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春谷强氏宗谱序

    中华强氏网 2012年8月30日 万家姓


【前注:历时数月,一助我族续修家谱。至本序发出,新谱只待印制,心情虽仍惴惴,然亦觉轻快。 / 家谱又常称“家乘”,修撰历史,文中多所叙述。所谓“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在特重历史的中国,家史的地位独特而重要。 / 我因匆匆,不能承先祖历任家谱修编之责。今次略有所为,则蒙族中长者咸共称赞,忝名“协修”,惶恐惶恐。 / 今发此序,盖因总结一年来之辛苦与心得,中有家谱与历史变迁关系之思考,亦盼博中诸友有同好者,可交流也。 / 打算之间,近日恰遇读一女性博友(蓝色lily)有关家谱之文,其间情感,足让我摧眉折腰也!】

 

春谷强氏,自千三公南宋宁宗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来迁,历八百年矣。八百年间,中华江山几易,人类文明锐新,天地翻覆,变化至巨。而我强氏,一脉久远,广布全国、及于海外,于今为盛。
家族发展,仰族人明理向善、弘志笃行、世代相因;其源流则赖家谱传记。我族先贤,于家谱事历来端庄恭谨、恪尽忠勤。当处治平之世,族有余力,必戳力同心,共襄修谱盛举。因是矣,春谷强氏谱序井然,先人传承得明、流变得叙、德行得录、功言得记。
我国历有修史传统。而家史之作,自有文字前、三代帝王结绳始。其后因政权变化、制度变革,或倡导或禁限。总概之,隋唐以前,非帝王之家显贵之族,不可私修家乘。唐代以降,因科举之立,渐为改观。至宋终结长久战乱,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已成新局,总结、清厘历代治乱得失遂成风气;而在社会大局变化之中,人口大灭绝、大迁移、大通婚造成之家族历史变化,亦产生正本清源、从人类学角度记录之必要。于是,欧阳修等修唐、五代国史,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同时,欧阳修、苏轼各制家谱引领家谱修编风气至盛,欧、苏谱体例并存为中国家谱编纂两大典范,沿用至今。今我强氏宗谱,皆本此时至公之子渊明主修谱。
自兹我强氏源流传承,历历在案。而我春谷强宗,秉承传统,历续家谱,最近者为中华民国一十五年(公元1926年),由吾祖锡廷公总修。其后,我国经历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不符合国家意识形态,家谱被列作封建文化残余,俨然禁书。直到十多年前,改革开放深入,传统文化得到重新认识,各族各姓、各宗各支再兴修谱之事。近来科学再获重大进展,基因研究帮助人类获得对自身之本质认识。中国因明显的宗族社会传统,基因至纯,可为基因研究提供最佳蓝本。则修谱之事,又合最新文明矣。此中沧桑,至为可叹!
于此背景下,四年前,有繁昌县(与我支生发之地南陵,原同属古丹阳郡、春谷县)家门,来访我父及余三族兄,商洽共修家谱事(后单独修成)。而我春谷强门,亦于去岁启动续修大计。本人不才,于八岁初见家谱。因文言文为白话文代替已久,自我上辈,精通文言者已稀少;我于当时,懵懂之间,略知家族旧事。当重修之际,有心参与,但苦无空闲,只能做些力所能及之事。几年中,偶或利用网络之便,和全国各地强姓家门有所交流,并共同发愿,利用现代网络、通信之便,合众之力,将我中华强姓源流完全整合,将来修纂全国强氏总谱。其间所得,特列于下,以为将来再修之参酌。
 

一,强(QIANG)氏得姓考
强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炎帝后裔。春秋时,齐国公族中有公孙强,其后人以祖上名为姓。郑国大夫强鉏即公孙强裔孙,其后自此皆姓强。又晋国大夫剑食采邑于强(地名),因姓也。
2、氏族姓氏,黄帝后代。黄帝有玄孙禺疆,后代以“疆”为姓(古代“疆”与“强”相通)。
3、为少数民族一支。十六国时,前秦氐人改姓强者众,为大姓,苻坚后代姓强(其皇后亦姓强);三国时蜀国有强端,其子孙奔居略阳(今甘肃省秦安县),亦姓强;金朝南下,多有改姓强者,与金有渊源关系之满族至清时南下,再有改姓强者(有读JIANG者,当为此系)。

