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家谱源流】山东东平县何氏分支何清何宽迁徙史
- 中华何氏网 2013年8月16日 东平何振岩
我是山东东平县的,在我们当地几个村大部分都姓何,我在我们当地家谱上是18代。振字辈同树字一辈。爷爷辈京,父辈传。
一、清、宽二祖、石楼、董堂、何清之陵太祖何清,字德容,生卒年不详,永乐二年(1404)自山西洪洞县野凤村迁居山东汶上石楼村(今山东省汶上县寅寺镇东石楼村),越后,其弟何宽前来寻找兄长,定居在东平府东南董家堂村(今山东省东平县沙河站镇董堂)。何宽,字德容。推论:明朝年号年限,永乐年是二十二年,其后洪熙年号只存在了一年,,再后来宣德年是十年,正统年十四年,景泰年七年,天顺年八年,从永乐二年的1404年到天顺年最后一年1464,已经整整六十年了,这六十年,就算太祖来山东时二十来岁或三十时,太祖在天顺时也逃不过八十了,况古人七十足稀,由此推算太祖应该在天顺结束以前已经逝世,谱牒记载其陵在东皋村东南,墓碑如果找到,可以验证逝世年号最迟在天顺年间,或景泰年间,或正统年间。这样类推,何清最有可能逝世于正统年间左右。关于石楼村、董堂村,在永乐年间具体属于什么县什么府还不确定,石楼肯定属于汶上县,董堂村或者说沙河站当时也应该是汶上县沙河站,但整个汶上又属于东平府或兖州府。
二、何宽之陵、何湾、何庙、何庄何宽陵墓在今东平县董堂村东南,因其村东邻贾海村,谱牒也记载为茔在贾海西南,其年龄比何清小,应逝世年代较何清之后,大概可能是天顺年间。嘉祥县何庙其祖何纪于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由山西洪洞县野风村迁居汶上何湾,数年后何纪之孙何宗信又迁此立村,建关帝庙一座,故取村名何庙。这个何纪,为何宽长子,这个叙述也有问题,其详细情况应为何纪父亲迁居汶上,但不是何湾,而是董堂。明朝永乐二年还没有何湾村,因为老大何清在石村,老二何宽在董堂村,两地相距不近,且非自己族落聚守之地,故何纪、何宣才在今何湾村村址上建立自己的家园,这是何清何宽兄弟二人后辈的事,不然不会何清之陵在东皋村,何宽之陵在董堂村。何庙记载的这个何纪,大概是在何宽逝世之后(长子应当奉老,故何宽在世时候何纪应当还在董堂)由董堂迁到何湾,数年后何纪第三子何璋第五子何宗信再由何湾迁到何庙。嘉祥县城北还有一个何庄,据家谱载,何璋长子何尚仁于明朝天顺年间,由何湾迁此立村。因居汶上县边界之地,取村名为界版何庄,后简称何庄。何氏家族大概在天顺年间开始了由何湾为中心的往外繁衍传播。何宽生有八个儿子,分别为纪、宣、著、缉等,族谱记载八子中中间四位迁居南京西水门(当时的京城),其后不详,连后代都失续。何纪、何宣两支在何湾,董堂留下为何宽老祖守陵并世居的何姓,是第七子、八子,第七子何著是宽祖最有名的儿子,赠文林郎(正七品),正是他修建了董堂何氏宗祠。
三、长支中的长支何清有三子,分别为恕、忠、路,后裔聚族石楼,无论从石楼、董堂分散出去的各地子孙都要以何湾为发祥象征地,也就是很多写自何湾迁出的也许并非自何湾迁出,但广义上讲就是何湾,一些何清嫡系自石楼迁出,也口头传作自何湾迁出。何湾其实与石楼很近。2000年其中第十八代何树彬的儿子十九代何龙参军到帕米尔高原,其守卫国门的事迹被刊登在《解放军报》,不愧是为何清老祖守发祥地的好子孙。二世何恕有二子协、性,三世协生三子,为滋、深、湾。四世何滋、何深、何湾,可算得上汶邑何氏最长支,三兄弟居石楼,其中何滋生四子,麒、麟、豸、豹,何深生二子,虎、獬,何湾生一子,名独,序齿应为麒、麟、豸、豹、虎、獬、独。
四、关于长支后裔分布:石楼、何圈、北姚城、东郭庄这长支中,何麒后裔世居石楼。何麟有二子,长子何世则,次子何世法,先是何世则之子何嘉游迁到北桃城,今后代居此。何世法有两子:何嘉林、何嘉安。何嘉安又迁到东平府建了何家圈,留下的何嘉林传了几代后乏嗣了。这样何麟没有后裔在石楼,其后代长支在北桃城,人口单薄。次支聚族何家圈,人口最旺,也最有名望。族谱载何圈一支放在卷一,何圈一支为汶邑何氏建立村落最长的一支,其与居北桃城的属于何麟的后裔,北桃城虽长却人口少,在人口名望上何圈属于大宗,且建立了自己家族命名的村落。卷一排序,最前一支是五世何麒后代划一大部分,五世何麟后代为一大部分,排第二。按地域,石楼一支,北桃城一支,何圈排第三。五世何豸生三子,三子何世秋也迁来东平府,居东郭庄,为东郭庄何姓开基祖。
