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姓的始祖--张挥
张挥是张姓的得姓始祖,勿庸置疑。但张挥与黄帝的关系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张挥是黄帝之子,另一说则认为他是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子,即张挥为黄帝之孙。《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急就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有关姓氏学的史籍记载虽稍有出入,但都主张挥为黄帝之孙说,其称: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实张罗以取禽兽,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后世张氏后裔所修族谱、家谱多有沿用此说者。如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张氏家谱》卷三《受姓渊源考》云:“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昊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矢,官为弓正,主把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持张挥黄帝之子说的有《广韵》(下平声十阳)、《绎史》等,张氏后裔所修家谱也有很多赞同此说。明嘉靖年间所刊张浚等纂修《张氏统宗世谱》卷上《得姓郡望》称:“吾张氏得姓者,自轩辕皇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曰挥,观弧造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姓得姓之由,而望清河郡者独最。”明崇祯十三年张太宾撰城步县《张氏族谱序》云:“……若吾张姓始于轩辕帝之第五子也,性长工矢,善张罔罗,世袭其职,因赐姓曰张,赐名曰挥,以其善作三军也。”
张挥究竟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文献的矛盾记载,给我们的判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关于这个问题,曾为张氏后裔所注意,如清光绪二十八年长沙云鹤桥阅田张永言所修《张氏家谱》(民国二年四月清河堂刊)即有《张姓考》一节,专论此事,他认为挥不是少昊青阳之子,而与青阳同为黄帝之子。其云:“旧谱载吾张本轩辕黄帝之裔。帝二十五子,第五子曰阳,生挥,为弓正,制弓矢,主祀弧星,取长弓之意,遂姓张。此其说非也。考《通鉴纲目.前编》引史谓:少昊金天氏次妃生般,为弓正,制弓矢,主祀弧星,居于尹城,有子曰昧,为元宴师于高阳之世。” 唐《广韵》:“张姓本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罔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
据著名的民族源流史专家何光岳先生考证,少昊为东夷族,与青阳乃两码事。故此,我们倾向于挥为黄帝儿子之说。挥是黄帝时代一个氏族的重要首领,挥氏族以张星为氏族图腾,张星属于中国天文的二十八宿中的南方七宿(也称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有星六颗,在长蛇座内。挥在观察天象中发现其排列形状似弓,称为孤星,也称“天之弓”。由此,挥发明了弓箭和网罗,大大提高了氏族猎捕禽兽的能力,在黄帝部落中的地位十分显赫。挥氏族祀奉张星为氏族的图腾,以孤星的弓箭状图形作为氏族的徽识和氏族名,由氏族名而得姓张。在我国古天象图上,甘八宿之一的张宿,共六颗星,在轩辕座下,这或许表明古代天文学家早已认定张姓始祖张挥即是黄帝之子。
张姓之所以姓张,是因为始祖张挥的官职是弓正的缘故。中国人姓氏之得皆有渊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则。姓氏命名的原则概括起来有以国、邑、乡、亭为据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国符、技、事、谥、谥氏、邑系、邑溢、族、族系等等为据的。
