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源流】庐江何氏源流与世系初探

    中华何氏网 2013年7月1日 湖北何菊明


庐江何氏源流与世系初探

 

武汉工程大学 何菊明(教授)

 

任何一个姓氏的研究都很复杂,终其一生也不一定有多少突破,其中何姓研究尤为困难。虽然民间普遍存在“天下何姓归庐江”、“自古韩何一家亲”的说法,但今天的何姓人却对姓源与始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至人们感叹“唯有何姓以讹传讹”!作为何姓人,我花费三年时间进行了学习与探究,力图澄清目前的混乱局面。文中对争议较大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基本还原了庐江何氏的源流与大部分早期世系,初步证实了《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的记载。由于时间与学识的局限,文中值得商榷的地方还不少,仅作抛砖引玉,错误之处还请何姓宗亲原谅与指正。其中的很多细节问题有待深入研究,需要广大何姓族人与专家去共同探讨。

 

 一、秦末之前有何姓吗

 

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关于“何”字的写法,是像人肩扛戈的形状,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何”字也屡屡出现在读者面前。仅《论语》、《孟子》、《庄子》、《墨子》、《老子》四部先秦诸子著作中,“何”字就出现过数十次,但没有一次、没有一个义项与姓氏有关。秦末之前的所有史籍中,都没有出现何姓人物。

何姓源于韩姓的最早史籍记载出于东汉。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觿》,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司马迁的《史记·韩世家》,第一句话即是“韩之先与周同姓”。意思是,战国时的韩王与周朝王室,有血缘关系,韩姓源于姬姓;东汉赵岐《三辅决录》中记载了何比干获赐符策的故事:老妪跪谓比干曰"君先出自后稷,尧至晋有阴德”。其中的后稷为周王室先祖,为姬姓;东晋与南朝的名士徐广引东汉应劭《氏姓注》云:以何姓为韩后。此句见《史记·周本纪第四》[集解];唐朝文豪韩俞《送何坚序》云:何与韩同姓为近;唐代姓氏名著《元和姓纂》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上世纪考古发现的唐朝宰相何弘敬墓志铭,有关何姓起源的记载与《元和姓纂》如出一辙。这些古籍与考古资料,均十分一致地肯定了“姬—韩—何”的何姓源流。

最早记载秦末之前有何姓的是宋代《路史》。该书记载:胡、有、何均出自归姓,远古时有“妫、姒”等姓氏,舜时有何侯。但此书属于杂史或野史,很多内容取材于佛、道教书籍与神话故事,比如何侯全族集体升天,显然不能作为姓氏考证的直接依据。打个比方:清代某作家写了一本商代人物演义,其中有何某某,这能作为商代就有何姓的证据吗?

目前网上还流传有一些秦末之前的何姓“例证”:

1. 《春秋左传》中的“鲁公何邈”(实为藐)、“仲孙何忌”,很多人据此认为早就有何姓,均是常识性错误。二者都是春秋时鲁桓公的后代,前者是季孙家族的成员,后者即孟懿子,仲孙氏是鲁国庆父的一支后裔,显然都不姓何。此外还有“何篑”我没查到此人,可能与下文“何尊”相似,或者类似于“功亏一篑”。汉碑中有“何馈画像石”及题字,东汉时有何邈。

2. 《山海经·海内经》记有这样一段话:“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清代张澍在《姓氏寻源》中将其改为“何女”,作为远古时有何姓的证据,当然是错误的。

3. 西周早期的文物“何尊”铭文记载有周王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此处的小子“何”是名而不是姓。例证如下:《潜夫论·志氏姓》有“邾颜子之支,别为小邾”一句,注曰“庄五年《左传疏》引杜预《世族谱》云:小邾,邾侠之后也。夷父颜有功于周,其子友别封为附庸,居郳”。又引《世本注》云“邾颜别封小子肥于郳,为小邾子。是友有二名也”。这说明“小子肥”是指名字为“肥”(另名为“友”),何尊铭文中的小子“何”也是人名,文物专家对此持有同样的看法。与“何尊”同类的还有何觯、何壶等。

4. 东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记载有“归姓胡洧何”(或记为归姓胡有何)。《路史》的记载与此相似,但文字表述均是语焉不详,后者解读为“胡、有、何,归姓”。非常奇怪的是,如果东汉时就存在归姓改何姓,那现在为什么没有发现这种族谱记载呢?一个偶然的灵动,让我破解了这一千年疑案。它只是历代文人对古籍断句与不清晰文字判读的一个错误!

5. 西域何国的何姓是昭武九姓之一,出在隋唐时期,比韩何晚。

6. 归姓是古姓,有姓氏书记载改为荷丘氏或何丘氏,当今的日本有荷丘氏。也有资料说“楚顷襄王熊横的后人以其封地荷丘为氏”,荷丘或何丘是湖南长沙走马楼的古村落名,已被考古证实。是否秦末之前有改为何姓的,未见记载。还有《世本》中记载的河宗氏、有河氏,这两个姓氏出现很早,且与居住在河边有关,但都没有改为何姓的记载。

7. 东晋怪异小说《搜神记》(原书已亡佚,今为辑本)记载有战国时宋国韩凭妻何氏,比韩何早。但这属于民间文学作品,在早期的作品中没有出现韩凭妻的姓氏,并且在不同作品中韩凭还有韩冯、韩朋几种记载,夺韩凭之妻的有宋康王、晋康王两种记载,故事地点也有河南、山东之说。今天的河南封丘县有“韩凭妻息氏墓”,说明当地人认为韩凭妻姓息而不是姓何。

