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12期 论鲍宣精神永存
- 中华鲍氏网 2011年10月21日 赵善读
论鲍宣精神永存
山西 赵善读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特别是从秦始皇统一天下设置监察之职以来,历代政坛上出现过许多优秀的监察官。他们忠于职守,刚正清廉,为民请命,不畏强权;不是触逆龙鳞,就是开罪权奸,或遭昏君杀戮,或遭奸佞诬陷。这些为正义而献身的监察官,他们的人品、官品和高风亮节,书写了我国古代监察史上光耀千秋的华章。
西汉名臣——司隶校尉(中央最高监察官)鲍宣,就是一位古代监察官的崇高典范。
什么是鲍宣精神呢?研究有关鲍宣的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鲍宣精神是——贫而有志、穷且益坚的人品;刚正清廉、以民为本的官品;诚信至上、忠于社稷的美德;以德治家、满门忠孝的家风。
鲍宣从青少年时代就培养了贫而有志、穷且益坚的人品。二十四史《后汉书•鲍宣妻桓少君传》中,记载了鲍宣青少年时代一个感人的故事:鲍宣从小家境贫寒,拜地方名儒桓先生为师,跟随桓先生读书。桓先生非常欣赏鲍宣甘于清贫、刻苦读书的精神,所以把女儿桓少君许配给鲍宣为妻。由于桓先生家中富有,为女儿准备了十分丰厚的陪嫁品。鲍宣知道后,心里并不高兴,对桓少君说:“你生于富豪之家,习惯了富贵豪华。而我却是一个穷书生,怎么能坐享其成,接受你们家如此丰厚的陪嫁呢?”桓少君为鲍宣贫而有志的人品所感动,对鲍宣讲:“我父亲正是看中了你的道德高尚、志向远大,所以才把我许配于你。我既然嫁给你了,就一切听从你的安排。”鲍宣这才如释重负地说道:“你能这样,正合我心。”于是少君听从鲍宣的意见,把丰厚的嫁妆退给家里,换上短布衣裳,与鲍宣一起赶着鹿车,步行到了鲍宣家。拜过公婆之后,少君就提瓮打水,操持家务,展现了一位不平凡女性的崇高美德。
这里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鲍宣、少君青年时代的故事。即使放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请问:能如此做到的青年男女又有几人?
再联系鲍宣担任朝廷司隶校尉(中央最高监察官)之后,有一次孙子鲍昱问鲍夫人说:“奶奶,你还记得当年赶着鹿车嫁给爷爷的故事吗?”鲍夫人回答:“永远不敢忘本,不敢忘记过去的苦难!”
鲍宣刚正清廉、以民为本的官品,名载史册。在二十四史《汉书•鲍宣传》中,记载了鲍宣著名的民有“七亡七死”的奏章。鲍宣身居朝廷高官,能深刻体察黎民百姓的疾苦,明确指出老百姓有七种苦难导致没有活路,有七种危害导致生命没有保障。强烈呼吁“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欲望国安,诚难!民有七死而无一生,欲望刑措,诚难!”黎民百姓面临“七亡七死”,国家怎么能求得安定,社会怎么能不动荡不安呢?鲍宣身为谏官,忧国忧民,一针见血地明确指出:“这是地方官吏贪残成风所造成的,是各级官员居高官、食厚禄,不体察百姓疾苦造成的。是官吏朋比为奸、谋取私利、尸位素餐、无所作为造成的。”鲍宣在给皇帝的两次上书中,公开弹劾汉哀帝的“同性恋”者董贤,旗帜鲜明地要求皇帝“亲贤臣,远小人”,消除百姓的怨恨,不要使天下的黎民百姓失望。鲍宣犯颜直谏,直指皇帝:“天下乃是皇天的天下,官爵乃是天下的官爵,治理天下当以天下之心为心。否则,上要受到皇天的谴责,下要遭到百姓的不满”。这里充分体现了鲍宣的民本思想。
《鲍宣传》还以大量的文字,记载了鲍宣刚正不阿,因执法而摧辱丞相孔光的史实。丞相孔光祭扫皇家园陵时,命其下属闯入皇帝车马才能走的“中央驰道”,这是严重违犯朝廷法令的,恰巧被鲍宣巡查时碰上。鲍宣命人将丞相的下属拘捕,没收其车马,并严词拒绝孔光的殉私枉法。丞相孔光在皇帝面前诬陷鲍宣,鲍宣因公正执法而被定为死罪,打入刑部大牢。消息传到太学,博士弟子济南人王咸在太学院竖起一面大旗,号召大家:“愿救鲍司隶者会此旗下!”经太学生救援,鲍宣减死一等,流放上党。秦汉时期上党郡设在长子县,鲍宣全家定居鲍庄村。历史上把长子称为“鲍宣故里”。
这一历史史实,有力地证明鲍宣刚正执法、深得民心的政声和官品。
鲍宣诚信至上的品德,两千多年来传为历史美谈。据浙江《龙溪鲍氏宗谱》记载:西汉孝成帝时,鲍宣被举荐为孝廉。应选进京的路上,遇到一位书生突然心口剧痛。鲍宣下车挽扶,并为他按摩。那位书生未来得及说一句话,就气绝身亡。鲍宣不知道死者姓名,也不知是哪里人氏,发现他随身带有帛书一卷,银饼20块。用了一块银饼购置棺木及丧葬费用,其余19块银饼放入棺中,把帛书放在死者腹部,将他祭埋。鲍宣带着书生的马来到京城,在一户关内侯家借宿。主人问他这匹马的来历,鲍宣就将路遇的情况如实相告。关内候大惊失色道:“先生遇上并祭埋的是我的儿子呀!”于是将灵柩接回家中,打开棺盖一看,银饼与帛书和鲍宣讲的完全一样。关内侯悲痛之余又深为感动:“如此诚信之人,真乃国家栋梁啊!”于是,关内侯极力向朝廷举荐鲍宣,鲍宣由此名满天下。
