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爱国地理学家何秋涛

    中华何氏网 2016年11月2日 何东亚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何秋涛(1824年—1862年),字愿船,福建光泽人。他是一位关心我国北部边陲安全而命运多舛的著名地理学家。

   何秋涛之所以成为著名地理学家,是因为他的传世名著《朔方备乘》,或许出于天赋。据记载,他幼年时就聪明好学,能够过目成诵,对天下府、厅、州、县的名称及其四境所至都烂熟于心。他生于书香门第,祖辈为一代学儒,母亲上官紫凤是当地有名的女诗人。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加上自身的“少负异禀,过目成诵,嗜学天性”,学业上颇有造诣。他十九岁中举人,二十一岁时又考中进士,出任刑部主事。何秋涛之所以成为地理学家,还在于他善于吸纳各种知识。当时的京师,崇奉理学的有倭仁、曾国藩,研究朴学的有何绍基、张穆,从事古文词创作的有梅曾亮、朱琦等。何秋涛不分门户,同他们都有往来。他在广泛交游,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又博览群书,因此学问大进。何秋涛之所以成为地理学家,更主要的原因是有一分关心国家安全的责任感。他留心研究对治理国家有用的学问,特别关注北边的俄罗斯,认为它与我国边界相连,我国却没有一部专书记述它,因此,很有必要写出专著作为朝廷备边之参考。何秋涛最初写出《北徼汇编》六卷,后来又根据钦定之书和正史,并采近人和西洋人的正确论述,详加增订,又配上自汉至明各朝以及本朝康熙至道光各时期的地图和说明,编纂成书,共八十五卷。

这部书的遭遇很不平凡。书成后,何秋涛回光泽县守丧。咸丰八年(1858年),刑部尚书陈孚恩上书推荐何秋涛和郭嵩焘,赞扬二人“通达时务,畅晓戎机”。此时正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后的第三年,英法联军已经攻陷广州,沙俄也在觊觎我国外兴安岭以南的大片领土。咸丰皇帝正在一筹莫展,忽然听说有这样的人才,就想召见。可是何秋涛三年的守丧期尚未满,咸丰皇帝只好让陈孚恩先进呈何秋涛的著作,以求先睹为快。读后,咸丰皇帝十分高兴,称赞《北徼汇编》“关于制度沿革、山川形势考据详明,足证学有根柢”,但是嫌作者将书名取得过于谦卑,于是赐名《朔方备乘》。

  “备乘”,就是全史或详史的意思,足见这部著作在咸丰皇帝心中的地位。第二年,何秋涛守丧期满,从福建回到京城。咸丰皇帝召见了他,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题,命他赋诗。何秋涛当场赋诗二章,咸丰皇帝读后很满意,就提升他为刑部员外郎、懋勤殿行走。懋勤殿是皇帝读书、批阅奏本及鉴赏书画的地方,能在此处入值办事,是臣子的很大荣耀。

但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860年9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朔方全史》的书稿正本在兵荒马乱中散失了,咸丰皇帝赶紧询问副本在不在。侍郎黄宗汉就从何秋涛处把书稿副本取走,准备缮写后重新呈进。不料黄侍郎家中突然失火,扑救不及,那部积累了何秋涛无数心血的书稿全部化为灰烬。世人无不为何秋涛叹息。这实在是何秋涛的不幸。

  这时何秋涛又因亲丧离职,没有经济收入,穷到“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地步,但是依然“讲诵不倦”。同治元年(1862年),时任莲池书院院长的黄彭年应四川总督骆秉章之邀,要到四川当幕僚,请求何秋涛代任莲池书院院长。何秋涛应允了好友之请,于是年来到保定莲池书院,开始他的讲学生涯。

   可是不幸的事又发生了。就在这一年保定发生流行病,何秋涛感染腹疾,因误服药身亡,年仅39岁。没有钱料理丧事,怎么办?幸好他有位学生叫沈丙墀的,在保定南郊西马池村为他买了一块坟地,才算有了葬身之处。由于得的是瘟疫,顾不得等到礼制规定的日期,就匆匆忙忙下葬了。他还留下两个年幼的儿子,孤苦伶仃,无人照料。他的好友河东道道台杨宝臣挺身而出,收养了他们。

  《朔方备乘》,清代著名地理学家何秋涛作品,是研究中国西北史地学的作品,也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论述中俄关系的代表巨著。何秋涛深感于俄罗斯与中国相接壤,边境绵长,「而诸家论述未有专书。乃采官私载籍,为《北徼汇编》六卷。」,後增编为八十卷

   何秋涛一生著述甚多,然而让他跻身中国地理学家行列的当数《朔方备乘》这一巨著,更有学者把他比为和魏源、林则徐齐名的睁眼看世界的名人。

   《朔方备乘》一书在边疆历史地理学术研究中有极高的价值,有史学家评其为清代最负盛名的西北史地著作和边疆史地研究的重要代表作,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中俄关系巨著。后世和当代有学者认为,这部书首先是一部防范沙俄侵略,为国家军事需要提供史学依据的专著,其次是一部在严重民族危亡关头让国人了解北疆和俄罗斯情况,教育国人爱国,激励国人抵抗外来侵略的著作。


分享按钮>>记信阳商城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大队长何海雁
>>广西来宾市公安局防暴巡逻警察大队大队长何正恒同志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