张姓始祖挥之得姓亦基于上述原则。尽管在张挥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这一问题上,古文献记载各持一端。但具体到张挥本人的情况,则无大的分歧,都承认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这一基本事实。然则,细心的读者还会从我们前引文献中发现,记张挥之得姓,有“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和“性长弓矢,善张纲罗,世袭其职,因赐姓曰张”等微小区别。据此,我们可以说挥之得姓为张,是以技即职业为姓,也可以说是以官为姓,或者记作以职官为姓。
对于上述张氏因职官得姓之说,宋人郑樵有不同的看法。他说:“张氏,世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此非命姓氏之义也。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赵有张谈,韩有张开地。赵韩分晋,皆张侯之裔也。汉有张耳、张释之。后周改赐吐罗氏隋复旧。”这是主张以名人之字
此说应该视作张氏得姓的又一说。但张姓子孙对此说法似乎不予体会,翻查他们的家谱族牒,还没有采用这一说的。我们认为应该尊重张氏后裔的观点,更何况在晋人张侯之前,就出现了周宣王的大臣张仲。
汉留候张良后裔
汉留候张良,其家世显贵而绵远,上可追溯到辅佐西周王朝中兴的张仲,甚而直接得姓祖张挥;下则被绝大多数张氏后裔尊为“开基祖”、“始祖”,其家族是张姓大家族中最大也是最昌盛的一支。张良先祖为春秋战国时代之贵族,具有诗人气质。
相传张良的八世祖为张老,他是晋国的大夫,生活在晋献公(前676---前651年在位)时代。晋献文子“成室”时,他和其他大夫一起去参加,看到那盛大的场面,曾大发感慨:“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看来具有诗人气质。按照春秋时期封建承袭制度的规定,张老之后君臣(有些张氏家谱无君臣)、涩、走[翟]、唐相(孙)、抑朔等,代代相承,世为晋大夫,位居贵族之列。三家分晋时,张抑朔相应由晋大夫上升为韩国的世卿。抑朔生开地。开地是张良的祖父,他历任韩昭候(前358---前333)、宣惠王(前332---前312)、襄哀王丞相。韩国虽然号称战国七雄之一,但山地多,平原少,物资贫乏,人口稀疏。实际上是一个弱国,常常受到列强的挟持。到公元前375年它灭掉小国郑之后,昭候起用郑国旧臣申不害,让他担任亟相十几年,内修政治,外应诸侯,国势才开始强盛起来。但申不害以刑名之学治国,实行苛政,势必难以保持国势长盛。所以,公元前337年他死后不久,韩国就又受到邻国的侵凌。张开地正是在这种由盛转衰的时候担任韩相的,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他任丞相几十年,虽然不无建树,旧终于挽救不了韩国走下坡路的趋势。韩国到他的儿子张平,又历任嫠王(前295---前273)、悼惠王(前27l---前239)之相,这时的情况比以前更糟,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无力回天,振兴不成,张平在公元前250年含恨离开人世。其后20年,即公元前230年,韩国灭于秦始皇。国破家败,年轻的张良正受其害,他的家作为韩国旧贵族而受到清洗,其悲惨之景可以想见。从此,家仇国恨,驱使着张良走上了一条反秦雪耻的道路。
张良生来清秀,其“状貌如妇人好女”,还体弱多病,但正是这个病弱而无男儿相貌的他却成就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五世相韩”的张家照例受到清洗,国破家败,他决心抗秦以雪恶恨。于是,倾全部家财余资,结交刺客,在秦始皇东巡博浪沙时,以120斤重的铁锥袭击其座车,但误中副车而没有如愿。秦始皇大怒,通令全国,“大索天下”,到处抓他。不得已,他隐姓埋名,逃亡下邳。
在下邳是他一生中最困难的日子,但他在这里却意外地获得了黄石公的帮助,得到了黄所授的《太公兵法》。兵法亦来之不易,在下邳桥头,他是经过了“取履”、“跪履”之辱,两次迟到之斥,三起早床和15天的苦等等考验之后,才得到兵书的。“孺子可教”的成语即出自这个故事。下邳城中至今还有纪念其“进履得道”的桥可供人们凭吊。正是这部《太公兵法》,使得张良口后成为“王者师”,帮助刘邦完成了灭秦兴汉的大业。在下邳,他还结识了因杀人而逃难到此的项伯,并成为好朋友,这个人对他日后的事业也同样重要。
