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肇基】浙江何氏肇基祖一览
- 中华何氏网 2013年7月2日 何中兵整理
一、浙江何氏四大支派
根据史料记载,浙江何氏有四大支派,都是何庶公后裔,归属庐江郡和清源郡,至今共有约130万左右人口,是浙江的名门望族,历代栋梁之材众多。
浙江何氏四大支派开基始祖分别是:
(一)、何腾,东汉灵帝时,因永嘉之乱避居杭州于潜牧亭村,追风牧亭侯,卒葬牧亭村。其后裔分布在杭州、富阳、临安、桐庐、浦江、兰溪市等部分村镇。
(二)、何谨,唐代举孝廉,官至皇帝文学侍从,翰林学士。其父何铭,任龙泉县主簿。何谨辞官隐居龙泉,开基为史迁祖。何铭兄弟茂公为轻车节度使,在绍兴(新昌)一带定居。这支何氏同血缘,分布全省各地,范围最广。其二始祖何大郎是福建、广东开基祖。八仙之一的何仙姑是大郎公之女。据《庐江郡何氏大同总谱》载,发源于该支何氏占全国何姓人口的26.30% 多。仅龙泉唐宋元明清就有进士181名,高官众多。
(三)、何栗、何榘,北宋后期“何氏三凤”中的二凤。(何棠、何栗、何榘兄弟三进士,何栗状元)。何榘在浙江建德与义武开基。三凤原籍四川仙井(今自贡市),何栗官至宰相,与宋徽宗、钦宗一起被金国俘虏去,在狱中绝食而死,卒时38岁,其儿子何士英避难睦州(今建德市),其后代裔孙迁义乌。
(四)、何德,唐代安抚使。唐总章二年,随陈政入闽的何姓。今发展其西安的墓葬,出土墓志铭记载:何德实际官衔是“云豪将军右龙武将军同正员庐江县开国伯上柱国”。何德,字伏德,庐江潜人也。卒于公元764年,寿71岁。何德后裔迁入温州市瑞安、苍南、平阳等市县。(摘自浙江何氏宗亲总会特刊《浙江何氏》第三版)(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南湖何氏宗谱》把何京当作始祖,是根据《陈亮集》中的《何茂宏墓志铭》所记:“公姓何氏,讳恢,字茂宏。得姓所从来甚远,而婺之诸何为尤盛,居城之东。”“公之曾大父京,始葬其父祖于官塘之东西两偏,又营其地而居之,浚其塘至百余亩,以尽有其四旁之壤。两子,其次讳先。”“是生公之父讳榘,以志气自豪,尝欲奋于武事,得官河北之恩州,而公生焉。”“公之父必欲其二子由科举自奋,公独以其余力助理家事,积累至百万。” “公弟恪茂恭,得以专于文学,庶几近世晁张辈流。尝同上礼部,茂恭得之,而公不利。公忻然曰:”‘是足以报吾父矣。’时公父已死数岁。”
谱上记载,始祖何京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六月初八,卒于宋神宗元丰(1083)六年二月十一。娶陈氏。生二子,长(原注:缺。——即不知名字),次曰先。
1571年谱序中明确提出,“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派孙名凤者,遗宗支图一纸,以百十公(现2世何先)为始祖。”谱中2世仅仅何先一人,而且还很简单——生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十月初十,娶吴氏,继娶许氏。生三子,梁、杰(原注:吴出);榘(原注:许出)。(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祖籍山东青州,先后迁入新昌有2支,一支始祖何茂,曾任吴越国(907~978)经车节度使,致仕后定居城内大东门。另一支溪西何氏,始祖何敬容,宋太平兴国元年(976)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年老解职遨游会籍,泛剡溪至新昌,定居县城太平坊,四世孙徒居溪西。现何氏8900余人,分布镜岭地区及城关镇、东茗乡、红旗乡。
二、浙江何氏主要分布
(一)龙泉等地为代表的清源郡何氏
【概述】
《清源何氏宗谱》是龙泉的一方名家宗谱。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龙泉的何氏家族,曾涌现出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的何执中、后追封为清源郡王。在龙泉,乃至处州,自古以来,封王者仅此一人。有官至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称为副相的何澹。何氏一家历史上涌现两位宰相,实不多见,不愧为一方名家。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清源何氏宗谱》编修于元朝至治二年(1322)。宗谱开卷有中书舍人永嘉胡宗缊题写的篆体“清源何氏宗谱”;有监察御史湘江张纯书写的篆体“玉雪传芳”。还有元至治二年壬戌闰五月由奉训大夫兴化府判官林定老君则书的“清源玉雪堂谱序”:有龙凤年岁在癸卯五月朔日由明朝开国名将、王府参军处州等翼总制缙云郡伯胡深顿首拜书的“赠清源太宰序”;有明正统十三年(1448)龙集戊辰六月初吉顺天府通判漷县主簿吴允传书的“清源何氏族谱序。”3篇序言对何氏历代祖宗给予详尽地记述,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何氏宗谱提供了原始的宝贵资料。
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丁丑春正月,由何氏十七世孙何汪宗兄和十七世孙将仕郎何湛族弟重修族谱,并著有“重修族谱引”和“清源何氏重修族谱允例引”为证。据测算,此《宗谱》编修至今已有六百八十多年,重修本至今也有五百四十六年了。在世族子孙中流传保存,历尽几百年的历史沧桑,躲过多少战争和灾难的洗劫,在民间得以完整的保存,实为不可多得的档案文献史料。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清源何氏宗谱》全书共有十九卷,并有序言、凡例、图像,排列记述了从一世始祖何谨公至二十五世的宗支脉络全过程。据“清源何氏修谱允例”记载:“自始迁居龙泉祖谨公以下凡十三世共三图为一卷,名之曰宗谱。因其子孙散居之繁故,分为各卷,名之曰族谱。
《清源何氏宗谱》记载了何氏始祖,吏部尚书何敬容生有七子,其四子何谨,爱括苍龙泉山水之胜,于五季时(经考查即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间)从建州浦城毕岭中村迁居括苍之龙泉豫章之地,为龙泉一世之始祖也。至今何氏子孙已经在龙泉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一千一百多年了。
《清源何氏宗谱》不仅是一部一方名家宗谱,而且是宋、元、明朝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据宋史《本传》、清华源《续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崇宁四年(1105),何执中创建了“架阁库”(今档案馆),设专门官管理,开档案管理之先河,既扩大了档案的存放量,又便于查阅,杜绝了利用档案“舞文取贿”的贪赃枉法现象,他是我国档案管理的创始人,对档案管理作出了划时代的历史贡献。
1、龙泉何氏
宰相故里。大名鼎鼎的北宋一品宰相何执中就是兰巨乡豫章上河村人。1044年生,家贫而刻苦求学。熙宁六年(1073),中进士甲科,初为台、毫二州判官,绍圣、元符间,历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崇宁四年(1105)由尚书升为右丞。大观元年(1107)进中书门下两省侍郎,大观三年,蔡京罢相,代为尚书左丞,不久蔡京复职,与蔡并为左右相。在位时能戒边吏勿生事,重视生产,爱惜人才,并在文学、书法、音律等方面皆有造诣。宋史《艺文志》有何执中《政和重修敕令格式》548册。其书法作品《米芾多景楼诗跋》,苍劲俊逸,为世所珍藏。并亲自审定与其当朝共事的礼部员外郎、北宋著名音乐家陈旸欲所撰《乐书》二百卷。政和七年(1117),以太傅致仕,次年病卒。宣和六年(1124),追封清源郡王。(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当我们到上河村采风时,发现何氏宗祠的门前至今仍有石人三尊、石马一尊、石狮二尊,雕刻精细,栩栩如生。是当年皇帝追封何执中为清源郡王时,专程派人从京都开封千里迢迢运至龙泉兰巨上河村的。