五、关于何圈与何村明末清初,七代何环,自汶上何家湾迁到东平东南何家村,清道光年间,东平州绘制地图,因当时村落尚小,图中冠何村为小何村,标以交通枢纽。现在何圈、何村两村相离特别近,立在公路旁的何村碑志上写着:明末清初,何姓自何圈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何村。这就与族谱上记载不同,族谱上何村现在的何氏并非出自何圈这一脉。关于何圈地名,何圈村碑上记载:何氏于明永乐年间迁此建村也是有错误,因为何圈本部家族是永乐年之后传了六七代大约明朝中晚期才迁来的,这里说的明永乐年间迁来,要么是指清宽二祖自山西迁来,何清于永乐年迁汶邑后传了第七代何嘉安迁到何圈。还有由于何宽的董堂村与何圈相近,故很多概念上把何圈一称包括董堂何氏,把董堂何氏居住地称何圈也很正常,如东平县史志资料记述何氏由董堂迁出的不言出自董堂,而言出何湾距离又太远,还不是本县境内,于是就说出自何圈,这里何圈成了东平县的“何湾”,也是一个广义的家族望地,如同出自石楼的都称出自何湾一个道理,盖何湾、何圈是家族望地,以本族命名。这样,我们就可以整理出何村的资料了,何村碑志上关于何村自何圈迁来没有错,这个何圈是位于东平县内何家的象征地。何村其村史是:明朝末年,何姓自广义上的何圈迁来,因为何村和何圈确实是一脉同宗。
六、历代先人生卒年代推算推算:成化年间何恕已经逝世,何协于弘治年间逝世,嘉靖初年何滋逝世,嘉靖末年,麒、麟二祖逝世,万历中期何世法逝世,这样推算,何嘉安应为万历年间迁到何圈,约于明崇祯年间逝世,应该活不到清朝。其子何泉差不多在南明永历十七年永历帝蒙难的时间谢世,即顺治十八年、康熙元年左右。这样的话,何志先卒于康熙二十年,何永祯卒于康熙四十年,何九言卒于康熙六十年或康熙前期,这时候何圈著名的“老四支”四兄弟活跃在康熙年间,为数众多的“大”字辈也开始出生了,整个康乾盛世,从“美”字辈到“衍”字辈,何家也进入鼎盛时期,何圈村名应定于康熙年间,因为康熙年间何姓人数已经算多了。中华何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七、为什么叫汶邑何氏今汶上县境内约在15000年前,即有华夏先民在此繁衍聚居。位于城东3千米的东贾柏遗址,是济宁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新时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年左右,是北辛文化的重要代表,属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的发展阶段。至商代,境内置厥国。周代,先后置郕国,中都邑、阚邑,周武王封同母弟叔武于郕,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战国时,齐置平陆邑。秦统一中国,行郡县制,县境内约分属薛郡的张县(治邑在今东平县霍庄)、无盐县(治邑在今东平县无盐村)。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前后,境内始置东平陆县,隶属兖州东平国。此为汶上建县之始。三国魏晋,今县境统属兖州东平国(郡)东平陆县。南朝时改称平陆县、乐平县。隋初仍称平陆县。唐天宝元年(742)三月,改称中都县,移县城于今治。金贞元元年(1153年)更名汶阳县。金泰和八年(1208年),取”汶水在上(北)”之意,更名汶上县,此为“汶上”专用地名之始,沿用至今。这样看来,历史上没有叫过汶邑,那么就是汶上邑的简称而已。我们何圈第一代祖先是大约明万历年间北上来何圈地区的,那时汶上境域,北至东平界沙河站村,东至宁阳县界西梳村,南至济宁州界康庄驿,西至郓城县界肖皮口,西北至安山西面的张博士集(今属梁山县),西南至孟姑集以西申家海(今属嘉祥县),东南至南唐阳,东北至琵琶山。最大横距75公里,最大纵距35公里。此县界明清时稳定时间较长,境域也较大,约为今县境的2.5倍。注意这点很重要,北至东平界沙河站村,沙河站村就是东平、汶上的界限了。这样看来,我们老祖何嘉安过了当时的沙河站村,就已经不是汶上的地界了,进了东平县(东平州),当时也很多人称之东原。民国时期,汶上县面积1380平方公里,为山东省较大县之一,曾有“一滕二曹三汶上"之说。何圈又曾被划为汶上县,但现在还是东平县。这里申明的就是祖先迁徙的说法,从一开始,就是从汶上县过北部边界进入东平地区,现在也应是这种论调,支持从汶上迁到东平的说法,而不是从汶上中部迁到汶上北部边界。
八、族群分布汶上、东平、嘉祥三县为族群望地,其它的还有梁山、肥城、滕州都是大族,尤其汶上寅市镇、东平沙河站镇,作为本族发祥地意义非凡。东石楼,俗称石路,是清祖始迁地。董堂是宽祖始迁地,何湾村在石楼正东,董堂正南。在两庄找东西南北的交叉点,就是何湾。何湾向北,这条大路上分布着何家族群,康村、前沙河涯、腰楼、后沙河涯、郝营、西海子、王堂、何堂(董堂村大路左右,西为董家堂,东为何家堂,后合称董堂村)、何圈,这些庄上挨个分布着何家人,其中何氏祠堂旁何氏人少,并入董堂村。石楼南边是南王府庄,何姓为主,向北是寅寺,寅寺镇上何姓为主,再往北是曹何庄,这一路也是何家子孙聚集的地方。
中华何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何氏网新闻】何氏何姓何家人就喝何家福酒
>>【何氏家谱源流】山东《汶邑何氏族谱》东平何家圈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