虽然不能绝对排除秦末之前已有何姓的可能性,但对于庐江何氏的研究者,没必要把精力纠缠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目前还没有证据与能力改变庐江何氏的“姬—韩—何”姓源观点。

对于庐江何氏的成姓时间与始祖考证,只能找汉~唐之间的资料。汉~唐时期官员要上报谱籍,如果何氏始祖能弄清楚,那时就应该考证清楚了。宋代以后私修族谱,错接很多,宋以后的一些始祖说法已不太可靠了。唐代编修的《隋书》收录了庐江《何氏家传》,北宋时完成的《新唐书》还收录了“何妥家传”、“何颙传”。新、旧唐书均收录有汉~唐时期何姓人物四十来部著作,说明在北宋时何姓人的资料还是很丰富的。今天的我们,如果不采用汉~唐时期的庐江何姓起源说法,而相信明、清以来的私修家谱,就不知是哪门子道理了!

 

二、韩何源本清,奈何自讹乱

 

长期以来,“唯有何姓起源以讹传讹”的说法盛行,这让占全国总人口约百分之一的何姓人十分难堪。这里的讹传一是指“讹韩为何”的得姓说法,二是指何姓族人之间对姓氏起源与始祖问题,存在太多的以讹传讹。究其原因,我认为可以归结如下:

一是现存的早期姓氏典籍中没有何姓条目的原始记载。最早的姓氏书《世本》(先秦时期)没有何姓记载;东汉应劭的姓氏书《风俗通义·姓氏篇》早已失传,只有后人从典籍中辑出部分内容,未见何姓条目;唐代中期所编的《元和姓纂》关于何姓的记载也缺失,现在所见的何氏条目是后人根据《秘笈新书》一书增补上去的。只有南朝刘宋时裴骃的《史记·集解》注明东晋徐广根据东汉应劭《氏姓注》指出何姓是韩改何,但加注位置令人费解。《元和姓纂》所补的何姓起源内容,在第一节已记述。因为现存的内容都是后人补上的,我前两年也非常怀疑庐江族谱记载的何姓起源。由于资料的缺失,增大了姓氏起源考证的困难。于是,有人提出何侯、田正官或后稷是受姓始祖。有人因为远古世系的记载错误,把庐江何氏的远祖考证成了夏禹,如明朝晚期何日华《姓氏谱纂》记载庐江何氏为禹后杞、杞后何。

二是南宋时出现了以佛、道教书籍、《志氏姓》、《国名纪》等编写的野史类著作《路史》,被明、清时期的一些姓氏书采用。关于何姓起源,出现了“舜时有何侯,远古时有何姓,归姓改何姓”的说法。其中的何侯一说已在第一节予以否定,以田正官为何姓始祖,是指商王朝、周王朝与韩国王室的共同祖先后稷(姬姓,名弃),被尧帝命为农师,由舜帝任为田正官,后代袭任此职直至夏朝末期。在古时的农耕时代,一直受到世人敬仰。加之周王朝尊夏不尊商,因而后稷的地位更加突出。于是,民间的韩、何两姓也认其为始祖,久而久之便以为是得姓始祖。为了包纳“舜时有何侯”等说法,更多的人愿意接受秦末之前有何氏的观点。舜时的“何侯”与后稷虽然没有明确是同一个人,但可能跟何姓始祖在舜时的讹传有关。对有关道教中“何侯升天”的故事,现代人当然不会相信。何姓始于田正官的族谱记载,现在可以肯定是将“姬—韩—何”氏的共同先祖“后稷”错当成了何氏受姓始祖。明朝晚期何日华《姓氏谱纂》以何侯为庐江何氏第一人,有误导为何氏始祖之嫌。

三是串混与错接。汉晋以来,私谱出现,但也多是门阀世家才有。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永嘉之乱)时,私谱多被焚毁。虽然《晋书》、《宋书》等史书为此增加了不少官宦人家的世系,但之后的历代战乱,使族谱能传承下来的仍然很少,各地修谱时自然出现了串混与错接。宋朝以来,欧阳修与苏轼率先修谱,其他姓氏以此为范本也都开始修谱,但因北宋及以前的宗谱出现了断代,所以各姓修谱时乱点祖宗,乱拉名人,由此出现了乱谱时代。即便这样,能传承至今的族谱仍然极少,现在所见的何氏族谱绝大部分是明朝、清朝所修,而且“文革”又使各地族谱大部分毁失。后期的族谱断代较多,并且存在太多的口传内容,出现串混、错误也不足为奇。

四是冒认与伪造族谱。何姓本身源自多头,其成分比较复杂,其中早期的它姓改何姓,包括隋、唐时期的西域何国何氏,如果有冒认庐江何氏的,或者不清楚世系而自称庐江何氏的,都是难以分辨的。比较晚期的冒认,还有明、清时期少数民族何姓等。晚期的冒认,总体比例应该是比较小的,一般在宋代大兴私谱以后。只是个别地方存在伪造族谱(如少数民族),甚至有意将改姓时间写得比韩改何还早。

经过近三年的探索,我个人有了如下认识:

一是庐江何姓源于韩姓,自东汉到宋朝都是非常明确的。西汉元帝时出现的姓氏《急就篇》(类似于今天的“百家姓”)列有何姓;东汉史书《东观汉记》记载有何修至何敞的九代世系;东汉赵岐著作《三辅决录》记载有何比干事迹,指出远祖是后稷。战国时的韩王是姬姓周王后代,均为后稷苗裔,这个记载说明东汉时已知何比干是韩改何,是韩王后人;晋代何法盛《晋中兴书·庐江何录》把何比干、何桢等人均列为庐江何氏;《隋书·经籍志》收录有庐江《何氏家传》,此书至唐代中期仍存,被李贤(武则天之子)等人引用;以《秘笈新书》增补的《元和姓纂》内容,与唐代何弘敬墓志铭的的文字几乎完全相同,说明《秘笈新书》有关何姓的条目源自唐代资料,其它姓氏资料均指出此书条目出自《元和姓纂》;晋代徐广的注释涉及东汉应劭与南朝时的何承天,后者是徐广外甥,著有《姓苑》(可惜失传),这三人肯定都是认可韩改何的。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河北邯郸出土的何弘敬墓志铭,真实再现了唐期中晚期庐江何氏是“韩改何,韩王安子孙”,它“激活”了所有姓氏书所补的内容。可能有人会说何弘敬是冒认庐江何氏,但他作为唐朝宰相级的人物,即使冒认也绝对遵从当时庐江何氏的记载!而且,另有何德(庐江潜县人)等多则唐代何氏墓志铭记载与此相近。这些事实均表明,何姓的源流自东汉到宋代的典籍(如《秘笈新书》)记载,是相互印证,并且一直是连续的。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关于庐江何氏是韩王安子孙的唐代记载,应该来源于庐江《何氏家传》。

二是可以初步排除“秦末之前已有何姓”的诸种说法,详见上面第一节。其中“归姓改何姓”是南宋《路史》作者罗泌对东汉《志氏姓》的误读,舜时有何姓何侯的说法也不成立。对于后者,何侯全族近三百人集体升天,如此何来后人?目前我只知道最早记载何侯的是北宋道教书籍《总神论》,湖南九疑山的舜帝庙旁边有何侯庙,建于宋代。南宋《路史》也记载有何侯,但也没有明确何侯是何氏始祖。《路史》引用的资料除了一些远古传说、道教与佛教故事以外,也包括《志氏姓》、《国名纪》等比较正规的资料,后两者虽然很有价值,但年代久远,文字错误较多,对部分文字的正确解读非常困难。现在的《志氏姓》及引用它的《路史》均有一句胡姓起源的记载:归姓胡、有、何,但有早期注解“有”为“洧”。它的的正确解读是“妫姓胡,洧河”,意思是由妫姓改胡姓的成姓地点在洧水旁。出现这个错误的原因是:(1)“归”与“妫”音相同,并且都有改胡姓的;(2)“有”姓与“何”姓起源均没有“与归姓或妫姓有关”的族谱记载,而胡姓的另一起源在安徽阜阳胡子国,为归姓;(3)洧水,发源于河南省登封阳城山,自长葛县以下故道原经鄢陵﹑扶沟两县南至西华县西入颍水,亦称洧河。胡、陈两姓的共同始祖胡公的大墓,就处于洧水下游附近的河南淮阳。这里的胡公即妫满,西周初期人,封地在陈国。这样,“妫姓胡,洧河”的解读与姓氏演变、成姓地点都是符合的。《志氏姓》中该段文字所列的其它姓氏,均可按上述方法解读、订正,并与相关资料相符。《路史》中“远古有何姓”的内容与《志氏姓》文字相似,因此也是错误的。

我以前最大的怀疑有两点:一是最早的何氏可能源于归姓,二是何武、何桢与何比干可能不是同一支何氏(比如,何武是另一支何氏,其弟何显过继给何寿)。前者是因为“归胡氏”所在的“胡子国”与何比干居住地相符,担心汉代何氏为攀附韩王而造假,这一怀疑因《志氏姓》的释读而解除;《汉书》、《华阳国志》明确记载何武与何显是兄弟关系,何寿兄弟九人,即使无子,过继的也一定是亲侄子。《晋中兴书》、《何氏家传》记载何桢、何比干均为庐江何氏,也没有发现起源更早的何姓人,经过综合分析,可以消除后一疑点。

三是大同谱与瑞昌谱是目前所见最完整的族谱。证实何姓不是出自归姓的意义非常重大,它可以初步排除《路史》中远古时有何姓的说法,进一步肯定了东汉《三辅决录》、唐朝《元和姓纂》与《何弘敬墓志铭》中,“韩改何,何氏为韩王安子孙”记载的正确性,这与上述两谱的记载相符合。它们也是与所有史籍符合度最高的族谱,而且与以何庶为始祖的族谱并不矛盾。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瑞昌何氏是庐江何氏隋朝以后的重要分支,自隋朝至今该支何氏就一直居住在那里,保存有唐初至宋末的很多先人墓地,而安徽潜山等地也保存有魏、晋、南朝时期连续多代的何氏墓地,还有山东济宁东汉何休墓、四川郫县西汉何武墓都保存至今。现在已发现越来越多的宋末以后的外迁后裔族谱可以相互印证。瑞昌谱的内容堪比《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这两地族谱均有证据表明南宋之前即存在,二者均具有传承与互证的特征。史书、族谱、居住地、墓葬,均具有较高的连续性与完整性,这在全国其它姓氏中是不多见的,它大大增强了庐江何氏源流与世系的可信度。现在没有理由不采用大同谱与瑞昌谱中关于庐江何姓起源的记载。不过,大同谱与瑞昌谱经过历代重修(特别是宋代以后),还是存在个别支系拼凑或错接的族谱通病,但这是瑕不掩瑜,绝大部分族谱都不可避免。