翻开何氏宗谱,我不得不叹服何氏宗族之伟大。其始祖何谨(907—960)是五代一位有才识的官宦,他深知仕途前程留给自己的美景有限,毅然率子女从祖藉福建浦城迁徒龙泉豫章隐居。据我们一起同行的兰巨“百事通”余水潮老先生介绍,何氏之所以择居豫章,是因豫章东有笔峰山,西有天马山,北有卧龙山,南有笔架山,系风水宝地也。同时它东有大汪溪,北有豫章溪,东南有均溪,南有小梅溪,西有八都溪,可谓五水汇流之地,河谷平阔,良田万顷,确是休养生息的好地方。何执中就是诞生此地的何姓六世祖。当时何谨之长子何睿长期在外为官,家中缺人照料,何谨自己就同何睿家属老小同居河之上首,称上何,他另外三个儿子则居十里之遥的河之下首,称下何,因何、河同音,现都称之为上河村与下河村。当我们在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河村的何氏宗祠参观,发现祠中尚有南宋乾道丁亥年(1167)的碑文。这座始建于北宋末年的古祠虽然面积不大,却也气派,坐北朝南,依次为一进、天井,二进、天井。通面宽12.80米,通进深21.80米。一进、二进均为三开间,天井两则为廊。从宗祠供奉的牌位中得知何氏宗族自何谨从五代始到南宋末的十八朝中就有23位考中进士。多数官至从二品尚书。除宰相何执中外,在《两浙名贤录》或《宋史》上有传的就有何琬、何志同、何佾、何侑、何俌、何澹、何瀹、何湛、何汶、何处恬、何处久等名宦。在小小的上河、下河两村竟诞生了这么多名宦,不得不承认这是历史一大奇迹,是何氏家风严明、书香传代之结果。(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在何氏众多名宦中我要提及一位处州百姓所熟知的好官何澹(1146—1219)。他系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正二品副相,字自然,十八岁入太学,宋乾道二年(1166)中进士礼部第二人,历官秘书省正字、武学谕、校书郎、秘书丞、将作少监、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右谏议大夫等职。庆元二年(1196)升任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嘉泰元年(1201)7月,因“庆元党禁”事多有愧疚而力请辞职,奉祠禄闲居故里上河近七年,未忘乡土建设。开禧元年(1205)奏请朝廷调兵3000人,疏浚距今已有1490多年历史的世界最早的拱形拦水大坝——处州通济堰,将木筱坝改为石坝。原来通济堰初建时是用木筱围筑的。从梁天监初年到南宋嘉泰四年的700年间,每逢冬春之际都要动用民夫全面维修,费工耗财,至南宋开禧元年(1205),“为图久远,不费修筑”,在何澹亲自主持下才得已将木筱坝改为石坝,并一直保留至今,成为“国保”单位,其历史功绩是伟大的。同时他还修筑了保定村洪塘,蓄水灌溉2000余亩;修撰《龙泉县志》,开龙泉地方志之先河。嘉定元年(1208)以观文殿学士知建康府兼江淮制置使。嘉定12年12月病卒,终年74岁,著有《小山集》,收入《全宋词》和《永乐大典》。他死后就安葬在他日夜奋战过的通济堰附近的堰山上,即今丽水市莲都区保定村凤凰山一带,其墓园尚留有石马、石将军、石羊、石虎等大型雕件,由此可见他是深受处州人民爱戴的。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与通济堰的动人故事。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我们在兰巨乡采风,发现兰巨许多景点都与何氏有关。如位于大岗村东南海拔1325米的高山之巅上的菖蒲塘,就是何氏家族常来常往的别墅山庄。它的面积约10余亩。这天湖之水四季不枯,深数丈,水色深黛,平衍幽胜。四周青松杂树环抱,与湖水交相掩映,暑天人临其景,倍觉清凉。因湖边浅处长满剑草(菖蒲),俗称“菖蒲塘”。宋政和元年(1111年),宰相何执中在此筑建馆榭和亭阁曲径,且凿池引泉,种花芰菱芡。现何太宰馆榭已圮,湖塘乃存,景色依然宜人。
当我们到空坑头村彭兰自然村的古道边的山崖上寻觅兰花,迎面看到一石洞,高约有6米,宽约10米,深约3米,形如抽屉,俗语称石排簏,传为骊山老母藏经卷、法器之地,洞顶有清泉滴沥,洞边有蕉丛杂树掩映,洞额有楷书阴刻“洞天一品”,其左侧洞壁有行书阳刻“腾云岩”,原来这里就是我向往久之的“腾云岩摩崖石刻”呀。尤其是“洞天一品”四个大字劲拔端穆。我琢磨着这四个字的意思,莫非是明代古人在题刻它时,赞颂石排簏是天下第一洞天,还是因为在这方土地上曾经诞生过一品大员何太宰的缘故呢?我看二者兼有之吧!(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当我们从何执中故居上河村的江边乘竹排漂流而下,去寻觅何执中堂叔、北宋龙图阁大学士何琬的祖居地下河村时,只见“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十里茏翠,漾漾水波,一切尽在秀山丽水中。都说流经兰巨乡境内的龙泉溪景色特别迷人,百闻不如一见,的确如此。从上河到下河十里,河道弯弯,群峰峻拔,江面清澈如镜,河滩边卵石闪金;两岸沙滩绵延,竹林郁郁,松涛起伏,芦花摇曳;田园毗邻处更是绿草茵茵,古村座座,炊烟袅袅,如同一条油画的长廊。当年何氏宗族的子孙们就是从这条江漂流而下,进京赶考的。他们之所以个个功成名就,是与这条母亲河的哺育分不开的。
2、浙江义乌师路何氏宗谱源流考略
间尝涉沧溟越重洋,汪洋浩瀚茫乎,其无津涯而竞委穷源必先河而后海,按吾邑何氏支分派别,有宗(宋)荣国公者,有宗忠烈公者,有宗茂恭氏者,有宗文定公者。荣国公与忠烈公系从祖孙之亲。我师路之谱则属荣国公之支派所绵延。自荣国公溯流而上,由周成王弟叔虞分茅祚土,食采於唐,迄瀛秦统一宇内,叔虞之后裔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流离散处讹音以韩为何号,遂称何氏。其源自姬姓出,此何氏之所由始也。数传有比干者,居庐江,天赐策以光其后,庐江郡名遂由此,昉至汉成帝时,有何武公为扬州刺史,传至十四世讳点者,为梁侍中,与弟允昆季共居会稽若耶溪山,后迁山阴秦望山,再迁七世传於渊生五子曰锡、曰钦、曰锦、曰剑(钊)、曰铭。锦举孝廉授龙泉主簿,与弟钊同居龙泉,自钊至执中,宋徽帝时,累官至太宰封为荣国公,因先世墓均在绍兴,政和之后与兄讳一中,弟讳允中,复居暨阳,生七子:曰贤一、贤二、良一、良二、良三、俊四、杰七,具以荫补官,允中之孙讳桌,登政和五年状元,子孙有衢居姚江慈溪等处。执中之孙讳彦时,生三子:曰国瑶、曰国璜、曰国桂。国瑶公人翰林承旨,国璜公任兵部尚书,国桂公任大理寺卿。一时称阀闾家,而三支之后寝昌、寝炽、,子孙最为蕃衍,厥后流离散处迁徙靡常。国瑶公之孙行九一讳可则,居暨阳白塔湖,行九二讳可言,居山阴匣山;国璜公孙行九三讳可立,居嵊县,行九四讳可法,居新昌,行九五大尹公讳可信,登绍兴十五年进士,授检校秘书郎,调宜阳令致仕。迁鸟伤县(注今义乌县)十四都泮山,再徙葛公岭里,生三子:曰宁、曰宪、曰富。宁仍居泮山,宪迁三溪,富迁桥里,富之孙伯成,由桥里迁居师路(桥里何即旧谱所称十六都上何)是吾族与泮山何氏三溪何氏固异派而同宗也。然则有叔虞传至安,安传至武,武传至十四世点,点传至七世渊,渊传至钊,钊传到执中,执中传至孙彦时。彦时传子国璜,国璜传孙可信,可信传子富,富三传至伯成,是伯成公为师路何氏之鼻祖,可信公即师路何氏之始祖,叔虞公即何姓之太祖也。
宣统辛亥族中重修谱牒,璂因游学省垣不克祥,为校纂安旋里时行将告竣,询诸里戚张壁光夫子遂仓卒订成,倘后有贤明子孙更考而厘定之,又余等之顾望也,虽然本本源源,支分派别,朗若列眉,於何氏之家乘亦不无小补云,尔用是略叙世系,犹惧代远年湮,乱离相继更昧其所由来也,故为作源流考略。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时宣统三年岁次辛亥重九日
第二十一孙 璂 考订
何三策,应琇子,义乌人,明洪武时任河南开封府祥符县尹。
附:义乌何师路一始祖
色一府君讳伯成,字承章,号锦山,宋荣国公九世孙也。
荣国公讳执中,系宋徽宗朝进士累官至太宰授封为荣国公。
伯成公原居十六都之上河,自幼习四书六艺之文,后授金陵都官致仕后视本邑十五都见有文屏毓秀,元至治辛酉年由上何迁居此地号曰何师路,因灵秀之所钟为子孙发祥之地云尔。
元贞元乙未五月十六日巳时生
元至正廿四年甲辰十月初七日子时卒
娶童氏元贞二年丙申十月初一巳时十二月十一日卒
继娶贾氏元大德丁酉九月廿七日戌时生元至正廿六年二月二十九日亥时卒
俱合葬论唐坟头
生二子:兆文、兆章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3、武义何氏