十年之后,即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对秦的暴政,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张良“亦聚少年百余人”响应。其时,沛公刘邦领导的数千义军略地下邳,良率众与其会于留,官拜朗将。张良据《太公兵法》参谋军机。他人“皆不省”其言者何事,而刘邦则“善之”,常常采用其计策。刘、张二人两相亲信,从此遂结不解之缘。反秦斗争的胜利,取决于两次重要的战役。一是公元前208年的巨鹿(河北平乡)之战,项羽领导义军击败秦军主力,并于次年在洹水南殷墟(河南安阳)将其基本消灭。二是公元前208---前207年刘邦领导的义军向西进军咸阳,攻占秦国首都之役。前者使得秦之灭亡已成定局,后者则使秦王子婴出降,标志着秦王朝被彻底推翻。张良随刘邦参加了西进之役,先是建议刘邦攻占宛城(河南南阳),以免义军腹背受敌之虞。从此义军长驱直入武关,插入敌人心脏。后在崤关之役中设疑兵威胁秦军,并以重金之宝引诱守将投降,一举攻克通往咸阳的最后要塞。攻占咸阳后,张良审时度势,和樊哈一起,建议刘邦退军灞上,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既赢得了民心,稳定了社会秩序,又避免了过早与项羽决战为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秦亡之后,反秦义军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刘邦还军灞上时,项羽即率40万大军(号称百万)西进鸿门(陕西临撞东),想攻灭刘邦。当时刘邦号称20万兵力,实则只10万人,力量对比悬殊。张良在获得其好友项伯的情报后,献计并陪刘邦亲至鸿门卑辞言好,项羽设宴招待刘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在宴会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但项羽犹豫不决,使刘邦在张良、项伯、樊哈的保护下逃走。鸿门宴中张良所表现的谋略、沉着和勇敢深得沛公刘邦的赞赏。
随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以霸主自居,分封天下。但处事不公,得罪握有重兵的彭越、田荣、陈余等人。刘邦虽封汉王,但只偏领巴蜀。张良乃请项伯说情,遂得汉中之地。这些使得刘邦心怀不满,但在张良的劝说下,刘邦并没有公开对抗项羽,而是西走汉中,烧绝所过栈道,以示不再东还之心于天下。公元前206年五月,田荣起兵赶走被项羽封为齐王的田都,自立为齐王,彭越、陈余起兵响应。刘邦也乘机令大将韩信引兵陈仓,从汉中攻人关中,消灭项羽分封的三个秦王(三人皆是秦军降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从此,刘邦与项羽展开了近四年的楚汉战争。
汉王刘邦依计西进汉中时,张良以韩国世家遣归韩王成,并受项羽胁迫东往西楚霸王的国都彭城(江苏徐州)。田荣起兵反楚之时,项羽先是将韩王降为侯,继又将其杀害。张良得隙逃走,重归刘邦帐下,被封为成信侯,领兵东击楚军,并于公元前205年夏与刘邦大军一起攻入彭城。项羽闻讯,急率精兵三万从齐南下回救。刘邦溃败,父亲和妻子吕维被俘,自己也差点成了俘虏。面对如此形势,张良提出重用本部大将韩信,联合九江王英布及彭越对抗强楚的策略,被刘邦采用。后来灭掉楚霸王,也确实得力于此三人。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围困荣阳城中,这时谋士援引用武王分封亡国之君的先例,请刘邦行德义而复立被秦灭掉的韩、赵、魏、燕、齐、楚六国之后,收拾人心,孤立项羽,使其“敛衽而朝”。刘邦正要依计而行,被张良发现,他纵谈敌我形势,分析利弊,步步深入,八论其不可,使刘邦服。此即后世史家所称道的“八难之辩”。
公元前203年,楚汉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汉将韩信在北方连破赵、齐,并打垮前来镇压的楚军主力、形势对汉有利,但刘邦本人却被楚军围困荣阳城中。这时,韩信坐大,派使者请封为“假”齐王。刘邦见信,当着使者大骂韩信不来救驾,反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见状,忙予以制止,并小声告诉刘邦,在没有力量制止韩信称王的情况下,不荥因而立其为王,否则会生变乱。刘邦以为然,遂改口大骂:“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于是,派张良到纬信处,将其立为齐王,避免了内讧。张良又从韩信处征兵击楚,以解荣阳之围。齐王韩信问题顺利解决,使反楚战线免除破裂之虞。随后彭越也反楚助汉,出动游兵切断楚军粮草之路。项羽腹背受敌,而且“兵罢食绝”形势对他极为不利,于是,决定与刘邦讲和,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并将长期作为人质的刘邦之父、妻放回以示其好。
