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镇董氏明代人物故事

    中华董氏网 2009年4月24日 海口镇人民


饶州德兴海口村后街紫竹巷里,有一座硕大宽敞的明朝古宅。这座明宅,厅堂宏阔轩豁,逢迎喜事,可摆下十五桌大席;正堂中间,有一方大天井,天井两边是厢房。太阳光每天通过天井,上午照着西厢,下午照着东厢,虽然几百年的木制老房,由于有天井的充足天光,若大的古房子一点也不显得晦暗阴涩。厅堂后面挺进去是厨舍后园,左旁边是佐室壁厅;出大门左五步,有一座两米多高的门楼亭岗,亭楼无梯,只有寝阁一间,这正是忠德董公的私宅护卫居所。传说两个护身警侍住在上面,每天跃上跳下,都是武功高强之辈,因受了董公的救命之恩,为图报答,矢志为忠德护身守家。目前,这座古房由四组村民董华有居住所有,房舍主体仍保存完好。

话说董忠德很小的时候,双亲均因疾无治相继离世,父母在弥留之际,托孤给佣媪胡氏。这胡氏,世居海口,在忠德家里受雇了几十年,素与主人亲密相得,彼此一家人一般。胡氏托孤之后,就把董忠德当作儿子来养,对他比亲生的还要痛爱,一天到晚,一年到头,只一门心思地围绕董忠德转,耗着心血,把这个托继之子养护得无微不至。在胡氏朴素的思想意念里,总觉得让这个儿子时时穿新的,天天三餐有肉吃,才算对得起病危托孤给自己的主人;她是这样想的,也是不折不扣这样去做的,结果是小忠德天天身上穿着新衣服,脚上天天穿着新鞋子,在饭桌上,几乎天天都离不开肉类菜肴,伴有猪肉的乌龙菜(海口人又叫乌干菜,猪肉伴在里面,吃很长时间都不会坏),更是一年四季不断。看官想想都明白,对于一个不断长身体的孩子,天天都穿新衣服没有什么大碍,但天天穿新鞋子就是活受罪。谁都有体会,新鞋子是会圪脚的,一双天天不断在长大的脚套在总是新的鞋子里,仿佛受桎梏一般挤压圪磨;孩子的天性又爱蹦又爱跳,由是孩提时的忠德,脚时常被新鞋子挤磨得肿胀,疼痛不已。再说乌龙菜,因里面有肉,在贫苦的人家算得上是一道好菜,当然,不管是谁,偶尔吃几顿,倒也新鲜味美,但如果天天吃,没有哪个人不会倒胃口的。董忠德在县里上了三年的郡庠,也就吃了三年的乌龙肉。这两样事,使得忠德成年以后,看见新鞋子心里就发怵,看见乌龙菜就恶心翻胃,倒尽了胃口。这两样东西还是其次,还有一件一想起就起鸡皮疙瘩的事,就是小时候家里租居着一户专事卖柴为生的人家,因要锯柴火,锉锯就成了每天不可或缺的工序。相信大家都听过锉锯齿的声音,那声音尖厉如刺,仿佛扎着人的神经,尖麻得会让人心惊肉跳,五脏俱化,没有几个人听到不是遁迹远避的。然而董忠德是孤儿,由胡氏带养,为了不坐吃山空,就把空着的房子租给人家收点租钱,也能补贴家用。因租居的是个以卖柴营生的柴户,就由不得不摊上这锉锯的聒燥,加上小家伙又耐不得这样的声音,真是被折腾的欲死,以至后来,看见有人拿着锯子就起麻,感觉身上有千万只蚂蚁在爬动。

其实,董忠德祖上也是个中过进士做过官的功德之家,由于后来家道衰落,使得由富人之孙变成了托人带养的孤儿,好得托佣胡氏是个仁慈之人,从不亏待他,一心一意只盼他能读书上进。忠德也颇有祖上的善学基因,读起书来连老师都教不赢。在大考上,什么桂林杏苑,都是一考一个中,二十几岁就中了进士。在南方做了几年知县,因官做得好,清廉公正,法纪严明,又与民众相融,被当地人称为恺悌青天;皇帝知道后,特下圣旨,擢升他到江北偏郡南阳做知府,管着二十几个县。在南阳,他极力推行新政,用了近十年的精力,硬是把南阳一地治理得物阜民丰,官廉民勤,曾一度被誉为“南阳典范”,一时朝野闻名。看官都知道,这样个能真正为民做事的好官清官,肯定有着与众不同的做官风范,在百姓口头中留传着的逸闻趣事也一定不少,虽然经过几百年,这个以“德”为忠的董公仍然在民间一代一代传诵着。在此,就把忠德公在南阳做府官及回乡后的轶事趣闻粗略地载述下来,也指望诸君能消遣度时。


分享按钮>>海口镇董氏历史小说:无德乃兴
>>海口镇董氏典故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