鲍宣的诚信故事,生动地证明: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诚信至上,是鲍宣的做人之基,成事之道,治国之宝。
鲍宣忠于社稷的伟大精神,表现在面对昏君和权奸,“陈时政,论安危,而无所疑惮”;面对死亡威胁以及“髡钳刑徙,而此心不动”;面对王莽篡政前的大屠杀,“而视死如归”……以上这些,没有浩然正气的人,哪能有这样高尚的行为!
鲍宣祖孙三代担任司隶校尉的高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监察官立楷模,深受历代官民称颂。当时京城百姓流行的《鲍司隶歌》曰:“鲍世骢,三入司隶,再入公,马虽瘦,行步工。”
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里体现了鲍宣诚信至上、忠于社稷的高风亮节。
鲍宣以德治家、满门忠孝的家风,是留给历史的一面明镜,是留给鲍氏后人的传家宝典。古往今来,凡是为民称颂、名垂史册的清官,必有一个堪称典范的家风,必有一个堪称典范的“贤内助”。鲍宣夫人桓少君,就是一位夫唱妇随的光辉榜样。鲍宣甘于清贫、穷且益坚;桓少君弃富从贫,情志高洁。即使在鲍宣身居高位之后,仍能做到“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其光辉典范,如江河行地,与日月同辉!
我在《天地正气》一书中,曾满怀敬意赞颂——“汉朝桓少君,贤孝有美名。寒门侍翁亲,相夫教子孙。三世三司隶,千秋动汉京。妇功不可没,德高照汗青。”
西汉鲍宣夫人桓少君,与东汉文学家梁鸿夫人孟光,这两位古代的伟大女性,被传为千古贤孝典范。由此演绎出一句成语——“桓孟之德”。这是几千年来中华女性的伟大荣耀,也是鲍氏后人永远值得骄傲的无尚光荣!更是鲍氏后人传之千秋万代的巨大财富!
好家风可以培养出好后代。鲍宣夫妇以德治家、忠孝满门,子孙代有人才出,三任司隶名天下。他们乱世可以平天下,治世可以治天下。儿子鲍永、孙子鲍昱,在历史上都建立了丰功伟业。特别是鲍昱,官至太尉,掌管全国军政大权,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在“三公”中地位最尊。这是鲍宣夫妇以及后世的无比尊荣。
鲍宣是历代监察官的崇高典范,鲍宣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脊梁。”
全国鲍氏研究会会长鲍世行教授,2009年8月上党考察期间,讲过一句至理名言:“一切生命留给后代的是最精华的东西。”
鲍宣留给中华历史的,留给鲍氏后人的最宝贵、最永恒、最精华的,是鲍宣精神,是顶天立地的浩然正气!
这是鲍宣永载史册的光荣,是中华民族的光荣,是鲍氏后人的莫大光荣!
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要弘扬先进的历史文化,要弘扬鲍宣的天地正气!
人生一定要做一件激情之事,做一件有意义之事,做一件千秋之事。
鲍宣精神感天动地,深深地感动着上党人、长子人,也感动着南鲍人。所以才有长治市鲍宣研究会今天的成果,才有鲍宣纪念园的前期工程的建设,才有《天地正气》一书的出版,才有《鲍宣》历史剧的隆重上演……
我们今天聚会上党,就是为了研究鲍宣,为了弘扬鲍宣精神。
我们愿和鲍氏的文人学者、有识之士,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使鲍宣精神广为宣传、发扬光大!
我们愿与鲍氏的实业家、有志之士,共同研究,共同谋划,成就一件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实事,成就一件千秋大事,让代表鲍宣精神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上党重放光华!
(作者系原中共山西省长治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2002年以副厅级待遇退休,长治市鲍宣研究会会长,长子县南鲍村人。)
分享按钮>>文苑12期 祭鲍宣祖公文
>>汉文帝语录的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