我现在才相信,最早的何氏可能只有韩改何,现在的何姓人大部分是庐江何氏后裔(这里的庐江是指何姓的成姓地点),包括南方的客家何氏。因为按照人口增长的几何级数规律,改姓越早其后裔数量就越大,生存条件越好人口就越兴旺。然而,在大同谱上可以看到,大部分庐江何氏后人是没有完整世系的,比如西汉何比干生九子,只有一子何寿的世系相对完整一些(主要是其子何显世系,与何显同辈的何武、何嘉后裔世系不完整,何比干其它六子未见后裔族谱)。能够明确归入大同谱与瑞昌谱世系的何姓人,要远少于始祖的真正后裔,但族谱记载或口传韩改何的应该超过何姓人口的一半。可能有人质疑:一个始祖能够繁衍出几百万人的族群?用数学知识很容易计算,其男性每代平均增长率不到1.16%。人口主要是由生存环境与战争决定的。

 

三、可以终结的一些错误说法

 

近些年来,出现了庐江何氏源自姒改何的新说法,那份从大禹到现代并包含有庐江何氏的完整何氏家谱,令人神往也令人生疑,由此产生了庐江何氏的姓源之争,即“姒何"之争。根据该谱原序,以某入川者为一世祖(元末明初),第五世创谱,到第八世时据称已发展有二三十支。在第五至九世,共进行了不少于7次的修谱,最少有5人作序。自第七世起,先后迁至川南彭水县、贵州思南,明朝正式灭亡的前三年回到现居地。值得注意的是,该谱明代以前的所有世系,仅仅来源于1644—1654年期间所得到的何奉先(自湖北黄州迁贵州)族谱。

历经不足十世,却在明朝永历元年(1573年,明朝完成灭僰)前后几代内频繁修谱、迁徙,明代以前的族谱(指“韩何身子姒何头”)又无旁证,所谓的明代齐安何奉先谱也没有在其它地方出现,汉~唐时期的人物资料与史书有太多的不符之处。却有人相信,它可以颠覆史证明确、流传了两千年的庐江何氏姓源。通过搜查资料与探究,我已初步确定了该支何氏明代若干人物的原居地与族别,已有足够的资料可以证明此份族谱是不真实的,它是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而在明代晚期编造的,而且自清代以来已混入了一些其它何姓世系。不过,它还是保存有庐江何氏谱的部分真实信息。

对我来说,姒何困扰问题已解决,故撤除此节原来的探讨性内容,这里只想作几点说明:(1)庐江何氏姓源问题如果在汉代就错了,那是很难弄清楚的。可明朝中晚期的问题就容易多了,是完全可以判定的;(2)明、清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导致很多土司与少数民族大户伪造族谱。还有明朝万历元年及之前的“灭僰”事件,导致僰人隐姓埋名伪造族谱。这都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典型的例证是,云南大理喜洲白族何氏将本族接入庐江何氏世系,但这是值得同情与理解的造假;(3)我还没有发现姒姓直接改何姓的实证,大禹后裔东楼公的其他支系均无姒改何记载,明末之前不存在姒改何记载的族谱均与“姒何”无关。

现在还有人相信秦末时存在姒改何,这是先入为主的思维惯性在起作用。我们不要忘记了,姒何谱是以庐江何比干、何桢世系为主体的。韩改何与姒改何,只有一个是真实的。再者,此谱是以齐安(湖北黄冈)何氏迁黔、入川为前提的,而清朝以前的湖北、江西庐江何氏谱都没有姒改何的记载。面对着为数不少的有关韩改何的史籍记载、历代墓志铭、族谱,而找不到一处姒改何的类似证据,还有一些人在继续"构想"姒改何的“历史”,只能说是一种不理性的行为。族谱是可以抹去部分历史,制造新历史,但改变不了大的历史事实!在大修族谱的明、清两代,弄不清始祖与姓氏源流,没有世传族谱的现象很多。贵州、四川的本地人,也有错传为麻城孝感乡、江西泰和县迁入的。我一直相信,这一支何姓人自己是清楚来自何处,有哪些近支。只要从迁出地与旁系入手,五六百年的历史还是可以基本还原的。

看过上面几节文字以后,相信大家对姒改何,以及何尊、何侯、韩侯、田正官为始祖的说法,都会有自己的判断。我个人的观点是:通过近十年的交流与探讨,庐江何氏的源流与世系,是越来越清晰了,“唯有何姓以讹传讹”的局面,是到有所改观的时候了。作为何姓人,有关姓氏源流与始祖问题,不能像编写小说那样去猎奇,同一支何姓人,不是始祖说法越多越好!对于一些不符合史实的内容,不能再继续讹传下去了。

 

四、何瑊不是韩改何的共同始祖

 