武义何氏同宗共祖,分三个支裔。皆为庐江允公子系龙泉谨公的裔孙。谨公的子裔在江南分布甚广,浙、闽、粤、赣四省最多。长子睿传五世有裔孙执中、执文、执信等十余人。何执中在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封清源郡王,并上封三代至曾祖维则,故自维则起,其裔孙由庐江郡改称清源郡,但也有不改,仍称为庐江郡的,如武义上街石城何氏。柳城畲族镇的几个村也有何姓庐江郡的,不知他们的世系源流情况,有待考证。
A、武义何氏三个支裔概况
a、武义下街清源何氏(俗称下何)
武义下何始迁肇基一世祖是宋授迪公郎(八迪公),讳仁又名果字德会,其祖父何执信是何执中的堂弟。八迪公来迁武义是“宋宣和年间(1119—1125)”。“方腊倡乱,公避地客游卜居武义”。据查证,方腊起事后于宋宣和3年(1121)春正月先陷金华,接陷衢州,二月陷处州(今丽水)。仁公避方腊之乱寻地卜居于武义下何,当在公元1121年春,这是武义三支何姓子裔最早来到武义定居下来的。
仁公子孙繁衍派居地点:仁公生五子,排行依次是小12、14、18、20、25。(缺名讳,小是辈分称谓)。小以下的排行是千、百、庆。其中小18析居金华长坑。小20的儿子析居茭道何村。小25析居马昂。真正居住在县城的只有小12和小14,以后他们的子孙有不少陆续徙居到武义各地。到清末民初,除县城外,武义有40个村,金华2个村(焦岩和芳田)、丽水一个村,宣平一个村(桃溪)有小12和小14的裔胄居住,具体村落如下:(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庆一公(讳佛惠)派下:芦北、横路、管湖、瑶村、茭道、何村、朱王、东阳门、茭塘、履坦、石谷闸、代石、黄丝滩、冷水坑、何管、何仓、佐溪。
庆三公(讳俊)派下:北乡何村、陈村、大莱口、下埠口、新屋、谢坑、岭下汤、洪桥头、石闸口、麻园塘、后树之下村、松树塘等处。
庆四公(讳佛忠)派下:郭洞。其中沈店、横店、山后、抱弄口、山房、客塘、何村、车苏的何氏均从郭洞迁去。郭洞还有一支自明代就迁到江苏江阴市去了。
b、武义上街石城庐江何氏(俗称上何)
上街石城何氏始迁祖是谨公的第21世孙,名思进,排行进。
c、是何执中的同胞兄弟执文裔孙。“考公至武时间也在元世祖至元年间(1271—1294),公独逾苍,岭过龙门而卜居武义”。从迁地是丽水花街。石城何氏宗谱多处载明进三公的先祖是谨公的九世孙文华,先从龙泉迁到丽水,进三公再从丽水花街迁到武义。上街原壶山幼儿园内的石城何氏宗祠大门口石柱上镌刻有一副对联“族聚武阳坊邻文德,脉派花街瓞茂壶山”,证实石城何氏始迁祖从花街迁来不讹。(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石城何氏派居里宅:石城何氏的裔孙也是到处迁徙居住的。除县城外,南湖等23个村有石城何氏子孙。它们是南湖、泉溪、姆山前、金丝村、清溪、七孔塘、何宅、金鸡山、马府下、三板桥、石谷闸、浩山下、陈堰头、杨村、彭宅、下渠口(有寿八公何氏宗祠)、八百、下陈、洪桥头、南溪、石杵塘背、杳渠,永康排塘,宣平赵村。
d、柳城、内河洋等地清源何氏
柳城内河洋清源何氏是何执中长子志同的裔孙。执中的第10世孙元四公先从龙泉迁至丽水,至15世孙尚一公再从丽水迁到内河洋(年代不详)。柳城何氏居住地较多,以内河洋、马口、郑回三处为主,其他地方尚有多个村有何氏裔孙居住,具体地名及支裔所属笔者不详,有待考证补充。
4、从《金岭何氏宗谱》看山阴何氏与清源郡何氏的渊源脉络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1)浙江何氏宗亲会会长何德宝来信告我,金菱冷冻设备厂厂长何佰金从北京找到一本很完整的金岭何氏宗谱;金岭何氏是龙泉何氏何执中胞弟执文一支;山阴何氏是从诸暨金牛岭迁去的。于是,我即刻上网收索相关信息。
有关金岭何氏宗谱的信息有:《暨阳金岭何氏宗谱》清光绪六年(1880)清源堂活字本 八册(何一锦修 ,何茂兰等纂);《暨阳金岭何氏宗谱》清光绪六年(1880)清源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何鹤皋等修),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金岭何氏宗谱》清宣统三年(1911)清源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何成定修),被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收藏;《暨阳西何何氏宗谱》十八卷,清光绪二年(1876)仁义堂木刻活字本(何学均等重修),被中国图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收藏;《暨阳西何何氏宗谱》十八卷,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何学安、何学均重修),被中国图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收藏。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有关金岭何氏始祖的信息有:一世祖宗远,北宋末宦於汴梁,靖康南渡,居诸暨之金牛岭。其孙俊良,迁金牛岭西。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有关金岭村现状的信息有:该村坐落于诸暨与绍兴交界的金牛岭南麓,隶属诸暨市阮市镇,旧时也叫岭下村。老支书何伯金创办的“浙江金菱制冷工程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四千万元,已发展成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连续十年被评为“AAA”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金岭村由一个“粪缸村”变成了“首富村”,工农业总产值、集体收入、人均可支配资金及人均年收入等,历年名列诸暨市前茅,是诸暨市第一个绍兴市级生态村、新农村建设样板村。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有关何伯金先生的信息有:何伯金,男,1947年3月生,中共党员。1984年8月至1991年任诸暨市阮市镇金岭村村委会副主任,1991年9月后任金岭村党支部书记,现已离职退养。在任职期间,村集体先后被命名为绍兴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绍兴市生态村、绍兴市文明村、浙江省示范村委会、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先进称号。何伯金被授于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1999年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于是,我伺机赶回绍兴老家,联络峡山的何水泉老师,一同去诸暨拜访何伯金先生。名不虚传的金岭村家家都住小别墅。何伯金家的小别墅靠北山临南水,远望金牛岭,是上等的风水宝地。“龙泉分派流源远,金岭肇基世泽长”。别墅客厅的堂联阐明了金岭何氏的渊源,也反映出主人对何氏宗脉的关切。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有幸拜读了《暨阳金岭何氏宗谱》。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2)《暨阳金岭何氏宗谱》的扉页上写着“宣统辛亥年重修”、“清源堂珍藏”等字样,可见这正是清宣统三年(1911)修订的清源堂刊本。该宗谱共八卷,第一卷为目录、序言、传记等;第二卷和第三卷为世系、字第图;第四卷至第八卷为行传。
同邑王少槐撰写的《续谱序》,详细记载着该次续谱的领导班子——族长:维华;房长:裕安、元顺、坤灿;董事:春源、之善、锦瑞、大贤、永祥、宝龙;总理:尚春;监谱:之祥、咸定。序中提到,“追遡重修之后,迄今三十余载。”屈指算来,所对应的那次修谱是光绪六年(1880),查宗谱转载的序文得知,当时的修谱领导班子是:族长:一锦;房长:楚玉、其高、国彩;董事:茂兰、茂华、贵运、廷蛟、春林、长水;监谱:鸣球。时隔三十年,原班人马一个未留,使人感到茫然。再则,网络搜集到的信息提示,清宣统三年的宗谱修谱人为何成定,在我见到的《续谱序》中并未提及此人;而光绪六年除了何一锦、何茂兰等修谱外,还有一位何鹤皋也修了宗谱。同一个清源堂在同一年修成两个版本的宗谱是不可能的,或许是人名有讳、字、号的不同吧。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暨阳金岭何氏宗谱》卷一载有《本宗源流家庆序略》,可惜没有注明作者和时间。该文从“秦灭韩改颖川郡,王安子允公避虐易姓”开始,叙述了何氏的世代传递:
允、隆、隲、信、修、成、果、比干、寿、显、鄢、宠、敞、豹、休、昌、桢、恽、睿、准、惔、叔度、尚子、旷、允、撰、敬叔、思澄、焞、桂、锷、堦、邑、蕃、坚、英、应阳、成、融等。融之后如此叙述:“融公生二子,长信子公宜兴太守,生三子。次子铭公举孝廉任处州龙泉主簿,生二子。次子谨公随父任,乐龙泉山水之胜,遂家焉,生二子。长子霽公补太学上舍,生四子。第三子惟则公以曾孙贵,赠太师荣国公,生五子。长咸遂公以孙贵赠太子太师魏国公,生四子。次子君平公以子贵,赠太师冀国公,生二子。长执中公宋熙宁六年进士,仕至宰相爵太师谥正献,封荣国公,加封清源郡王。次执文公为金紫光禄大夫赠太保,生五子。长子志修公官提举寺丞,生俱公。俱公生滨公。滨公生处俭公。处俭公生仲明公,授亲王助教,护驾南渡,隐于越之暨阳金岭焉,生柏舟公。柏舟公生二子。长俊良公迁居西何为祖,次俊义公仍居旧址,为中何始祖。”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宗谱除了本次续谱的序文外,还载有历次修谱的序文九篇,最早的是明朝正统元年(1436)俞僩撰写的《金岭何氏重修宗谱序》,最晚的是清光绪六年同邑蒋赞尧撰写的《续修宗谱序》。期间有明天顺六年(1462)、清乾隆壬戌(1742)、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清嘉庆十九年(1814)、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等续谱序文。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关于金岭何氏的渊源和演变,明正统元年(1436)的序文就说得很清楚了。“历汉唐至大宋元祐间,有浙之龙泉人讳执中明经及进士第敕封清源郡王,弟执文仕宋为大夫赠太保。太保之五世孙讳亮字仲明,力学簒言,为亲王助教授,扈从高庙渡江,力辞其职,隐越之诸暨紫岩地,名金牛岭,风俗之美,山川之胜,遂创业于是焉。厥孙三世即析为东南二宅兴何氏,实仲明为之始,而享荣于朝有日矣。”明天顺六年(1462)知县冯谦撰写的《紫岩金岭何氏重修世谱序》则提到,“清源何氏后,周四府君谨公之裔,传至亲王助教字仲明,于建炎间徙居暨阳紫岩金牛岭之原,而子孙遂蕃硕光显,逮今有十四世矣。”所谓“建炎间”即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1),这就是金岭始祖的肇基年代。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豎菴石梁撰写的《重修宗谱序》提到,“何氏分三族。一为东何,一为西何,其中则为中何。自宋助教公讳亮卜筑于此,数传而族渐繁,屋庐渐广,分之为三,皆相去里许,烟火相望,喜庆丧祭相往来,虽各居其地,各有其谱,而仍不失一本之谊焉。”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关于金岭何氏宗谱问题,明正统元年(1436)的序文提到,“其先三世俊良、俊义,尝以家谱行状诰命,时加修辑,一以苏老泉先生之宗谱世经人纬为法。”可见金岭何氏宗谱早在三世就已有雏形。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二十一世孙士元的《重修谱序》记载,“族叔祖元声公有联合之意,故于康熙庚申、辛酉间(1680-1681),义齐二字多留空行以为改合之地。迨雍正七年(1729),董率缉谱,方拟斯举,而竟乃长逝。其子奠远公欲继父志,作叙一篇,兼譔五绝句一首,以为统族行次,然而竟不克遂其愿意者。尔时人心不一,狂澜之倒无能为迥耳。”“辛丑夏,族侄乔楚鼎力办理,请其友镇南石先生簒修之爰是商及改行,同族踊跃特。”“先生胸有成竹,笔无停机,排列前后,间斟酌尽善,其有年可稽者,固依次递列,其无年可稽者,或徵诸兄弟,或覈诸父子,参互考订,触类旁通,几俾死者,咸安生者无憾,而于新改行下,仍载原行,使观之了然,毫无糊突前辈之美意,庶于今日续成之。其行第字节,以奠远公五绝句为断,自二十世礼字行起,董事若维公、其祥、国祯、乔楚、濬川、西园、予敬、嘉会、文明辈也实有酌,相期尽善于以联族谊,而亲疏有别,长幼有序。”值得一提的是清乾隆壬戌年即乾隆七年(1742),东村嗣孙炯继文沐手拜述《重修家谱序》,记有宗谱演变过程的一个重要细节,“旋因兵火遗失旧谱,后之作者莫知所自,而故老传闻,皆以宋丞相清源郡王执中公为宗。执中生志同,同生亮,亮即仲明公也。历元及明以迄于今,代有达人,谱事时加修辑,率皆因所传闻而踵述之,谁复能稽疑而订谬者。雍正三年(1725),访得手卷一轴,中有执中丞相图像,与所传闻符合,用是据为凿柄,钦犹宝籙矣。兹者西河重修世谱,执事辈加意采集徧访诸同宗,互相折衷。闻山阴天乐乡有何姓者,谱最古足当大观。时赤文、贯珠、遇周、宗海、泽周诸人,急往就正。虽蠹食之余,伤心残缺,而源流犹井井可稽。捧读数过,乃即我族旧遗原本。众皆首肯是真何氏宝籙也。及以核诸手卷所载,又爽然失之。盖彼以执中为宗,而此谱冠执文于仲明之上,则仲明实系太保执文公嫡派。执中兄而执文弟,宗执中者谬也。且嗣其后者系志修,并非志同,中间历俱及滨及俭,凡五世,而至仲明。而前此系二世者更谬也。夫谱以传信,而三何之谱以讹传讹,虽不若崇韬之拜汾阳,强联瓜葛,而宗传易派世数未详,不孝莫大焉。藉非西河执事辈遍访就正,何氏不几于蔑祖哉。考订既确,特加改注缺略者悉补叙,其次庶几,前有所承,后有可述,先烈重光,奕世载德。”像这种“同生亮”的以讹传讹,在何氏发展史上确实存在,如《紫岩宣何二族行递并引》就有这样的记载:“旧谱云,万九公迁紫岩,万二公迁宣河。今二族以执中公为嫡祖,彼既自异于吾族,我乌能强之使同然。执中公之祖(讳)蓂,乃吾始祖节度公弟也。兹二族者遵吾谱,固一派之胄胤,依彼说亦气之流遗,固非冒吾宗者。但执中公之子志同,志同之子三人,龙泉邑志云侁、侊、偓;紫岩谱云高、豪、亮。亮,字仲明,迁紫岩。宣何谱曰:易出继叔志向为嗣,又有所不同焉。”其实,何志同的生卒为1070—1132年,仲明公的出生年份为宝庆丁亥年(1227)七月十四日,相距157年之久,怎么能够“同生亮”呢。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眼前的宗谱十分明确的描绘了金岭何氏与清源郡何氏的世系脉络。金岭何氏始祖五九,讳宗远,字仲明,又讳亮,为百四八公即处俭公次子,系太保执文公嫡派,中间历志修、俱、滨、俭,因此,金岭何氏始祖是清源郡何氏第十一世。
(3)我最关切的是山阴何氏始祖与金岭何氏的关系。所以,从金岭何氏第一世行传开始,我看得格外仔细。
“第一世:处俭公次子,始祖助教公,讳亮,字仲明。世居汴梁。公博通经史,为时名士登仕版,授亲王助教,扈从高庙渡江,居越之暨阳南店,即今金家巉。有何家井遗迹。甫一载,徙居金岭之麓,构堂数楹,匾曰仁义,是为何氏始祖。生于宝庆丁亥年七月十四日寅时,卒失载,享年六十有五,葬琴隖之原。配冯氏,继配张氏,生一子:汝楫。”
“第二世:仲明公之子,辛一,讳汝楫,字柏舟。丰姿俊整,颖异出群,力学取青紫,荐名天府授迪功郎,在官清介自持,享年七十有一。葬琴隖庙后山。配华氏,生二子:崇二、崇四。”
“第三世:汝楫公长子,崇二,讳俊良,字志贤。髫年若老成,通经史,登科第,为翰林侍讲,出入禁闱,未尝有失。享年七十有九。葬蒋隖。西何之祖;汝楫公次子,崇四,讳俊义,字志仁。性嗜学,不惮寒暑,每谓人曰,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后果登科,授国子祭谕六馆诸生,皆取法焉。葬东隖官家墓。邑宰祭其山云。配冯氏,生二子:昭、穆。”
“第四世:俊义公长子,昭,字士安。耽书不求闻达,孜孜向学,以善自乐。葬琴隖外庙。配冯氏,生二子:千五、千九。俊义公次子,穆,字士宁。事亲至孝,喜怒不形,乐守田园。享年五十有九。葬下堡山。配冯氏,生三子:千六、千八、千十一。”
“第五世:昭公长子,千五,讳椿,字瑞荫。享年五十有八,葬菴山。配蔡氏,生一子:正一;穆公长子,千六,讳桂芳,厚重简默,有儒者气象。葬大坟山。配蒋氏,继配王氏,生一子:正七;穆公次子,千八,讳松,字瑞清。自少不好奢侈,勤俭治家,构堂一所,匾曰省已。享年七十有四。葬新园。配倪氏,生一子:正二;昭公次子,千九,讳樟,字瑞高。尊师重友,不与人嬉謔。享年六十有四。葬官家墓。配刘氏,生一子:正三;穆公三子,千十一,讳槐,字瑞华。好古论文,常以棋酒自娱。享年五是有益。配蔡氏,生一子:正八。”
