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严嵩故里分宜县介桥村 寻千年古村的悠悠古迹

    中华严氏网 2012年1月9日 严小穗转


   一生经历明朝5代皇帝、在明嘉靖年间执掌朝政长达20年的明朝宰相严嵩,是妇孺皆知的大奸臣的代名词。但其家乡的老百姓非但不记恨这个同乡,甚至还是处处护着严嵩。历史上真实的严嵩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严嵩的出生地新余市分宜县介桥村,探访这一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村。

千年古村享有“八世一品”美誉 

  分宜县介桥村,是严嵩出生和生活了几十年的故乡,坐落于分宜县城郊东南角,背倚袁岭,面临省道清萍公路。“介桥”一名,最早见于五代时期(907年~960年)毛文锡撰写的《茶谱》“……袁州介桥其名甚著,不若湖州之研膏、紫笋,烹之有绿脚下……” 

  如今的介桥自然村几乎都是与严嵩同族的严姓后裔。据村中老人介绍,介桥严氏始祖严季津于北宋元佑年间(1086年),从福建邵武来到袁州府今江西宜春市做官,而后定居袁岭北麓的“打铁坑”,即现在的大连坑自然村。至第四代严大华迁至介桥村西面的坑头,到第六代严洪伯才逐渐形成现在的介桥村,距今900多年。介桥村曾一度人文蔚起,历代科甲蝉联,英贤辈出。介桥村累计出了7个进士,其中严嵩一家就有3人,即严嵩高祖严孟衡、严嵩、严嵩曾孙严云从。据《介桥严氏家谱》记载,在明朝科举考试大力扩招的永乐十三年(1415年)至天启元年(1621年)的200年间,当时全村八代男丁总数511人中,154人获得秀才以上称号。因严嵩与其曾孙严云从都贵为一品隆及亲人,使获得一品官职或朝廷诰封的达8人之多,所以该村又有“八世一品”的美称。

 破旧老宅倾诉宗族昔日辉煌

  走进介桥这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老村落,随处可见的明清老宅仿佛在无声诉说着严氏宗族昔日的辉煌。今天已经破旧的严氏宗祠,也曾经辉煌热闹。在严氏祠堂的角落,已经残破的命隆三世牌匾,记载着当年严嵩光宗耀祖时这个家族的显赫。 
  据村里老人称,在解放初期,介桥村明清古祠群原有20多所,介桥村严氏除总祠毓庆堂外,五房派系分别有本房祠堂,还有各自的家祠。经过“文化大革命”及改革开放后的建房热潮,一栋栋年代久远有价值的祠堂被相继拆毁,现有保存价值的明清古祠只有10所。其中,人文价值最高的是有600多年历史的市级文保单位——毓庆堂。 
  毓庆堂并不是严嵩所建,而是介桥严氏第九代世祖严仲恭所创建,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曾经过三次缩前扩后地大修。毓庆堂分上下三进,其中中进、上进厅基本保留古迹原貌,地下的方砖和厅中的木柱均为古迹。上进经过去年的仿古修缮基本还原了上世纪50年代以前的模样。毓庆堂外墙门楼,上书“方伯世家”,两侧为清乾隆朝宰相朱轼考察介桥村时留下的一副楹联:“介水流长,连绵甲第金瓯固;笏峰俊秀,璀璨人文玉树芳”。据老人们介绍,在1944年前,毓庆堂内仅牌匾就有124块之多。明朝永乐年间以来遗留下来的大量文物古迹,都悬挂在此。其中包括嘉靖御笔,史可法、刘统勋、袁世凯、戴季陶等历史名人的真迹,“藩侯官邸”、“宰相神龛”、“廉石”以及朝廷诰封、名流楹联等。 
  近两年,在严嵩研究会的捐资修复及大力寻访下,上进古祠得以复原,20多块古牌匾被重新找回。修复后的毓庆堂上进厅除保持1949年前的红漆木门、毓庆堂门额、严孟衡严嵩严云从三人进士牌匾、举人牌匾等原貌外,还新增了介桥村史、介桥八景等20幅镏金镌刻图。

史料馆展现宰相生平

  位于毓庆堂后的是严嵩史料馆,内有严嵩像、严嵩手迹及有关文物、碑刻100块,记录了他一生87年里为官之后每年每月每日的事迹。严嵩生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年),卒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字惟中,号介溪,别号勉庵,时称严分宜,位居明朝辅臣20多年,一生经历明朝五代皇帝。他5岁入私塾,8岁有神童之名,19岁中举,26岁中进士并入翰林院任侍读,63岁拜相入阁,83岁退休回归故里,86岁遭遇儿杀抄家之难,享年87岁。其一生的生、死、钤山隐读等重要时刻的共40年时间,是在分宜度过的。著有《钤山堂集》、《南宫奏议》、《历官表奏》、《嘉靖奏对录》、《直庐稿》等近200万字的书稿。 
  这位当时权倾朝野的宰相,书法也备受人们青睐。但由于受奸臣之名影响,其书法家身份未被世人所赏识,可以说是因人废字,但至今在北京地区、山东曲阜、杭州西湖、辽宁锦州、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天津独乐寺等全国近20个著名景点里留有他的书法手迹。严嵩善于起草青词(祭神的文书),时人谓为“青词宰相”。据齐如山在一本书里记载过,清代京城有顺天府乡试的贡院,顺天府乡试为“北闱”,为天下乡试第一,皇帝非常重视,主考官均为尚书衔。这个贡院的大殿匾额上“至公堂”三个大字就是严嵩所书。在这样一个为朝廷选拔俊才的堂皇之所,悬挂的竟是大奸臣题写的匾额,众人便感不舒服,乾隆帝想把它换掉,便命满朝能书者写这三个字,他自己作为喜好舞文弄墨的天子,也写了数遍。然而他发现,自己的御笔和其他人所书均不如严嵩,只好作罢,仍然让奸臣的字高高悬挂。由此可见严嵩的书法非同一般。 
  在史料馆东侧北墙上为严嵩书法手迹碑刻拓印件《寻愚溪谒柳子庙》,这首诗是严嵩离开京城在分宜隐读8年重返政坛后的第三年(正德十三年),奉旨当钦差大臣赴广西途经湖南永州柳宗元庙时所作,原诗手迹现存永州柳宗元纪念馆。这首诗大意是说对柳宗元的景仰,同时也表达了时任翰林编修、年已39岁的正七品官。