和约之后,项羽东归,刘邦亦想西还。这时,张良与陈平劝刘邦乘势灭楚,而不要“养虎自遗患”。于是刘决定乘势东进,使项羽无喘息之机。为了集结大军灭楚、刘邦又听张良之计,答应灭楚之后将陈以东到海滨的土地封给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土地给梁上彭越。韩、彭大军南下,包围楚军。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各路大军40万人马反攻,将项羽逼至垓下(安徽固镇界)。在四面楚歌声中,项羽溃逃,最后自刎于乌江(安徽和县东北)。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结束。刘邦即皇帝位,经过五年战乱之后,中国又重新统一于汉王朝政权之下。
汉王朝建立后,面临着建都的问题。刘敬主张首都设在关中,但朝中大臣都是太行山以东的人,多主张建都洛阳。双方争执不下,刘邦征求张良意见。张良认为洛阳虽然东面有成皋、肴黾可守,背靠黄河,面向伊、洛二水,其固可恃。但周围不过数百里,且地薄田瘠,不宜建都。而关中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西有函谷关可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动可以顺黄河、渭水而下约制天下,静则可以利用水道漕运供给京师,是“京城千里,天府之国”,首都应该建在关中。于是刘邦定都关中长安(今西安)。从此之后,长安成为封建社会前期很多王朝的首都。
公元前201年,刘邦决定封赏功臣,当分封二十余位大功臣后,其他人因“争功不决”而暂末封赏。刘邦以一介“布衣”夺得天下,皆得力于部下英勇奋战,如今这些部下功成而名不就,而且又发现刘邦所封的人都是其起兵沛县时的亲信、旧吏,而被诛杀的人都是其平生所仇怨者,于是产生不满甚至谋反之心。这时张良建议刘邦封赏其最不喜欢并想杀掉的雍齿为什方侯。群臣见状,皆释其疑,认为雍齿都可封侯,那自己就更没问题了。随即刘邦颁布了军吏兵卒爵位法,安抚下层士兵,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分封数以百计的诸侯王,稳住握有重兵的高层人物。这就使得新生的汉政权避免了一场灾难性的内乱。
张良不是武将,没有战功,但他屡出奇计,帮助刘邦渡过了很多难关。因此在分封论赏时,刘邦盛赞他“运筹帐幅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功勋,要他自己在富庶的齐国选择3万户作为食邑。但张良居功而不自傲,认为凭着自己的智慧和三寸不烂之舌,成为帝王之师,分封万户,位列侯爵,应该知足了。于是,请求以第一次与刘邦相见的留作为自己的食邑。因而被封为留侯。
汉初,刘邦杀功臣,尤其是异姓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布先后被杀,赵王张傲被废为列侯。韩王信则逃到匈奴。当韩信哀叹“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乱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时。张良也感到了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压力。于是,他借口体弱多病。逐渐从官场中抽身,常常闭门不出,学辟谷、导引轻身之术,企望抛弃人间世事,以成神仙正果。正因为有这段经历,张良之死,也被道家说成是升天羽化,登临仙界。
张良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叫张辟疆。公元前187年,年仅15岁,已官至侍中。这一年汉惠帝刘盈逝世,他看吕太后“哭而不泣”,就建议丞相陈平迎合太后之意,拜外戚吕台、吕产等为将军、大臣,以免杀身之祸。另一个儿子张不疑,则继承父亲的侯爵。至公元前175年,不疑因参与谋杀原楚国的旧贵族,被判处死刑,削夺留侯国爵。用了很多钱财赎罪,才勉强保有一条性命。此后,留侯世家中道衰落百余年。
张不疑也有两个儿子,长子张典,次子张高。典生默,默生金。张氏家谱称张金官至大司马,但史书不见记载。金生乘(字千秋),当时正是汉宣帝时代,元康四年(前62),朝廷下诏张乘,赐为阳陵公,令“复其家”,世家之风才开始稍稍振起,于是迁居阳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张乘之子张嵩,官至侍中。张嵩有五个儿子:张壮、张攒、张彭、张睦和张述,他们除张壮外,分别迁居河北、南阳、吴郡、沛国,留侯世家迈开了其迁徒、拓展、推向黄河以南的第一步。
与从事政治活动的张典不同,张高这一支历经张迪(亦作通)、张无妄、张皓、张大顺四世,到第五世张道陵,则由儒家而变为道家。他追寻先祖张良辟谷、导引之迹,开辟了一个神仙世界,成为影响后世极大的天师道始祖,也就是道教的创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