“第六世:千五公子,正一,讳峦;千八公子,正二,讳基,字平叔。自幼敦重,言不妄发,事亲以孝,好览经史,通春秋,大义父叔甚爱之,曰千里驹也。后果登科第,授湖州府总。每捐金散粟,周恤贫乏,人咸称其德。公有疾,诸亲族闻者,莫不流涕。享年七十有九。葬琴隖里庙之原。配华氏,生三子:万一、万三、万六;千九公子,正三,讳山;千六公子,正七,讳坤,字大平。雅好诗书,勤于治家。年四十有九。葬官家墓。配叶氏;千十一公子,正八,讳堂,字平原,享年五是有益。葬凤龙弯。配蒋氏。”(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第七世:正二公长子,万一,讳礼,字孔明。生平不好奢米,勤于农桑,抚育子孙,终始如一,人称美之。构堂数楹,匾曰存心。享年六十有九。葬琴隖。配冯氏,生三子:进一、进二、进四;正二公次子,万三,讳恭。任青田县令,卒于任,即葬青田县,牛头山双股金钗。配周氏;正二公三子,万六,讳敬。为提举。配富氏,继王氏。”
“第八世:万一公长子,进一,讳璁,字元璧。性质朴,力耕农,家业千金。享年五十一岁。葬菴山。配王氏,生一女;万一公次子,进二,讳璋,字无瑕。为人最尊师傅,人皆企仰。不幸三十六卒,葬新园。配吴氏;万一公三子,进四,讳瑄,字元器。性慈祥,谨言行,见贫乏必为赈济,尝谓人曰,不立纪纲,何以为人,吾思祖宗积德,蔬粥不少,置田二顷,构堂数楹,匾名存仁,为子孙敬祖念宗,久长之计。时人号为东宅财翁,举乡大實。享年八十有七。葬菴山。配冯氏,生三子:良一、良二、良三;继虞氏,生二子:如一、如二。”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第九世:进四公长子,良一,讳升,字廷振。年五十七岁,葬官家墓,配俞氏,生一女;进四公次子,良二,讳达,字迁畏。赘居孝义乡柳仙殿,前族甚蕃衍。配周氏,生一子:尚。进四公三子,良三,讳采,字廷荣。幼习儒业,博通经史,选贤良,授茂昌提领,大德间赘居山阴迎恩乡郭氏,即今峡山之祖;进四公四子,如一,讳华,字廷韶。治家勤俭,自亲至孝。年二十三,葬下堡山。进四公五子,如二,讳美,字廷秀。尊父训不惮寒暑,读书入府,学后补廪。享年九十有一,葬青龙山。配陈氏,生三子:太一、太二、太三,二女:长适周启八,次适斯瑞芳。”
由此可见,山阴何氏始祖良三公,为金岭何氏第九世,即清源郡何氏第十九世。记得山阴何氏第十七世孙惟后俊,于清咸丰九年(1859)题《檀溪何氏重修宗谱叙》曾说:“由龙泉而迁金牛岭者,为仲明公。金岭宗谱则以为执文公长子志修公之后。……仲明公八传而至我良三公,赘居山阴郭氏,实为峡山世迁之祖。”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然而,成稿于1604年前后,即明代万历年间的《山阴何氏私乘.大鲁公记存》却对此予以否认。说:“迨高祖(指山阴何氏第六世何诏,字廷纶)至太守,而族人名蕃者(宗善处士行观九),训蒙于金牛岭之何,以余家世次输情于彼之黠者,乃捏书始祖名字入其家谱,而来会族。”“高祖题其谱,腹联云:拜墓崇韬,滥辞图狄氏,贤而不往,拜其祠墓。高祖没后,沅翁(指何诏子,山阴何氏第七世何鳌,字巨卿,号沅溪)复听族人名锽者(老八房人,行忠六十一号方塘),往彼串合行第,以成族谱。于是,余峡山之何,遂自信为金牛岭所分,而追接宋清源郡王之派矣。然而,沅翁又会谱于何赵之何,则其意非余可得而解也。余先公(指山阴何氏第八世何继高,字泰宁),自尝语余曰:吾始祖以来始而富厚,既而科第仕宦,金牛岭岂不闻之。其入府城路,必经由峡山,良一、良二既亲兄,其子则亲侄也,有弟叔在路旁经过,进访亦甚容易,而初不然,且无一言为其同宗耶。直待六世之久,贵显十余年,何蕃输情,构引之后而方知之耶。彼时,金牛岭族中殷实者,多非不望高祖一至其家以为荣,而高祖竟不往,是其意固以为未必的然者耳。近阅其谱中,良一、良二俱无后,而始祖行第后于同父之弟,即易良字为如字,则不能掩其伪妄之情彰彰矣。迨于今,则前人所为,后人乌能改之。”纪存还指出:“始祖神主,峡峰府君承父命立祠时,从斌一房请来明题云,名茂昌;斌一房所藏宗支图称,字叔昭,俱见在也。金牛谱中妄书名采,字廷荣,所谓提举院君,与当时民间称谓犹夫员外院君,与今徽人之称朝奉耳。谱中谬谓仕为茂昌提领。修谱者仍其妄而不详考,何也。”
乾隆十五年(1750)后由十四世祖何经文重修,十五世祖何煟谨补的《山阴峡山何氏家谱》坚持了大鲁公的意见,在“一世”下指出:“茂昌,字叔昭。生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庚戌应为至大四年1310年)七月十六申时。系无确据不敢妄书。赘峡山郭氏,因家焉。卒洪武五年(1372)壬子三月十五日,享年六十三。是为峡山始祖良三府君。行实载《湛若水传》。配郭会五县君,生卒失考。合葬坞底山又名卧牛山。三子:长仲英、次早世、季仲容。”
九世大鲁公提出“金牛谱中妄书”,十四世何经文认为“系无确据不敢妄书”,所有这些只是凭借了某种宗亲情绪和猜测,没有真凭实据能推翻谱说。况且,六世何诏没有正面反对,七世何鳌同意会谱,十七世孙惟后俊正面肯定,大鲁公也说了,“余少年时,延章云梦先生教子数年,为余道其先人言,峡山何家做了两代尚书而不识家世,所自彼岂金牛岭来耶。盖从东头而来,以不得志于继母避地至此,旋取财物,赘居郭家,殷富有才识,为里中所信服。”而金岭恰在峡山的“东头”;《金岭何氏宗谱》所载万一公三子,进四“配冯氏,生三子:良一、良二、良三;继虞氏,生二子:如一、如二”的情况,与“以不得志于继母避地至此”的说法也较相吻。所以,尽管《金岭何氏宗谱》并不完美,比如,行传粗略,生卒失载等,但是所记录的山阴峡山何氏出自金岭何氏的事实恐怕是真实的。
5、山阴峡山何氏
《山阴峡山何氏家谱》考
《绍兴浪村民间传略》载:“在浪头湖村并没有何家祠堂,真正的何家祠堂设在漓渚峡山”;“浪头湖何氏字辈是从峡山何家祠堂查考的”。于是,《山阴峡山何氏家谱》也就成了我要寻找的梦。
上网搜索,得知清乾隆十五年(1750)序刊本二十二册《山阴峡山何氏家谱》在日本和美国;清木活字本二册存卷1、2、19、 20《山阴峡山何氏家谱 》在上海图书馆;清咸丰元年(1851)刊本四册《峡山何氏六房谱》十四卷在吉林大学;清光绪九年(1883)手写本四册《峡山何氏三修续谱》在历史所;《山阴何氏私乘》清钞本一册在浙江图书馆。于是,请上海亲戚帮我到上海图书馆复印了四卷《山阴峡山何氏家谱 》。我把复印件扫描成图片,又用键盘把它们敲打成电子文档,还制作了翻页电子书。
(1)(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这套《山阴峡山何氏家谱 》记事至清乾隆年间,是乾隆十五年(1750)后由十四世祖何经文重修,十五世祖何煟谨补,其中《卷十九》“祭文哀诔附”和《卷二十》“家训”由十六世祖何裕城恭校的。据考证,此三人是山阴峡山何氏老二房世系何昶三子、工部尚书何诏的后代,皆立传于《浙江通史》。
何经文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任贵州普定县令。后因遭忌者中伤,以冒销罢官。案情大白后复职,随以积劳多病告归。乾隆八年(1743)两次征召,始终不赴,静息林下近三十年。何经文子何煟,即峡山现存明清官第花厅的主人何谦之,与儿子何裕城同为清代著名水利能员,有传载《清史稿》。何煟因治河救灾功绩卓著,高宗赐诗,褒以“爱民知政”。三十九年加总督衔,仍领河南巡抚,又进兵部尚书衔。何裕城,自贡生入赀授道员,乾隆四十二年(1777)为山东督粮道,历任河南巡抚、陕西巡抚、江西巡抚、安徽巡抚。
何经文的父亲何鼎,号晴山。《清文汇》有传称:“公以康熙丙午举湖广,授河南长葛县如县。……如入授户部主事,督禄米仓,迁本部员外郎,寻迁兵部武选司郎中,称职。擢江南安庆府知府,四摄按察使司印,有声,调浙江嘉兴府知府。……公自起家长葛令,至安庆守,凡二十又几年,皆在北方。……公家越世为越人,著籍楚,又为楚人,卒官越,遂以越终。(公子五人,皆仕宦,经亮、经文、经永、经襄,籍从楚起,贵籍从越。)”何裕城也有五子:鐘、銑、綺、鉞、金。
何经文、何煟、何裕城祖孙三代,都是出门为官之人。之所以由他们出面修《山阴峡山何氏家谱》,可能是当官之人有实力,也未免有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意思。无论如何,他们毕竟是为宗亲族人们办了一件益事。