严嵩的感怀与迷茫。

  在史料馆还存有20多块斑驳的文物原匾,其中价值最高的是严嵩的进士牌匾。明弘治十八年,严嵩殿试二甲二名,不久又考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明朝做官很重出身,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之说,严嵩由此拿到了位列储相的敲门砖。史料馆还有严嵩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的《翰林诗》、嘉靖帝颁给严嵩的《祝寿诗》、《表贺书》、《世宗圣旨石刻》、师友赠诗、严嵩回禀世宗的《永别诗》等。

 残墙半身大象成百年之谜

  穿过介桥古村的几条古巷,在村中偏东,可见一堵两米高的断墙。据村中老人介绍,这里曾是严嵩出生地和启蒙拜师的瑞竹堂,有601年历史。据传为严嵩上溯第七代祖所创建,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因房前有一片秀美可观的竹林,严嵩曾专门为此写过一文——《瑞竹园记》,收录在他的《钤山堂集》中。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瑞竹堂仅剩下这半堵断墙。就在这堵两米多高的断壁残墙上,存着一个至今未解的百年之谜。在这堵断墙上,有一幅半身大象雕塑。这幅雕塑十分精美,惟妙惟肖,如一头大象从门外奔入,刚进半个身子,两腿和象鼻的动态呼之欲出,十分生动,非一般民间艺人所能为。 
  众所周知,在我国江南一带是没有象的,人们也难看到象,当地其他民居建筑上也均未出现象的图画和雕塑,那为何在严嵩的故居处出现大象的雕塑呢?这与严嵩做内阁辅臣半夜直(值)庐受大象袭击有关吗?
  明嘉靖皇帝好斋醮道教,移居西苑后内阁辅臣须轮班直(值)庐,时刻准备传唤询问解答。嘉靖十九年(1540)农历二月十五日深夜,严嵩正在“直庐”当班,忽然,一头大象撞破门闯了进来,围着床咆哮跺脚,情形十分危急。严嵩吓得坐在床上,心里默念着“渡汉江事”(程伊川的一首诗)。过了很久,养象的人才赶来把象牵走,一场虚惊总算过去。当夜,严嵩便写下一首诗《纪象入室事》:独宿直庐逢象斗,忽来入室绕床鸣;平生危险更尝遍,事合惊时亦不惊。猛象咆哮君合避,只需屏息坐帷中;江舟几复心无怖,记取程家主一翁。通过此诗,可见这件事在严嵩一生中印象十分深刻。这大象图是否为事过几年后,严嵩重修瑞竹堂时把它塑在故居墙上的?几百年后,严嵩故居墙上的大象图仍是个谜,但关于大象的传说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

 千年古村古迹悠悠

  介桥村现存宋元古樟群、明清古祠群、市级文保单位毓庆堂、严嵩故居瑞竹堂、古牌匾、古井、古方塘、介溪、古廊街、石砌古巷、古水沟、严氏祖公墓等文物古迹。 
  鸟声啁啾、古朴苍翠的宋元古樟群是身处城郊介桥村独有的风景。在上世纪70年代,上海同济大学著名园林专家吴人伟专程考察该村时,统计有40多棵。后来在修铁路、建新房过程中,遭受了几次人为砍伐,现只存20多棵,最集中的樟树群在村西村委会大院旁,最大最久远的是村南的“樟树王”,有近千年历史。该树最大直径4.2米,树冠避地面积约1亩,要八九个成人才能围抱。村西古樟群曾是严嵩曾孙严云从反清复明时,回乡组建勇士队练兵用的哨院。

  严氏祖公墓在村中古樟下,是村中唯一保护最完好的古迹。经过几次重修,现已围墙铁门拦之,里面还存放了从严嵩曾祖、祖父、父亲墓前被人盗挖遗弃的汉白玉无头石人石马4座。 
  古村内还有一口永不干涸的浅水古井。古井位于毓庆堂东北角200米处,与毓庆堂同建并与上进地底下的泉塘相连,两旁凹陷的青石板上展现着它6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周边环境水流良好时,还能看到从泉塘中游出的没有晒过太阳的白鲶鱼,使古井充满了神秘灵异色彩。周围还有与它同年代的八口古方塘及一条名曰“介溪”的小溪流。

 


分享按钮>>中国历代帝王年号 公元 干支纪年年谱对照表(七)
>> 秦太子扶苏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