此凝固了。 钱笑呆画的《红楼梦》、张令涛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王叔晖的《西厢记》……才子佳人、悲欢离合。吸引她的不仅是这些传奇故事,更是那一幅幅生动精美的连环画。这位小姑娘,就是何月桂。 于是,这不起眼的小书摊成了何月桂的启蒙课堂,而这些连环画家则成了她未曾谋面的老师。何月桂静静地蹲在那里,仔仔细细地端详着画中的人物,尤其是仕女。那流畅如行云流水般的线条,顾盼呼应似游蛇逶迤,像是有神奇的魔力一下子就勾住了她的魂魄。 回到家之后,何月桂便匆匆拿出细细的毛笔,迫不及待地勾画出许多神态各异的仕女形象,又自编自画了许多古代民间故事给弟妹们看,让年幼的弟妹陶醉不已。这其中,就有她的弟弟,如今的宁波市美协主席、著名画家何业琦。
情牵秋水故人期
出生成长于上海的何月桂,怎么来到了宁波呢?冥冥中自有缘分。 而这缘分源自于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郑洪生,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他才华横溢,博采众长,在绘画和工艺美术设计方面自学成才,有很深造诣。 郑洪生曾是何家的邻居。郑洪生和何月桂从小一起长大,他们对于绘画艺术有着相似的审美和追求。当年,郑洪生来到宁波,成为了宁波工艺美术行业的青年骨干。当时的宁波十分欠缺这方面的人才,所以他很快就想到了何月桂。 “宁波要组建工艺美术厂,缺少设计人才,你去不去?” 何月桂一听可以在那里发挥特长,没有丝毫犹豫就满口答应:“去就去!” 于是,1958年,何月桂背着简单的行囊,跟着郑洪生踏上了这块陌生的土地。“后来,他成了我的丈夫。”何月桂低下头,眼角溢出满满的温柔。 夫妻两人就在宁波这片天地中施展才华。骨木镶嵌、朱金木雕、泥金彩漆……这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何月桂都曾参与设计过相关产品。就这样,大量的工作实践和长期的研究,艺术上的触类旁通,使得何月桂得到了更多的锻炼,艺术上日趋成熟。 1975年郑洪生、何月桂夫妇合作设计,宁波工艺美术厂制作的红木螺甸镶嵌插屏《穆桂英挂帅》,参加了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后由日本奈良市博物馆收藏。1983年,夫妇俩合作设计、工艺美术厂制作的镶嵌挂屏《百美图》,捧得了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希望杯”(创新设计一等奖)。 说起这幅嵌镶挂屏《百美图》,何月桂记忆犹新。要在一个200厘米长、70厘米宽的尺幅上,嵌出栩栩如生的亭台楼阁、神态各异的百名仕女肖像,这对设计师来说是种挑战。何月桂整整酝酿了两个多月,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个姿态各异的仕女,她们每一个人背后都被赋予了不同的命运和故事,所以每个人都与众不同。当何月桂完成这一幅长卷后,懂行的人都震惊了。
似曾相识燕归来
1978年,“文革”结束不久,何月桂接到了国家轻工部的一个任务,出一本《仕女图谱》,作为仕女图画法的工具书。 “画人难画手”,这是古代画家的经验之谈。一幅好的人物画,主要在于人物全身比例的正确及形象塑造的真实生动,手在整个人物的表情及姿态上,也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中国人物画中手的姿势与舞台上演员手的动作姿势有一些共同之处,如戏曲演员表演时,手的动作特别夸大,这是为了舞台效果,也是艺术夸张。作为传统仕女画的“手”,自然不例外。 何月桂有些犯难,如何才能栩栩如生地绘出古代仕女不同姿态的手势呢? 她灵机一动,工艺美术厂中不是有好些人都曾是市甬剧团和越剧团的当家花旦吗?“文革”时,剧团解散,这些演员自寻出路,有些进了工艺美术厂里工作。于是,她们成了何月桂的模特。 昔日的青衣和花旦就在工厂里重现舞台上的姿态,她们或拈花或纨扇或捧书或执帕,每个姿态尽显舞台风流。何月桂就这样开始写生,表演者与观察者都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如痴如醉。
过雨荷花满池香
1985年,德国波恩。 在中国文化展示中心,属于自己的位置前,何月桂作为文化交流使者,现场作画整整7个月。在一张张素白的扇面和卷轴上,描绘出一位位中国古代仕女。她们或纨扇,或横笛,或揽照,或拈花,或扑蝶,神态各异活灵活现。 何月桂的桌前,总是围满了金发碧眼的老外,虽然语言不通,但在他们惊叹的目光里,她读到了欣赏和赞誉。何月桂注意到,这其中有一个年迈的长者,几乎每周都会出现在她面前。他也不说话,就那么安静地站在她的旁边,看她作画,眼神里是无法掩饰的好奇。 7个月后,何月桂结束了在德国的文化交流,准备回国。那位老先生第一次开口和她交谈,用并不熟练的中文说:“以前,我习惯于欣赏油画,总觉得中国画比较容易,淡淡几笔,不用多少时间,就能完成一幅作品。这大半年来,看您作画,才知道你们用墨,浓淡枯湿的变化之丰富,与油画的斑斓五彩相比毫不逊色!”他竖起了大拇指,最后还向何月桂要了用剩下的墨作为纪念。 1991年,何月桂退休了,她当然不会停止绘画。 1999年,她还被天一阁书画馆特聘为画师,在这天下第一藏书楼里,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画室。在这个宁静的角落,能够随心所欲地绘画,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啊。 “老伴离世后,我的身体一直不好,尤其是心脏。”何月桂抚了抚自己的胸口平静地说,“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而我总想为后世留下点东西。最近我得好好整理以前的一些白描原稿,整理成册,这样才能不留遗憾!” 记者 张落雁 庞锦燕/文 记者 王鹏/摄
分享按钮>>湖南:万人齐唱《东方红》 纪念毛泽东诞辰119周年
>>【何氏网新闻】咸丰县何平获“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