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氏家族残存族谱研究

    中华计氏网 2012年8月13日 万家姓


计氏家族残存族谱研究
——儒家思想精髓的写照
残存族谱:
……;学以致道,圣德万常;光宗耀祖,科镇家生;仁义恕信……
学以致道:
【论语】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译文】
子夏说:“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产品,君子通过学习来领悟道理。”
【注释】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2)百工:各种有技艺的工匠。居肆:在工作场所。以:连词。成其事:完成他们的事业。(3)致其道:得到大道。
【说解】
士农工商都有自己的职业场所,每人都是在自己的职业场所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样才能各得其所、各尽其责、各成其事。百工完成自己的事情,是百工的职责与义务;君子无所不学,但是,所学的一切都是使大道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上。我们常犯的错误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得道;学习了具体的知识,却又被具体的知识限定住;把学习当作书本上的空谈,而不落实到言行之中。朱子《论语集注》中说:“工不居肆,则迁于异物而业不精;君子不学,则夺于外诱而志不笃。”张岱《四书遇》中引张洪阳的话说:“君子为学就如居肆一般,必终日修习,一心在学问上,务求致乎道而后已,不肯半途而废,虚费了光阴,方是真实学道的君子。”
圣德万常:
出自〖石介〗(1005-1045年)字守道,北宋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县东南)人。笃学有志尚,乐善疾恶,喜声名,遇事奋然敢为。曾赴泰山访学于孙复,躬执弟子之礼。与孙复、胡瑗同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宋初三先生”。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御史台辟为主簿,因论赦书不当,罢为镇南掌书记。后调为嘉州军事判官。丁父母忧,耕于徂徕山下。以《易》教授生徒,鲁人称其谓“徂徕先生”。后得当世名相富弼、范仲淹、韩琦等人荐引,入为国子监直讲,从学者甚众。曾著《唐鉴》,以诫奸臣、宦官。指切时政,无所讳忌。由杜衍、韩琦举荐,擢太子中允、直集贤院。作《庆历圣德诗》,讴歌当世圣君贤相,指斥夏竦奸党。由是谤议喧然,奸佞嫉恶,介不自安,求为外官,通判濮州,末赴任而卒。夏竦诬陷介诈死,请开棺验证。经吕居简等数百人保介已死,乃免。石介推崇道统论。称尧、舜、禹、文、武、周、孔之道,是“三才九畴五常之道”,万常行,君臣父子皆出于儒,仁义忠信,礼乐训政也皆出于儒。尤为敬崇韩愈,赞韩愈《原仁》、《原道》、《原毁》、《行难》、《对禹》、《谏迎佛骨表》、《诤臣论》等,是自诸子以来未有的惊世之作。言继韩愈之后,承传道统者为孙复。为维护儒家道统,反对佛、道二教。指斥佛、道二教以妖妄怪诞之教,坏乱伦理纲常,非君臣、父子、兄弟、宾客、朋友之位,违反人道。天地间无神仙、无黄金术、无佛。秦始皇求仙、汉武帝求黄金术、梁武帝求佛,勤亦虔诚。但始皇却死于远游,梁武饿死台城,汉武铸黄金不成。故可知无仙无佛。他还力图把君统和道统结合起来。强调自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至于今,天下一君,中国一教,无其他道。君道和儒家是统一的。又指出道于仁义则仁义隆,道于礼乐则礼乐备。父道者,君道也;君道者,天道也。道贯穿于天上、人间、自然和社会一切之中。还进一步用道和气解释宇宙。他认为,天地日用山川皆为气,但气又不完备,有裂、有缺、有崩、有竭。而圣人之道,大中至正则万世常行,至高无上而又完美。人有喜、怒、哀、乐等情,应用道来控制情,使情合乎道的要求,用道节制不善之情。以道统论为理论基础,固守崇古的历史观。他认为,人类之初,无君臣、无父子、无夫妇、无男女、无衣服、无饮令、无宫室、无师友、无尊卑,同于禽兽。是伏羲、神农、黄帝等圣人制作,才有了君臣、父于、夫妇、衣服、饮食、宫室、师友、尊卑。圣人制作非为救一时之乱,乃是垂万世之法。周秦以来,乱世纷纷,皆因背离古制。不复古制,则其乱不止。为文抨击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派离经叛道,吟风弄月。与柳开、孙复、穆修、尹沫等,同为北宋古文运动先驱。古石不重古训,注重义理,对道统、性、气多有新义,开宋明理学的先声。主要著作有《易解》五卷、《易口义》十卷、《唐鉴》六卷、《政范》一卷、《三朝圣政录》四卷、《徂徕先生集》二十卷。
光宗耀祖:
【说解】
使整个家族都感到光荣。
在封建社会,人们十载寒窗苦读,为的是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出人头地。
科镇家生
【注释】
(1)科:科爵。指封建王朝官员的品级爵位。(2)镇:一是指常、永久。如:“莫言春稍晚,自有镇开花。”(见唐·褚亮《咏花烛》)。又如:镇长(经常;常);镇常(经常);镇驻(长存)。二是指镇守,驻守。如:“留五百人镇之。”(见《资治通鉴·唐纪》)。又如:镇脊(镇守屋脊,以驱邪魔);镇边关;镇辑(镇守安抚)。(3)家生:家生子。指家族的后生。
【说解】
朝廷的官员品级爵位上永久镇驻着家族的后生。
仁义恕信:
【说解】
来自于儒家学说的“五常”。
孔云:仁义礼。孟云:仁义礼智。仲舒云:仁义礼智信。(仲舒是董仲舒)
仁义礼智信此为五常。
孔子也常谈仁义礼智圣,但他并没有将这五者并列,而是分述。最早提出这个观点。
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就是说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
董仲舒的思想为仁义礼智信其实是高于皇权的。
虽然君为臣纲,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但人主的发号施令,一样要受到五常的约束。
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和其他的立宪制度一样,在历史上有效防止了皇权专制主义在废封建兴郡县之后的无限扩张。
事实上,秦始皇这样的君王,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董仲舒的“五常”学说的特点是:对仁义礼智信作了不违背孔孟思想的发挥;将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匹配,把纯人伦的东西纳入天道五行的范畴,从而为仁义礼智信提供了哲学依据,形成“五常之道”。

 


分享按钮>>计光炘
>>丹江的计氏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