上世纪后期,海外华人兴起了回国寻根热,安徽省何氏宗亲根据广东何瑊谱,确定了何瑊为庐江何氏始祖,认定何氏太始祖墓在安徽庐江县。我看过那篇寻墓的材料,感觉考证并不严密。两千多年了,哪那么容易找到始祖墓?所以想从其它角度进行探究。考虑到庐江何氏是韩王室后人,并且在四世以后就出现了几位不小的官员,在汉代可能兴修有一定规模的祭祀性建筑,如果借助考古手段是可以最终确认的。另外,周朝到汉代的大家族都是讲究族葬的,何允谱上记载始祖墓在陕西扶风是不能排除的。现在确认庐江县何瑊是庐江何氏的共同始祖,如果哪一天考证出何氏始祖墓在陕西扶风,岂不是闹出了天大的笑话?现在有些人只认始祖在庐江县,是因为庐江郡名字的认同感在起作用,混淆了庐江郡与庐江县的概念,还有庐江县政府招商引资的积极推动。在现阶段,以庐江县为祖居地更多的只是象征意义。对于潜山何桢支系的族人,如果把三祖寺、报恩观(天柱山风景区,分属安徽潜山县、岳西县)作为祭祖之地,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对于始祖,我的看法是:(1)如果是韩国灭亡后逃到江淮的,就有可能居住偏僻山区或闾里。如果因河改姓,始居地就可能靠近大河;(2)如果说何瑊谱真实可信,那何允谱(指《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以下简称“大同谱”)还是民国十年经过全国十一省何氏代表共同认可的,包括一百五十多股,前几世的内容也非常详细,因此何允谱、何庶谱是不容忽视的;(3)何瑊不可能是庐江何氏的共同始祖,因为在何瑊谱的前五世中找不到何修等人的任何记载(何修的活跃年代是西汉“诛吕”以后,“七王之乱”之前,跟何瑊谱第三代相近)。何修是何允谱第五世,之后的世系载于东汉史书《东观汉记》,包括何比干、何敞。如果再加上其后人何桢一支,他们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文化方面达到了巅峰,造就了庐江何氏几百年的辉煌,其后代遍及安徽、河南、陕西、山东、四川、江浙、福建、江西、两湖两广、广东等广大地区。所以,即使确认何瑊墓在现在的庐江县,也不是大部分庐江何氏的始祖墓。如果现在各种媒体都只宣传何瑊为始祖,可能会掩盖两千多年的真实历史,误导何姓后人。

我对何允为始祖并不能完全确定,但认同何氏始祖是韩国灭亡后逃到安徽的韩王室重要人物,有关何氏谱的汉~唐序文总有一些是正确的,只能运用时间与史籍这两把“标尺”去寻找合乎逻辑的初步结论了。至于有的谱以何庶为始祖(可以初步确定何庶即何修),只是因为始祖难以考证,才取史书上最早出现的庐江何氏——何修为始祖了,这也反映了该支何氏后人修谱的严谨态度。但是,何修肯定不是韩非子的儿子,按照现存族谱所载的时间,也不太可能是韩改何的第一人。

近来有人指出何瑊谱是清代编造的,因为明代时的广东南雄、东莞何氏谱都没有涉及始祖问题。现在所见何瑊谱的原始版本是番禺《何氏族谱》(或称何氏敬蓝祖母宗支谱),不知何人修撰,为清嘉庆二年抄本。该谱载有“何氏水木源记”,与现在所见的何瑊谱序一致,但没有明确的早期世系。我个人看,现阶段否认何瑊世系的依据还不充分:从何瑊谱世系的历史名人与潜山谱基本不重复这一点来看,前者即使是编造的,其编造水平也是很高的。不过,如果存在这种长达两千多年的古谱,又找不到很多的旁系族谱,实在是不可思议。

其实,何瑊谱的真实与否,根本不难判定,已有很多这方面的资料。

 

五、始祖与成姓时间有分岐

 

目前各地庐江何氏对“讹韩为何”并不认同,族谱中对改姓的记载均与避难有关。对庐江何氏始祖的争议集中在何允、何瑊、何庶三人,而贵州遵义谱,以及《安徽省宿松县何姓受姓源流考》,对以上三人都有记载。它们与大同谱、瑞昌谱一样,均以何允为始祖。而晋陵谱、瑞安谱,以何庶为始祖。贵州遵义谱与《源流考》记载:汉文帝时何信生何瑊、何庶,此后正式改何姓。如果将遵义谱中的何庶看作何修,则该谱前十七代与大同谱、瑞昌谱等族谱完全一致,有关何允与何信的记载与大同谱一致。唐朝晚期何考物至何全皋的世系,也与史书及唐代何弘敬墓志铭一致。遵义谱有的版本将韩王安次子“允”的名字记作“亮”,而何瑊谱中第三世也是“亮”,是否两谱相互交叉影响的结果?此谱记载何瑊、何庶兄弟自扶风迁庐江(有可能是指庐江郡松滋县,今天的宿松县),安徽宿松县传说西汉末年有松滋县令张何丹,与何瑊谱第八世何丹很相似。如果是这样,则《安徽省宿松县何姓受姓源流考》与何瑊谱有关,作者应该是根据“何丹谒祖松滋”而去宿松县考探何氏源流。

瑞昌等族谱记载:西汉初年何允谱第四世何信“因诛吕有功,向汉文帝上书,帝嘉之。复上书得姓之由,帝嗟叹良久,封为车骑都尉”,之后又“拜河东太守”。初时改姓可能比较隐秘,并未向外示人,贵州谱记载何信(字亚仲)还有十年恢复韩姓。如果这样,庐江何氏正式改姓就发生在诛杀异姓王、吕后党羽之后的汉文帝时间。但是,现在还不知道这篇“受姓源流考”出自何时,最早记载的是哪个谱?我手上的资料表明兴宁何氏谱上有记载。如果它是真实的,倒是可以解决很多争议。只是这个成姓时间,并不被大部分人认同。而且何信向汉文帝说明改姓之由,其子又避难改姓也存在矛盾。

从《源流考》的世系看,作者显然是把何修看作何庶。有关何庶为受姓始祖的说法,与现存的两则“古代”谱序有关。其中一篇只记载韩王安次子非,非次子庶,西汉刘向作序,它能单独传到今天很不可信;另一篇记载何庶为韩非之子,但罗列的早期世系错误很多。还有客家何氏谱记载:安徽阜阳“何刺之弟何庶生何成五兄弟”。我曾以不同角度分析《源流考》的撰写时间,它更像是多地族谱的综合。作者考证何氏源流的时候,应该已经接触到了何允谱、何瑊谱与何庶谱。遵义谱序及早期世系也没有超出以上三谱、史书、《源流考》的内容,也没有出现何弘敬墓志铭中提到的何妥,该谱序记载先后指“河”、“何”为姓,“整合”的痕迹比较明显,由此不难理解此谱与史书、何允谱相符度很高。我认为,《安徽省宿松县何姓受姓源流考》只是协调诸谱始祖矛盾的产物,它的出现时间不早于何瑊谱与何庶谱,很有可能出自兴宁谱,而遵义谱序出现在此之后。如果《源流考》撰写时间早于明朝(何庶谱)或浈阳水木源记(何瑊谱),传播面应该比较大,后两种何氏谱也不会将始祖时间定在秦朝末年。

