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文化】屡中科甲的沙湾何氏族人

    中华何氏网 2013年6月22日 何兆鸿


  据不完全统计,从南宋始,沙湾何氏族人在历次科举考试中,除考取秀才外,高中进士的有8人(其中武进士1人),省元1人,举人35人(其中武举人5人),副榜13人。

他们当中,获文官最高职衔的是南宋淳佑庚戌科四甲进士何起龙,官至大宗伯(礼部尚书);清乾隆乙丑科第十五名进士,钦点翰林庶吉士何会祥,为内阁中书(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武官中,职衔最高的,是清同治甲戌科第二十四名武进士何贵龙,为从二品广东督标右营参将。

南宋绍定年间,最初定居沙湾的何氏族人仅十多人,明初繁衍为四五百人,明末为二千多人,清末也不过是四千多人。这样的一地之族,却涌现那么多进士、举人、副榜,实属罕见。

在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科举年代,“十年窗下苦,一朝折桂枝”是读书人的最高追求,但又有多少人能“十年窗下苦”呢?别的不说,生活来源就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因在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大多数的人们是男耕女织解决生计。而追求功名的书生们,读书就是八年、十年,甚至一二十年的事。所以,在漫长的读书岁月里,无任何钱财收入,往往使读书人读不成书,读不好书,半途而废,最终贫穷潦倒。 鲁迅笔下在咸亨店衣衫褴褛的穷书生孔乙己和在五十多岁时才考取举人,就高兴地神经错乱,变疯了的范进,就是科举中大多数读书人的可悲结局。

沙湾何氏族人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并且屡中科甲,其原因除族人谨遵族训、刻苦读书外,更要感谢何子海、何会祥这些科举中的前人。

何子海为沙湾何氏八世祖,明洪武辛亥科进士。在任邳州睢宁县县丞时,因大有政声,曾获明太祖朱元璋敇书褒奖。他为使族中读书人安心读书、激励勤奋,以求光宗耀祖,即把自己积蓄所购置的二十多亩良田,全部捐给祖祠留耕堂,每年的田租等收入,作族中读书人生活费用开支。何子海作了榜样,以后凡中科做官的何氏族人纷纷效仿。特别是上文所提的乾隆乙丑科进士何会祥,就捐出自己全部田产数千亩给祖祠。

由此,加之不断向官府购买和围垦官荒田,祖祠留耕堂的公偿田(不包括分支祠堂和族人个人的私有田亩),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就有16408亩,乾隆年间(1735年—1795年)有31676亩,至宣统时就有56575亩。

公偿田的不断增多,田租收入直线上升。留耕堂除办起了族人免交学费的“象贤家塾”、“何氏书院”外,早在清初就规定族人在读书期间,一律享有祖祠的二、三份荫(荫,相当于现在农村股份,一份荫约有七亩田的一年田租收入)。这样,确保了有足够的生活费用。同时,为进一步激励学子,还规定族人考取秀才,终身增加二份荫;考取举人,终身增加四份荫;若高中进士,终身增加六份荫。

由于生活的保障以及经济的激励,几百年来,沙湾何氏族人在重教重读的良性环境中,屡中科甲那是必然的事了。 (何兆鸿)

作者:何兆鸿 来源番禺日报


分享按钮>>【何氏网新闻】乾隆年间何氏贞节牌坊欲申请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何氏网新闻】何氏佰汇(北京)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何军:说的艺术 吃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