二、郡望与迁徙分布
炎黄后裔之强姓,自郑大夫之后,历有迁徙;十六国之后,苻坚力促民族融合,至汉胡难分。史载强氏郡望出天水、丹阳(郡治先后设于今皖之宣城市、南陵县之弋江镇,含南陵、繁昌、铜陵、青阳、泾县、芜湖之全部或一部。秦置鄣郡,汉武帝时更名丹阳郡,我族后代,多显达于江南地区;一说为今湖北地区)。唐末大乱,再成民族大迁徙之势,强氏当此时播迁到南方各地。宋明之际,江南强氏纷纷崭露头角,其中又以宋代浙江钱塘之强家,最为锋芒毕露。据我族谱,春谷之强,以东汉华公为第一世,唐时循公起始兴,北宋居于钱塘之至公父子时,我氏强盛达于巅峰。此后,强氏行迹遍布全国,尤分布于安徽全省,苏南,闽、冀、陕、甘、宁、川、鄂、云、贵、鲁等。
至公五子,伯、仲、季迁浙,号钱塘三派。叔伟明,宦于淮,因家焉。后世迁姑塾(今安徽马鞍山、当涂)、姑苏、镇江。
我春谷强氏,源自至公少子涉(陟)明。涉明公为歙州道监察御史,宦于淮上(今安徽蚌埠一带),以此地山川为美,择鸡川而家。后于1211年,其七世六兄弟南迁,于江中约定,各择一地,有安徽春谷(千三公:南陵,千一公:繁阳,即繁昌)、太平(今马鞍山、当涂,千四公)、池阳(池州、青阳,千六公)、宣城之迁,有江苏溧阳、镇江、六合之迁。
千三公为春谷强氏之祖,后代历迁宣城、泾县、芜湖县、庐江、合肥、徽州、浙江杭嘉湖地区、江西等;明初,千三公十世孙立益公随洪武帝征战有功,封于福建漳州,成为闽支强姓来源(或另有一支)。立益公后代有官于南直隶者,定居太平(当涂);又有迁湖北监利。

 四、我族修谱历史
我族一世华公,得为光武帝同舍生,应为当时名门之后;献符有功,家世应当有记于官府,今无确证矣。强氏有谱,首有记录,为循公子卿合浙江强氏所修谱,已无存;至渊明修谱,当世大家曾巩、苏轼、郑元佑为之序。此谱(当时或后续编时)为皇家敕修,名为《义门传芳录》,最后续修于1946年,为无锡五云堂强氏作。
而我春谷强氏,堂号敦本,经历多次修编:清顺治五年、康熙六年、雍正十二年、乾隆辛丑年(1781-83年)、光绪辛丑年(1901年,家曾祖为协修者之一)、中华民国一十五年(1926年)。
近年来,全国各地强门纷续旧谱,并得到网络技术强力支援。无锡、溧水已相继成谱;贵州全省之强,在仕雄先生大力主持之下,历经多年,已大有进展;闽支强氏源流,亦得以厘清。今我春谷强氏,于八十年后续修前谱,为莫大善举,亦正逢良机。
当此,我辈得感谢曾在清末社会变乱中保存家谱的庐江族人,感谢在“文化革命”中冒险保存全谱的余山兄。我之父母对家谱的珍重,亦让我欣慰(年少时读到的,便是家藏的民国谱天字号、张字号,因1983后大水,现已残缺)。而此谱为上海图书馆所藏,成为国内家谱学研究的重要文献,更让我族人骄傲。
 

五、春谷强氏宗谱中的问题考订
除被收藏,我谱价值巨大,也已为各地家门公认。但因社会发展水平之限,旧谱中亦有一些瑕疵。此举一例:
我谱中,未载至为显赫的族祖强至公生卒,但比对《义门传芳录》及《杭州府志》可知,强至生于公元1022年;但我谱却载有强至公之祖生于1054年,其间差距足有80年;《义门传芳录》载至公三子渊明公与苏轼同窗,但我谱以渊明公为徽宗朝进士;而苏轼于徽宗即位当年亡故,《义门传芳录》却又记载了苏轼为渊明公所作悼词!《宋史列传》载:“大观三年,京罢相,……召为礼部尚书,复拜学士,进承旨。翰林广直庐,帝书“摛文堂”榜赐之。兼太子宾客。以疾,改延康殿学士、提举醴泉观兼侍读、监修国史。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资政殿学士,谥曰文宪。浚明早死。”据此,不仅我谱有错,《义门传芳录》之错亦显也!
类似此例的情况多多,说明受各方面条件制约,谱中存有诸多问题,在此提出,以待将来作系统更正。但瑕不掩玉,我们当怀感恩之心,珍视先祖之德与文;更以此为激励,今次及以后修撰更详实之家谱,以慰强氏列祖,以裕家族后来。
此为序。

 


分享按钮>>强氏族谱之全国各地字辈排行
>>强 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