现在的始祖说法中,存在何允、何庶、何修相混的问题。是将何修的“名”(修)与何庶的“字”(自修)弄混了,还是历代口传产生了错误或混乱?“骘”与“刺”音近,加上“何武五兄弟”的说法,是否阜阳何氏把“何骘之孙何修生何成”误传为“何刺之弟何庶生何成五兄弟”?从何庶谱中何修五子均为郡吏的记载来看(《汉书》记载何武五兄弟均为郡吏),这种可能性很大。以何庶为始祖的说法最迟在明朝即存在,但有关何庶为始祖的两篇早期谱序仍存疑,因而始祖为“韩非之子何庶”的记载尚缺乏有力依据。有关何庶的谱序,人物、世系关系错误太多,明显没有早期族谱资料,这是长期口传的特征。

还有族谱记载何允第四世为淮阴侯韩信。迄今所见,最早记载何允谱第四世为淮阴侯韩信的是湖北省蕲春县的何彦迎谱序,网上也称蕲阳何氏谱。修谱者是江西瑞昌人,是本人所在一支何氏的开基祖,何彦迎墓在瑞昌,迁蕲之后各代均有墓,族谱中本支人物自第一世到南宋,与大同谱、瑞昌谱均一致。谱序时间为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湖北黄冈地区一些何氏谱及外迁谱也有第四世为韩信的记载。彥迎公谱序提到:(南宋宝庆三年)之前有谱,但有十一代不完整。此谱序还提到“何允第四世为淮阴侯韩信”,我老家的族人也口传何氏改姓出自第六世何成。以前我也一直认为存在这种可能性,因为这样可以解释各地何氏始祖混乱及成姓时间等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认为以韩信为第四世是应该排除的,主要原因是与潜山、瑞昌等谱不符。自称是淮阴侯韩信后人的族谱,还存在于广西等地。可能是何彦迎根据某些传说,对族谱进行了更改。就像现在,又有部分族谱在何允谱第五世何修的名、字之后,增加了“又名何庶”。

安徽宿松县与湖北黄冈地区的蕲春县接壤,广东兴宁客家谱、湖北黄冈地区浠水与麻城等地族谱也记载因避韩信之难而改姓。上节《源流考》所载的何信之子避难及正式改姓时间,可能与蕲阳何氏等族谱有关,这样也符合上面对《源流考》撰写时间的判断。遵义谱记载何信有十年时间恢复韩姓,应该也是“整合”的结果。对蕲阳何氏谱的研究,可以很好地解释兴宁谱、遵义谱、《源流考》的形成原因。江浙一带的部分何氏谱(如《东阳何氏谱》),将何允第五世记为何庶,还将何比干记作何冑。这两处人名虽然不同,但分别对应《东观汉记》何敞九世系中的何修、何比干,是没有疑义的。有关第五世何庶为正式改姓始祖的说法,与大同谱也没有大的矛盾。只是对何瑊、何庶为秦末时始祖的最早记载或来源,目前还不能完全确定,我也不能肯定韩国灭亡后只有一个人改韩姓为何姓。还有何允第六世“何成,谥曰成”,谥号与人名相同?好象历史上没有这种情况。史书记载,何之元与何敬容、何勖(何无忌之子)与何长瑜均为“宗人”关系(同宗),除何敬容以外,其世系仍不能完全确认。

现在一般都认为何氏在汉文帝时正式改姓太晚,湖北麻城等地的族谱已根据瑞昌谱,改淮阴侯韩信为亚仲公何信了。何信的生活年代比韩王信、淮阴侯韩信略晚,但三人年龄相差不大,两韩信被杀五年后何信举孝廉,因而何信的出生要晚一些。我的看法是:如果淮阴侯韩信是何允第四世的何信,仅发现南宋时期一地族谱记载,是不太可信的。因此,韩信不是韩王安的玄孙,他可能只是战国时韩国某一贵族或武将的后代。还有何氏谱以韩王韩成(横阳君)为始祖,但姓氏书记载横阳君的后人改姓横,这个记载不知有何依据?没有这方面的资料。清代一些姓氏书,想当然地注解姓氏出处,已不鲜见。要解决各地何氏族谱的混乱与矛盾,有必要重点研究西汉何成任胶东相这一段历史,以及何信、何成与韩王信后代的关系,它将有助于解决始祖纷争。

目前所见世系比较完整的族谱有: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附有何瑊谱)、瑞昌谱、淳安谱、清源谱、晋陵谱、遵义谱,其中民国十国的《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最为完整,它们可能就是现在能找到的最好族谱了。但是,以目前的现状来看,如果没有韩王室晚期成员的考古发现或新史料,还是难以改变“各唱各的调”这种局面。要完全弄清楚庐江何氏始祖说法混乱的原因,有必要重点研究淳安何腾、晋陵何之元、广东何瑊等族谱的形成与传播情况。通过族谱记载,是能够判断哪些族谱传承于宋代谱,哪些是更早流传下来的族谱。关于何庶是否秦末时的改姓始祖,应该是可以判断的。

 