(2)(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我找《山阴峡山何氏家谱》的主要目的,是想从中找到浪头湖何氏字辈的渊源,特别是浪头湖始祖在峡山何氏中的房第行辈。然而,翻遍到手的家谱,不见蛛丝马迹。
《卷一上》为世系总图。
始祖:茂昌,字叔昭,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庚戌七月十六申时,卒于洪武五年(1372)壬子三月十五日。赘峡山郭氏,生三子:长仲英、次早世、季仲容。
山阴沅溪(即七始祖何鳌)于明嘉靖庚戌(1550)岁春三月题《檀溪何氏谱叙》时明示:“肇万九公之紫岩,再折而我良三公之山阴。”;山阴何氏十七世祖惟后俊,于清咸丰九岁(1859)题《檀溪何氏重修宗谱叙》时提到:“由龙泉而迁金牛岭者为仲明公。金岭宗谱则以为执文公长子志修公之后,紫岩宗谱则以为执中公长子志同公之后,宣何宗谱则以为继志向公后,檀溪宗谱各存其说,总之为少严公后则一也。仲明公八传而至我良三公,赘居山阴郭氏,实为峡山世迁之祖。” 万九公即仲明公恐怕不成问题,但另一史说却曰:“宋末德祐年间,何成十八代孙,御南宣威将军何曼,率子官寓海宁,其子孙有徙余姚之兰风者。何曼的哥哥,谱不显名,但记其二子,长曰适,次曰遂。何适子元三,元三子何采,入赘山阴峡山郭氏,为山阴峡山何氏始祖。”
对于“谱说”,《山阴峡山何氏家谱》是不愿苟同的。作者明确,始祖“系无确据不敢妄书”,这恐怕是坚持了《大鲁公宗支辨》的观点。《大鲁公宗支辨》曰:“迨高祖官太守而族人名蕃者(宗善处士房行观九),训蒙于金牛岭之何,以余家世次输情于彼族,乃捏书始祖名字入其家谱,而来会族。高祖题其谱,腹联云:拜墓崇韬,滥辞图狄氏,贤而不往。拜其祠墓,高祖没后。族人名锽者(老八房人行忠六十一号方塘)往彼串合行第,以成族谱。于是,余峡山之何遂自信为金牛岭分派,而追接宋清源郡王之后矣。其时,又有会谱于何赵之何者,其意更不可得而解。……上虞松下之何谱系虽详,而相闻更晚,皆非可认为真也。”尽管如此,始祖茂昌来自金牛岭,恐怕已无用置疑了。
二世祖:仲英,字文福,行斌一,生卒失考,生四子:克慎、克庄、克敬、克让;斌二,早世乏嗣;仲容,字文华,行斌三,生于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戊寅五月十二日,卒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丙子二月十一日,配张氏,生四子:克忠、克恕、克孝、克敏。
三始祖:克慎,字圭复,生二子:宗升、宗礼;克庄,字圭贞,六传而绝;克敬,字圭诚,一传而绝;克让,字圭道,再传而绝;克忠,字圭璋,行二,生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甲辰六月十五日,卒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甲辰三月十七日,配金氏,生三子:宗政、宗善、宗道;克恕,字圭琦,一传而绝;克敏,字圭玺,一传而绝;克辛,字圭珍,生一子:宗祚。
四始祖:宗升,五传而绝;宗礼,生二子:文祯、文祉;宗政,字士贤,号溪山,行一,又行十三,生于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六月二十六日辰时,卒于天顺二年(1458)戊寅六月二十四日巳时,配王氏,生一子:文萱,继配潘氏,生八子:文魁、文昶、文彝、文岳、文希、文奇、文洪、文海;宗善,字士荣,生四子:文昱、文旭、文逸、文高;宗道,字士颜,再传而绝;宗祚,生一子:文黼。
五始祖:文祯,一子而绝;文祉,生三子:长溥,三传而绝、次灌,生二子而绝、季溪生僴,僴生福兴,行坤八,号懷刚,娶许氏,无子,继斌三房克辛之六世孙继政行十二号象新为嗣;文萱,为长房世系;文魁,为老大房世系;文昶,为老二世系;文彝,为三房世系;文岳,为四房世系;文希,为五房世系;文奇,为六房世系;文洪,为七房世系;文海,为八房世系;文黼,子一询,询生鋈,鋈生景璋,景璋子继政其季也出,继斌大房五世孙懷刚为嗣。
至五世支派始盛,四始祖宗政生九子,遂分九支族呼九老房,各列世系按房分立九图。
《卷一中》为“长房世系”。文萱,字天和。生于永乐(1418)戊戌二月十五日。代父从征,于正统四年(1439)己未八月七日卒于军。配金氏,无出,继文魁三子誡为嗣。誡行行九。配徐氏,生四子:鈿、鈺、鍾、鐈。长房世系至十五世行永字辈只有鐈留下名贵一房。
《卷一下》为“老大房世系”。文魁,字天元,号毅庵。行文一。配陶氏,继配唐氏。生五子:詮、訊、誡(出继长房为子)、註、譯。詮,号一齐,行行一,生于正统七年(1442)壬戌三月十日,卒于弘治四年(1491)辛亥二月二日。配汤氏,生一子:铅;訊,行行四,配王氏,生四子:錦、釙、銘、鎡;註,号尚质,行行十三,生于景泰六年(1455)乙亥八月十日寅时,卒于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七月三日午时,配陈氏,生四子:釗、鋊、廷玉、鈦;譯,号乐川,行行十七,生于成化十八年(1482)壬寅四月二十七日戌时,卒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乙卯十一月十七日亥时,配金氏,生一子:鏡。老大房世系至十五世行永字辈只有鉛留下廷俊、廷傑两房;鋊留下士元、士魁、士水、士良、士忠、師會、師颜、師程、思忠、師孟十房;鏡留下諸、周、吴、阿義、阿禮、徐六房。
《卷二上》为“老二房世系上(行二房)”。文昶,字文辉,号直菴。行文二。生于永乐二十年(1422)壬寅十一月二十一日亥时,卒于弘治十五年(1502)壬戌正月二十日巳时。配沈氏,继配董氏,生三子:訢、讚、詔,俱元配出。
訢,号醉耕。行行二。生于正统七年(1442)壬戌三月十日,卒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二月十日。配祁氏,无子,直菴公怜祁氏节孝,石湖公感嫂氏明鉴,从其请以姊子陶里俞甥为嗣。直菴公命名锡。何锡生四子,皆景字行。仲叔季俱无嗣。长名景珍,生四子:长次无嗣;三子與顺生鸣旺(行明五)、鸣凤(行明七),鸣旺生应文、应元、应科,住诸暨县,鸣凤生应魁,魁生云,住省城;四子與庆生明晰(行明十),明晰生应麒更名宏毅,亦住省城,无子,以文岳公元孙维斗之孙为嗣。老二房行二房至十五世行永字辈已无记载。
《卷二下》为“老二房世系中(行三房)”。讚,字廷襄,号淳齐。行行三。生于正统九年(1444)甲子六月二十五日亥时,卒于正德八年(1513)癸酉八月十四日子时。配沈氏,继配潘氏,生七子:[金栗]、鉗(元配出)、[金基]、鍈、録(俱继配出)、鍵(侧赵出)、鑢(继配出)。老二房行三房至十五世行永字辈已无记载。
“老二房世系下(行四房)”的主人应当是詔,也就是《山阴峡山何氏家谱》作者何经文和峡山《何家的历史》作者何裕堂这一支,属于当时最辉煌的一支,可惜找不见下一卷了。
何詔(石湖公),于明嘉靖年间任南京工部尚书,子何鳌(沅溪公),于明正德年间任刑部尚书,史称“父子尚书”。何詔子鎬(峡峰公),鎬子景昂(近峡公)、景星。何景星字子瞻,号梅湖,于明嘉靖年间任前军都督府都督,浙江总兵,官授荣禄大夫,是原峡山都督第(何景星宅)的主人。何景昂子继高(泰宁公),何继高子光道、光迈。
何光道子育仁、宏仁,何育仁孙何鼎,何鼎往后即为何经文、何煟、何裕城祖孙三代。何宏仁号书台,丁丑进士,浙江道监察御史,宏仁子嘉迪、嘉建、嘉廷。
何光迈(绍宁公),天启丁卯顺天举人,赠中宪大夫,行实载通志及郡县志,崇祀乡贤。从弟仁,原名光复,贡生,鸿胪寺少卿。从弟斌臣,原名光宇,号和阳,万历辛丑进士,浙江总兵。从弟光斗,号澹菴,山西平陆县知县。从弟凤高,字左泉,贡生,琴溪县知县。
何光迈孙嘉珝(洁堂公),康熙戊子恩贡内阁,典训馆纂修,湖州府长兴县教谕授修职郎。何嘉珝从兄嘉祐,号定庄,顺治丁酉顺天副榜,湖广道监察,御史巡抚山西河东陕西;从兄嘉贞,号复园,贡生,湖广德安府同知,赠通议大夫;从弟伟,号沧浪,天启丁卯武举人,广东廉州镇总兵;从弟嘉勋,号巨平,授骠骑将军,宁波总兵。嘉珝后四代即为何裕堂。
从《中华何氏源流大典》了解到,峡山何氏行辈字第为:良斌克宗文行忠信统综会萃繁昌永衍惟修斯能二十代。《山阴峡山何氏家谱》卷一、二所载前十五世基本相符。卷三至卷十八的内容,只能寄希望于吉林大学的《峡山何氏六房谱》十四卷了,但愿早日得见。
(3)(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山阴峡山何氏家谱》卷十九为“祭文哀诔附”。载有汪鋐、刘 龙、任忠、刘友仁、汤绍恩、方廷玺的《石湖公祭文》;汤绍恩的《石湖公入乡贤祠祭文》;胡安、谢宗明、周斯盛、罗嘉宾、陈懋观、胡尧臣、李万实、肃维春、罗焕章、季本、王畿、徐恩廉、郭 峦、吴鹏的《沅溪公祭文》;何治仁的《越观公哀词》、《陶太君哀词》、《祭书台公祭文》;曹溶的《书台公诔》;孙在丰、李肇源、高梦说的《定庄公祭文》;陶思渊的《仲山公哀词》;何熙的《书宬哀词》。
