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文化区域的才子群落——流坑董氏家族
- 中华董氏网 2009年8月21日 流坑古村
临川文化区域的才子群落——流坑董氏家族
流坑董氏宗亲联谊会(http://www.jxlalk.com/888/)
在江西省乐安县的西南,距县城3 8公里处有一千年古村——流坑,南唐升元年间(973~942年)开始建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全村大都姓董,尊西汉儒学家董仲舒为始祖,实际可考的开基祖为南唐时的董合,他是一个拥有相当多土地的庶族地主,其后人兴教办学,培育子弟,因而这里科举昌盛,人才辈出。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历流坑村时说:“其处环绕纵横,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
董合长孙董文广“通经为儒”,宋朝建立后,董文广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试取明法科,三调官皆不赴。他创办桂林书院,“悉出金帛,多营书史,大启黉舍,招延学徒”,教育子弟。董文广的努力很快结出硕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文广之侄淳、湘、滋、渊四兄弟同时中举。次年董淳进士及第,成为流坑董氏登进士榜第一人。从此,董氏“登科之儒,累累相续”。宋明道二年(1033年),文晃长子董淇及淇子师德、次子董洙之子师道,与董淳子俦、董渊子仪、董湘之 ,文亨之子董汀,叔侄兄弟七人同时中举;次年洙、汀、仪、师德、师道五子联科,同登进士榜,时号“五桂”,士林传为佳话。南宋文天祥《谢恩表》中有“花耀贴金,一门而五董”之名,即用此典。董氏所居之地云盖乡也曾一度由太守奏请朝廷改名五桂乡,村中并建五桂坊,以示旌表。他们的成功大大地激励了董氏后人,他们发奋功读,从此董门科考时四举、五举时有发生,至庆历元年(1041年)和庆历八年(1048年),乃有六子联中举人和七子联中举人的盛事。登进士第者亦代不乏人。皇祐元年(1049年),董淳之子 、 尔,董渊之子偕,以及董唐臣,四子同科及第,又传为佳话。靖康元年(1126年),宋廷以金人大举南侵,“诏特设一科以试谋略取士,”时在京师国子监就学的董藻“名选第一,时称武状元”。至南宋,流坑教育愈加兴隆,村中大小书院林立,其著名书院有西山书院、心斋书院等,四方名儒,多执教于此。据清同治所间篡修的《乐安县志》载,从宋初至乐安建县(1149年)前,乐安境内共出进士52名,其中流坑董氏21名,占40%;又解试举人72名,董氏47人,占65%。北宋时期,流坑董氏共有15人中进士,南宋时期又出进士11人,其中董德元“恩例同状元”。计两宋三百年间,董氏一族有26人进士及第。流坑村中还有曾姓,曾氏在宋代也有4人进士兵及第,全村总计进士30名。另有举人71人。终宋之世,村中曾任教谕、主簿乃至宰相、尚书者,达100余人。后人称,论科名爵位,董氏一族不在抚州王(安石)、乐(史)、晏(殊)等名家望族之下,甚至还有超出,即所谓“江以右称文献世家,必以乐安董氏为最。”
元代,流坑村科兴事业中落,仅流坑何氏家族有1名进士、董氏家族1名举个而已。明清两代,村中有识之士极力振兴教育,书院学堂复又林立。其中桂林、心斋、樽斋、环山、雪峰、蓉山、子男等书院共达26处;清道光庚寅年(1830年)修墨谱,著录子男书院、心斋书院等28处。清乾隆年间,村中建藏书楼,收藏历代皇帝御赐书及各大书坊刻印图书共一万多册,村中学子均可前来查阅。明清两代500多年间,流坑董姓的文化教育水平较之元代有较大提高,但科举远不如两宋。明代仅中进士1名;清代,董光乾考到99岁,同治帝念其年迈志坚,恩赐进士出身。至此,宋、元、明、清四代,流坑共有进士33名。
元明清三代流坑在科举仕宦方面不及两宋,但学术上著书立说,医术上救世扶伤,仍有显著成就。如董琰有《子庄集》,董时望有《雪峰集》,董燧有《蓉山集》、《圆通问答》、《五经问答》等。医学著作有董忠悠的《安怀全集》。董起潜、董学文等均是名医,董君知、董祖奇还是太医院御医。据统计,明代董姓16人,共有著述38种,如加上两宋、元代、清代,著述当更多。一个村庄能有如此巨大的学术财富,不能不说是奇迹。
几位董姓名人略介绍于下:
董敦逸(1031-1101),字梦授,官至监察御史,由于其父对他要求甚严,他少年有志,学习刻苦,三十二岁时,与兄董乾同中进士。青壮年时期主要任地方官,在各地均有政绩,任穰县(今河南邓县)知县时,提举调民修堤筑坝,因其是一项得不偿失的事件,即被他阻止,解除了16万民工的劳役之苦,后调弋阳县(今江西弋阳)任知县又遣返宝丰铜矿民工数百。绍兴三年,他出于正义,直面哲宗,实事求是地为孟后申述冤情,哲宗大怒,降了他的职,孟后也得至了从轻发落,贬于瑶华宫,史称“瑶华秘狱”。元符三年(1100),徽宗召回孟后封为元祐太后,尊为隆裕太后。董敦逸也加直龙图阁,后又召为左谏大夫,出使辽国。后又遭降职,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知州。不久,又被召回封为户部侍郎,加御史大夫,封长清开国男,赐食三百户,他以年老乞归而终。
董良史,字邦直,绍兴二年(1132)进士,历任建昌(今江西南城)、赣州、隆兴(今南昌)等地通判。绍兴八年(1138),张宗颜任庐州(今合肥)知州,当金兵兵临城下,张宗颜奋勇击敌,金兵败退,然秦桧欲加罪于张,派人要董良史治张之罪,但董以无据可查而拒不执行,并直言:“吾性拙直,岂为权热血所胁,罗织无辜,倘或保全善类,吾虽得罪,无悔也。”他铮铮铁骨为人钦佩。
董德元(1107-1174),字体仁,中进士第二,赐“恩例与大魁等”,时称“恩榜状元”,官至副宰相。他登科后,有意依附秦桧,因而在秦桧的提携下升迁得很快。为取悦于秦桧,他与秦的其他亲信共同作弊,欲以桧之孙秦埙为状元,后因高宗不悦才降为榜元。当桧病危时,董等又欲举秦之子为相,为高宗所反对,桧临死时召董德元、汤思退至床前,并送黄金千两,董受其黄金,汤退而不受。桧死后,董作为桧之党羽被清除。罢归后,他无颜回流坑,而退居吉州(今江西吉安)城内。
董琰(1353-1420),字子庄,官至王府长史,永乐二年(1404),他为大学士杨士奇所荐,入翰林院编修,参与《永乐大典》的纂修工作,书成后,被荐为南京国子监司业,后因事得罪上司,被罢。不久明成祖起用他为赵王府右长史,辅佐赵简王朱高燧,“王爱之重之,他人莫及”。著有《周易订疑》、《周易义原本》、《幼诵诗集》、《随寓集》、《司业子庄集》,并行于世。
分享按钮>>中华燕氏联谊会暨湖北燕氏联谊分会开展送温暖活动
>>流坑董氏六修族谱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