六、重大世系仍存疑

 

唐朝贞观年间完成的《隋书·经籍志》收录《何氏家传》三卷,《旧、新唐书》录《何颙传》一卷、录《何妥家传》二卷。这是汉~唐期间官方典籍中仅见的三本何姓谱书,前者唐代仍存,后两部《家传》北宋时尤在,现在全部失传。

《后汉书》、《三国志》记载何颙是汉末时的南阳襄乡人(今湖北襄阳枣阳东北),此何颙与何瑊谱中东汉何颙(或禺)不是同一个人,此支何氏的世系有待研究。在大同谱中,各郡望的何氏是同源的,唐朝游击将军左领军丰仪府果毅都尉何光墓志铭就自称“陈郡庐江人”。

《隋书》记载“何妥,字栖凤,西城人也。父细胡,通商入蜀,遂家郫县。”还记载何稠是国子祭酒妥之兄何通的儿子,何稠官至太府少卿。唐代何弘敬墓志铭自称是庐江郡人,其先人包括何比干、何妥,贵州遵义谱记载是何弘敬的后人。《何妥家传》、何弘敬墓志铭中的何妥是同一个人吗?何弘敬是西域何氏吗?目前倾向于肯定的回答。

《何氏家传》是指庐江何氏“家传”。东汉赵岐《三辅决录》、三国时的韦昭《吴书》,均记载有何比干的故事;南朝宋国裴松之为《三国志·魏书》作注时,引用过《何氏家传》中的何桢事迹;唐朝武则天之子李贤等校注《后汉书·何敞传》时也录有何比干的故事,并注明来自《何氏家传》;东汉《东观汉记》记载有何修至何敞的九代世系。由此可知,《何氏家传》的存世时间有几百年,可惜唐朝以后失传。

庐江何氏源流研究除了始祖问题以外,再就是何桢之前的世系与何武世系 ,这是两处未找到史料确认的重要节点。

据《汉书》等史书记载,何寿是何比干之子,何寿任蜀郡太守时,何武兄弟五人均为郡吏。何武担任过扬州刺史(管辖范围包含庐江郡)等职务,最后官至大司空。《东观汉记》与《华阳国志》记载何显是何寿之子,是何武之弟,但《汉书》仅说何武与何寿是“同姓”。何寿是何比干之子无疑,何修之后世代为官,应该形成了一个分布多地的大家族,何武与何显是嫡亲兄弟还是堂兄弟?没有明确记载。《华阳国志》还记载,何攀是何显的后代,攀父包(字休扬),弟逢,兄之子夔。由此可知,何攀与何熙、何曾是一支何氏,都是何修的后人。《汉书》还记载何寿侄子任庐江长史(根据族谱、何弘敬墓志是指何嘉)。现在只能确认西汉末期的何武五兄弟包括何霸、何武、何显,而何攀与何逢是东汉末期的五兄弟,有些族谱与方志把他们弄混了。我还看过一些资料,在何寿至蜀郡任太守之前,庐江人文翁就担任蜀郡太守并大兴教育,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何武与何寿的具体关系,以及何武一家迁至蜀郡郫县的原因,都是有待考证的问题。何寿到蜀地任职是否跟文翁有关?值得研究。我们在搜集何武信息的同时,应该同时关注何修的其他子孙,是否早居郫县?我个人认为,它存在如下几种可能:(1)何武全家追随同乡文翁迁入蜀郡,何武兄弟在文翁学堂读书,之后兄弟五人均为郡吏;(2)何修的后人是一个大家庭,仅何比干就生九子,大同谱记载何比干有三子迁蜀郡,“何武兄弟五人”不知是否堂兄弟;(3)如瑞昌新修谱、重庆涪陵谱所载,何武之弟何显过继给何寿为子。另外,东晋时的《华阳国志》记载了何武之后的不少何氏,还有与何武同时代的平舆人何并,如果他们不是同一个家族的,则何氏就有可能不止发源于一两个人了。

《三国志·魏书》记载,东汉末年“(袁)术与桥蕤俱攻围蕲阳,蕲阳为太祖固守。术以夔彼郡人,欲胁令说蕲阳。”于是,何夔遁匿潜山。蕲阳在今安徽宿县或宿州市。这是史书上发现何修后人首次到潜山,是否此时已有何夔族人在潜山居住?

何桢是《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第一股——潜山支系的落居祖。从《三国志·魏书》斐松之注“庐江何氏家传”、《晋中兴书》“庐江何录”可知,何桢与何比干均为庐江何氏。非正史《晋诸公别传》记载:何桢是遗腹子,由舅舅养大,十余岁时即名扬淮、泗,明显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潜山何桢十代记载于史书的约七十人,其中绝大部分世系清楚,简直可以说“族谱写在史书”上!何桢死后陪葬晋武帝司马炎于河南偃师,其后代多葬于天柱山的报恩观等地。可惜的是,以何桢生前的地位与后世的显赫,魏、晋的正史书都没有为其立传,这不仅让很多史学家不解、不平,也导致了今天的庐江何氏世系的考证困难。只有上述《别传》记载有何桢父亲是“何他”,目前仅发现浙江淳安谱中出现过“何他”的名字,然而这一记载与现在的《大同谱》不一致。两谱从何允到何比干的世系相同(下面世系实线代表有史书确认),如果何桢之前的世系有变,必将改写众多潜山何氏后人的族谱。