“石湖公”为六世祖何诏的号;“沅溪公”为七世祖何鳌的号;“越观公”和“陶太君”可能是何治仁的父母。“书台公”为十一世祖何宏仁的号;“定庄公”为十二世祖何嘉祐的号。
汪鋐,字宣之,婺源人,弘治进士,累官吏部尚书。任忠,字原孝,昆山人,正德辛未进士,历布政使。汤绍恩,字汝承,安岳人,嘉靖丙戌进士,知绍兴府,累官布政使。方廷玺,歙人,时为山阴令。胡安,字仁夫,余姚人,嘉靖甲辰进士,历官参政。谢宗明,会稽人,嘉靖丙辰进士,官佥事。陈懋观,字孔质,长乐人,初知会稽令,改山阴徴拜给事中。胡尧臣,字伯纯,安居人,嘉靖乙未进士,历刑部侍郎。王畿,字汝中,号龙溪,明绍兴山阴人,正德十三年(1518)举人,后从学于王守仁,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不久,擢郎中。吴鹏,字万里,秀水人,嘉靖癸未进士,累官吏部尚书。
祭、哀、诔文大多是歌功颂德类文章,当然也不乏情真意切之文。
(4)(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山阴峡山何氏家谱》卷二十为“家训”。载有《沅溪公峡山何氏二祠记》、《大鲁公始祖墓记》、《大鲁公宗支辨》、《越观公家训》等十篇文章。
《沅溪公峡山何氏二祠记》记载了兴建峡山何氏二祠的情况:“吾何氏,自提领府君卜居山阴之峡山,遂为始迁之祖,育德潜养以是世积,为有家之宗义,得准古别子立为世祠。鳌伯兄峡峰寔创之,历凡五世,显于先司空有功之,禰义得准,诸侯别为一祠,小子鳌寔并之。” 并提出“惟孝为能享亲,惟类为能歆神,世之语类者,率其分体之,自言而不知,永锡尔类固,以其孝言也。”
《大鲁公世祖墓记》记载了兴建世祖墓的事实:“崇祯九年冬,余侄育仁,能与余同心协力,以坟禁罚鍰,立始祖坟于五处士坟之上,竖碑设祭桌。而溪山子孙之当年者,清明祭扫如礼于二世、三世祖考妣诸墓,亦俱修题明整。余之初志方成。始祖之神灵得享,而先公语余之心至是亦可慰矣。余他日见始祖列祖先公于九泉,要当荆请多年怠缓之愆,且道白育仁侄助余敬祖之勤劳也。” 因为文中有“余侄育仁”字样,大鲁公便是育仁的叔伯,很可能是十世何光迈。
《大鲁公宗支辨》是载入《三阴何氏私乘》的资料,记载了“始祖良三提举,初居峡山,赘于富室郭氏,而家即殷厚。里中旧姓,一时推重晚年编当粮长”的历史,对“谱说”提出质疑,并申明了“余但知峡山何氏自良三提举始,为其后人者,恪守仁厚之家法,无怠耕读之贻,谋俾当时,后世称为峡山世德,何门庶几,无愧于孝子慈孙矣,又奚必远附于前代之显者以为荣耶。”的观点。
《越观公家训》则给后人留下了四十二则人生立心制行治家保身的座右铭:“酒决不可贪;色决不可好;官司绝不可打;官钱决不可领;官粮决不可欠;官保决不可做;宽债决不可借;闲气决不可争;旧亲决不可慢;近邻决不可欺;佛法决不可谤毁;僧道绝不可轻慢;六婆决不可入门;俳优决不可昵狎;无根无脚人决不可收留;踪迹可疑人决不可来往;祖宗决不可不敬;父母决不可不孝;兄弟决不可不和;妯娌决不可不睦;师傅决不可不尊;朋友决不可不择;祭祀决不可不虔;祈祷决不可不诚;好人决不可不亲;恶人决不可不避;日用决不可不俭;火盗决不可不谨;饮食决不可不节;起居决不可不时;风水绝不可不信;医道决不可不识;庭除决不可不洁;墙垣决不可不固;存心决不可不公道;待人决不可不谦虚;言语决不可不谨慎;行事决不可不仔细;交财决不可不明白;处世决不可不委曲;贫穷决不可不周全;童仆据决不可不体恤。”
《中华姓氏通史》评论道:“不忍卒读,这些类同排比的句式,已经把我们包围在典型的封建家庭的浓重氛围之中。他们在经济生活上是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生活是封建国家的绝对顺民大好百姓,人生信仰是老庄哲学,生活上崇俭节用,沾到‘官’字,如同引火烧身,大敌当前,能速速避之而后安,这种思想是他们有着切肤之痛的经验教训,是封建专制主义对人性的极度压抑而产生的畸形心理。并且42则家训内容,从头彻尾都是‘决不可……’的句式,突出了它的权威性、强制性,从某中意义上说,它又是何氏族人对封建制主义的无言反抗和斗争。”
《觉菴公世系略辨》申明了始祖的讳、字、墓葬:“始祖,讳茂昌,据主也,字叔昭,据宗支图也。葬坞底山,据图与谱也。”坚持大鲁公的观点,批驳了“谱说”,同时记载了各先祖墓兴建前后的情况:“世祖自失墓后,总祭于二世祖之墓台,非一日矣。不知者遂以二世祖拦土,误鎸始祖。虽曰一时之舛,而昭穆紊乱,所关非细,且牛羊履践,坟围倾圮,而取土者,复坎其右,深广二丈许。育仁目睹心伤,遍告尊长,改正而修筑焉。三世祖虽有祭台,颓废日久,向亦祔享于二世祖之侧。今缮葺如初,令宗善房设特牲焉,礼仪始备王夫人祔葬三世祖之左向,总祀于溪山君之墓。今祭本茔,情礼允协,四世祖之墓约齐六处士居左素菴七处士居右,左侵封土,右侵祭台,使溪山府君不得正其位,良可哀也,且其子孙谇诟不休。育仁曲为解,喻各让半席,而墓始正中,原碑之徙于下者,移立左侧,观瞻严肃,望而知其为诰封墓也。五世祖直庵府君,止与沈夫人合窆,继室董夫人墓展右侧,中隔二冢,今镌其墓石,另设祭焉。或曰始祖之墓,专祭礼也,置产不几,赘乎应之,曰向来三代,总设一祭。今分三坛,俱四祖之子侄,值年者任之。而墓非一处,奔走烦劳,恒以为言另置祭产,而专祀之,不亦美乎。且附葬之怡林处士子孙,之迁嘉兴,而徙黎平者不归久矣,祔享于旁,尤为尽美饮胙。”(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靖菴公世系略序》是一篇为“长兄元发用承先志”所整理编撰世系的序文。“吾宗自元季来居此土,始祖以上谱失其传,不敢妄有所援。据者取狄氏辞谱之义,盖言慎也。嗣是三百余年来,支派遁衍,有图有谱间存舛伪,而不克釐正者久矣。先君子末年尝感叹此事,欲治谱以垂厥后。未及竟而卒。长兄元发用承先志,毅然任之。”进而指出:“倘或邀天幸后,有贤哲恪守此编,永存宗籍,则处丧乱而不失,水木之源固足多乎,乃有谓李唐革命而张公艺以五世同居,被旌国家开造,而浦江郑济玉勋辈亦以累世同居,显庸在位,然则国有鼎革而贻室保居者,仍无恙乎。”
《靖菴公坞底山龙脉说》叙述了“坞底山之龙”的自然状况,包括“茅洋岭”、“黄犊岭”、“王家漊”、“陆家澳”、“王家山”等。
《靖菴公峡山何氏六宗辨》分述了“峡山之何有六宗”。
《[水尹]菴公诒安堂分析记》记录了诒安堂屋舍的划分兴建情况。表示了“先大人创业之苦心,予兄弟愧憾之隐痛,始并快然耳”的心情。(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蕴两公宗祠条约》以“昔吾列祖,教孝作忠,忧深虑远,维系化源,垂训谆谆。至为烦悉语多,不能备载兹就时人,最易忽略者,敬谨绎出数行重申戒命”开宗,立下宗祠条约。提出了“祀典而有祭品”;“宗庙肃穆,谱牒谨严,岂可令此等人溷杂其中,以乱宗支”; “祭吉礼也,故齐明盛服,…… 敝衣冠将事犹且不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故妇人从一而终,礼也。”;“不思同属本支体均分等辱族之先人,即无异自辱其先人乎。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不爱其亲,不敬其长,孰甚于此。”;“族人诉讼,同室操戈,惨伤殊甚,此风俗之最坏者也。”等家规,既有封建意识,也有传统美德,不可一概而论。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二、台州何氏
何氏在台州各县、市、区均有分布。但主要居住集中,人口多的有临海市、三门县、椒江区,其次则是黄岩区、天台县等。现将目前所调查到的台州何氏情况简要介绍如下:临海市何氏主要聚居地有小芝镇的上宅、横峙、四年、小芝、半山等村及呈歧、小海门、河头镇、城南三洞桥、大田象头,两头门、小溪白岩山、山头河、龙岙等地。三门县聚族而居的计有90个姓氏,据现有宗谱记载和口碑资料,何氏主要聚居地小横渡,始祖何承创,五代后晋时,自处州迁入。其后分迁东郭、前潭、何家等处,除以上4个村外,其他还有泗淋、健跳、三场南山、鸟峙、枫坑湖、下庄、三沙洋、坑何、外岚、大溪下、挂帘等地均有分布。椒江区主要是黄礁椒川何氏,祖先于元成宋大德三年(1299)由四明奉化迁入,其分支居上洋何、下洋何、塘里何等地,还有洪家白汶。另外还有栅浦何氏,其先祖五代时由丽水迁入。现分居在栅浦、林海城关、温岭新河、路桥墙里何等地。杨司古桥何氏是由临海小芝迁来,居住在前所湖坎下村的何氏时临海杜桥嵩浦分支。栅浦何氏宗谱和嵩浦何氏宗谱目前正在续修。主要名人有明何宠、何宽兄弟及其后裔,称为明代台州文化世家之一。黄岩何氏据《黄邑东江何氏宗谱》记载,始祖高冈公官颖州训导由红巾乱避黄邑庆善巷至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因方国珍乱,合族星散,高冈公逃隐西乡木鱼岭(今东江)。主要聚居地在新前、泾岸、屿新、东江何、新界、宁溪等地。目前正在续修新谱。主要历史名人有何赞。天台县位于台州市西北部,东连宁海、三门,西接磐安,南临仙居、临海,北界新昌。
何氏主要有四个分支。
(1)长塘何氏:宋代自新昌老东门迁入天台。主要分布在长塘何、黄毛、白水等地。
(2)遮山何氏:始祖宋宜兴刺史何郭。主要分布在东江、明堂、稻蓬岩、溪地、岭跟、茶山口、洞桥等地。(3)青山何氏:始祖宋兰溪进士何邵徵。分布在下河、上田溪、金家坦、杨家岙等。
(4)黄溪何氏:临海黄沙迁来,分布在象下。仙居于东晋永和三年建县,地处括苍山脉中段。皤阳何氏里市清康熙年间大学士何焯(何润干)的出生地,何焯2岁时随父母迁居长洲(今江苏吴县)。温岭县居台州市南部,据记载,乡居三代以上的姓氏至少在170个以上。民国以前,各姓多聚族而居,随着现代社会变化节奏加快,一些村落逐渐由独姓聚居演化为多姓杂居。何姓在温岭不属于大姓,没有主要聚居地,是散居各地,在散居姓氏中排列第18位,而聚居的则有118个姓。据出土文物、谱牒以及口碑等资料,温岭何氏,南北朝齐建元三年(481年)前,高浦已有何姓居住,北宋初,一支自汴梁迁入今城关。主要人物何广(1893~1929)。玉环县位于台州市南端,西南与温州市隔海相望,市台州、温州的海上门户。据1982年人口普查,有244个姓,何姓排在第56位,据目前所知,一支由黄岩迁过来的,另外还有温州乐清迁移过来的。
三、富阳何氏
富阳何氏源流初考
姓是血统的的标志,家族的徽章。何姓是我中华民族中的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17%,为我国人口中占1%以上的19个大姓之一,居第17位。
古时胙土建国赐姓命氏,或以官或以地或以谥或以所封之爵派不同而有不同的姓氏。追溯何氏,最初出于姬姓,为周武王(姬发)后裔,武王生成王,成王(姬诵)封同母弟叔虞于唐(山西太原)为唐侯,其九世孙万以子爵受封韩侯遂转为姓韩,至景侯虔复受命封韩王,袭十一世至韩王安时为秦所灭,其子允出遁颖川,子孙辗转南迁,恐罹险阻,遂讳韩易何。关于改姓之说有二:一说允公自异其掌中纹理约绰如何字,受此启发而改姓何⑴;一说韩王安的子孙避难逃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后误写为何,子孙沿用⑵⑶。上述二说,均尊何允为开姓始祖。但另有一说,在秦追杀韩民过程中,由何庶带领的一支人马逃到江淮流域,因江淮方言韩何谐音而改用何姓,何庶被尊为开姓始祖⑷。
以允为开姓始祖,至第九世西汉大司空公武为庐江剌史,子孙遂著迹于庐江,故为庐江郡之宗⑸。富春横槎何氏宗谱,亦尊允公为何氏开姓始祖,但该谱载“嘉为庐江太守,此何氏之所以又为庐江也”,“嘉居庐江新都乡永贵里后塘村”⑴。查允至嘉也为九世,与允至武九世相同,推嘉与武当为同一人也。
富阳何氏,虽均属庐江郡,但源流脉络不尽相似。
1、以何腾为远祖的有二支。第16世腾公自庐江迁于潜受记乡牧亭村征黄巾有功封牧亭候。腾子涣任三国吴左中郎居分水生仙乡楮树村。涣子文建居淳安安乐乡富昌村,封孚惠侯,三加锡爵,后世有子孙徙居建德。22传至雄由建德迁至富春千家村。至浩然公徙居钱塘左三厢,越5世有去非者为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于绍圣四年(1097年)来知富阳县事,为湖源乡之何氏始祖。居住于里山、王洲何家村、埸口镇青江口等地的何氏,亦是何腾之后裔,系自淳安迁富⑹。
2、居于鹿山街道谢家溪等地的何氏,一世祖太原,河南开封人,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从高宗南渡,家居钱塘会稽山门外,又云居会稽哺鸡山,又云家于武林大麦岭。后有名好古者,徙家富春凤凰山下。第四世益斋于明洪武辛酉十四年(1381年)自凤凰山迁至富春坊廓(城区),其长子永年又迁丰义驯雉别墅(处现谢家溪),其第四子永哲迁临湖之清慈塘⑺。
3、宁善(现洞桥镇)下山何氏,一世祖千一,宋金华太守,宦居兰溪,子胜四讳景森迁居富阳,孙福一由富春大塘迁新城宁善乡笔山下⑻。“大塘”系为何处,今尚未查明。
4、世居高桥镇唐家坞的何氏,因其居西有名山姆岑,为有别于他处何氏,姑称此支何氏为“姆岑何氏”。姆岑何氏原有双A4纸大的谱籍四册二部,惜在“文革”初的反封资修潮流压力下,误以为宗谱是封建遗物而交焚毁。据拜读过该谱的族人忆述,他们清楚地知晓自己祖藉为安徽歙县人,郡望庐江,堂号三凤,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族人在家具上还赫然书写庐江郡三凤堂。2007年8月16日,承谢家溪何氏俊贤至爱亲情,姆岑何氏有三人得以拜读忠孝堂富春何氏宗谱,见其谱卷五世系表载有“唐家坞派”至万字辈的士升、廷桂、廷相。忠孝堂何氏宗谱重修于1928年,而三凤堂何氏宗谱也修于1928年前后,二者堂号不同,且老辈人也从来没有说起过,也不知士升、廷桂、廷相者何许人也,彼“唐家坞”是否此唐家坞,让人难以定论。查唐家坞地,另有二:一现九溪附近有一唐家坞,那正是忠孝堂何氏一始祖太原南迁居家之钱塘治下;二是,在新登松溪也另有一唐家坞。又据姆岑何氏锡熙、锡土二
公传说,在姆岑何氏修谱的1928年前后,诸暨有名音“仙河”地方的何氏人曾来找唐家坞处何氏合谱,最后因此处何氏辈份高而彼处何氏更富裕而未能合成。查诸暨未有“仙河”,
则有“西何”。据《暨阳西何何氏宗谱》载一世祖宗远北宋宦于汴梁,靖康南渡,居诸暨金
牛岭。其孙俊良迁金牛岭西,号曰西何,位于诸暨县城东北面26.7公里处。再有“宣何”,位于诸暨县城西南面22公里处⑼。此二何究与姆岑何氏有什么联系,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意在抛砖引玉,敬望知者与慧者指教,以求源更清流更明。
参考文献
⑴富春横槎何氏宗谱 清同治九年
⑵中国家谱网《何姓 姓氏源流》
⑶坪山何氏宗谱. http://www.10000xing.cn/x021/bbs/show.asp?id=61
⑷江苏泰兴何氏杰兴网
⑸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 民国十年
⑹富阳县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3年
⑺富春何氏宗谱. 忠孝堂. 民国戊辰(1928年)重修
⑻东安宁善下山何氏宗谱. 清光绪二十六年
⑼诸暨县地名志. 1982年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四、诸暨(暨阳)何氏主要支系
家山福庆堂何氏
先祖茂,青州人,由武制科仕吴越轻车节度使。迁暨祖永二福建长乐令,由新昌迁诸暨檀溪,一世祖嵩,自檀溪迁长山之东何。其子小五,自长山迁家山。小五之子九一。至第六世惟三迁居车门里。此为车门里一支。
长山何氏
何嵩(1216-1278)自檀溪迁居长山,为长山始祖。何荣七(1337-1405)为长山“三年派”之祖。
佳山 堂何氏
始迁祖九一,自诸暨长山东何徔居佳山。第四世惟四生子示二为大分祖。示四为西房祖,示五为东房祖。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西河仁义堂何氏
一世祖宗远,北宋末宦于汴梁,靖康南渡,居诸暨之金牛岭。其孙俊良,迁金牛岭西,号曰西何。一支迁清潭。
和爨何氏
迁始祖汶(字子泰,行小四十),宋代自括苍迁诸暨和爨。檀溪何氏祖居芝坞。始迁祖规。宋开禧间自新?迁暨阳之檀溪。以规父?为本族一世祖。第十二世因生威六(宗瑞)、威七(宗广)、威九(宗玖)。威七迁花坟,威六、威九仍居檀溪前畈。芝坞正源堂何氏何谨随驾南迁,世居闽之浦城,有迁居?之何?者,有迁山阴之峡山者。明嘉靖间至善自山阴迁徙于暨阳芝坞。善溪肇眕堂何氏始迁祖易,宋时自括苍龙泉迁诸暨之善溪。枫桥何氏由江淮庐江郡迁来,居东安乡何家坞。后由何家坞分迁??、花明泉、檀岙、山口、?坞、?岭、上阳及城区何家山头(佳山村)、长山、广山、何宣埠等村。芝坞何氏始迁祖梅(行华四),自山阴峡山村迁居。
分享按钮>>【侯氏网新闻】明代著名的嘉定侯氏家族
>>中华燕氏宗亲会2013年上年度会费收支情况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