大同谱的世系是:允…隆…骘…信…修—成—果—比干—寿—显—鄢—宠—敞…豹—休…昌…桢,其中何比干至何敞与东汉史书《东观汉记》完全一致,何豹与何休的关系也可由史书确认,但何敞与何豹的关系未见于史书。从《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所载“何宠(济南千乘都尉)—何敞(任济南太傅,葬扶风)—何豹(自扶风迁山东济宁)—何休(住济宁任城樊邑,今何岗村有墓)—何昌(隐居,葬济宁任城)—何桢(由任城迁潜山)”的任职与居住地看,这个世系的可信度是比较高的。但是,从时间上看何休与何桢之间有可能缺代,贵州有谱记载何休与何昌之间有何仪。他是东汉晚期的黄巾军将领何仪吗?此何仪是汝南或颍川人,与曹操部下战败而降。

浙江淳安等何氏谱记载:允…隆…骘…信…修(庶)—成—果—比干(冑)…欣…嘉…景…宠—敞…伟…韶…斌…他、滕。何比干至何宠不同于《东观汉记》,但出现了“何他”这个名字,并且比现在的大同谱晚了一代。《晋诸公别传》所载的何桢之父是“何他,字文奇”,目前没有发现“何他生何桢”的族谱记载。淳安的始迁祖是东汉末年的何滕(或记为腾),与何他是兄弟。何滕“以武功拜亲军司马、抚夷校尉,迁武陵(湖南常德)太守。因中原多故,乃举家自庐陵(江西吉安)渡江至杭州于潜县受记乡牧亭村,诏封牧亭侯”,《永乐大典》所收的【杭州府志】上载有封侯之事。何滕是庐江长史何嘉的后代,而何允谱中何嘉与何武同辈。何滕后人分布于杭州、富阳、临安、桐庐、浦江、兰溪市等部分村镇,安徽绩溪至杭州之间有非常便捷的古道。其谱据说是南宋朝皇帝下旨修的谱,称为“龙凤谱”,以前是秘不示人的,这个谱有一篇记载何允改姓过程的“何氏家传”。淳安谱形成的不算早,但何桢之父的记载与《晋诸公别传》的关系有待探讨。

族谱的最大特征是传承,由于历代战乱与其它原因,很难保持完整与准确。现存的各地庐江何氏族谱,都存在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比如何比干九子的名字及其他后裔,何颙、何妥世系,乃至瑞昌何氏的早期世系,都有待深入研究。

对于现代修谱,我认为应该重点考证各地的始迁祖,并以此为头建立支谱。再在谱序中叙述有关始祖与源流问题,如果始迁祖以上的世系清楚,再列出总世系。现在最坏事的是,对族谱的早期世系进行大的“修订”。保留族谱原貌,才有利于后人研究。对于世系表中存疑的地方或经考证可以修改的地方,以“几修谱注”的形式加上去,别再为完善世系去拼凑了。此外,任何族谱都没必要把世系追溯到“三皇五帝”。要知道,那个时代的世系连历史学家至今也没有搞清楚,我辈有能力、有必要写在族谱中吗?

本人从史书上搜寻出了何氏几大郡望的人物关系(见附图,按年代顺序从上至下排列,均出自正史、华阳国志、墓志铭),可供族人修谱时参考,它也是判别族谱正确程度的最好依据。如果说下面世系图中的这些人物源于韩改何的同一始祖,是完全有可能的。当然,此图也有个别地方可能存在错误,还有如下问题没有完全解决:(1)何并与何比干的关系。从何并“祖父以吏二千石”、比干官职为丹阳都尉、郡尉(都尉)官秩比二千石、何并“事何武”等资料可以判断,何并是何比干之孙的可能性很大;(2)何桢与何敞的关系。从何桢以及前几世均在山东居住过的记载看,应该是直系关系。另外,从汉末何夔遁匿潜山的史书记载看,何桢与何夔同宗完全可能;(3)东海郡(山东郯城)与庐江郡的关系。西汉时何成任胶东相、何武封汜乡侯(封地在琅琊不其)、东汉时何英任琅琊相,族谱记载何桢前几代居山东,由此可见汉朝时的山东也是何氏的大本营。东海郡的形成较晚,从现有的部分资料看,可能本来就是庐江何氏“家族树”上的一枝。(2013.2.15 定稿)

 

主要参考资料

《世本》:http://www.sjhsw.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515

《元和姓纂》:http://www.sjhsw.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516

东观汉记之何敞世系:http://www.sjhsw.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623

庐江何录:http://www.sjhsw.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633 

何武:http://www.sjhsw.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85 

何敞:http://www.sjhsw.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637 

何休:http://www.sjhsw.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549 

何桢:http://www.sjhsw.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30 

潜山何桢世系:http://www.sjhsw.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30 

何攀与何包:http://www.sjhsw.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625 

何氏家传:http://www.sjhsw.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216  

《庐江郡大同宗谱》

(附有查询目录):http://www.sjhsw.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07 

瑞昌何氏谱:http://www.sjhsw.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98 

何瑊谱:http://www.sjhsw.com/portal.php?mod=view&aid=316 

贵州遵义谱:http://www.sjhsw.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018&fromuid=156 

安徽省宿松县何姓受姓源流考:http://www.sjhsw.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12 

何嘉、何景的后人在杭州:http://www.sjhsw.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801 

何氏先祖墓及何弘敬墓志铭:http://www.sjhsw.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798 

唐~宋时期瑞昌何氏墓:http://www.rczz.com.cn/jjths/BigClass.asp?TypeId=20&BigClassId=50 

文翁化蜀:http://wenku.baidu.com/view/06203ad349649b6648d747ac.html 

 


分享按钮>>【何氏寻亲】河南"如承均观世,乃宣治道传,怀远同一体,存修崇树全"寻根
>>薄家特色炒鸡加盟传统中华美食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