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氏网新闻】越国君王世系考【本文摘自】《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中华夏氏网 2014年5月11日 宁波大学学报


【本文摘自】《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5年02期第24-30页


 【内容提要】 夏帝少康封少子无余于越,以奉禹祀。而自无余之后,越王夫镡之前,前越诸国君之世系一片空白,不见于经传,成为千古之谜。传世珍本《姒氏世谱》之重新发现,自大禹至越王摇之间的世系始见分明。遂解答了:少康为何封庶子于越、前越衰落的原因是甚么等问题,肯定了“越为禹后”和越统从未中绝。
 关键词 无余 会稽 《姒氏世谱》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GENEALOGIES OF KINGS IN YUE STATE
 Yang Chenjian
 Abstract The king of the Xia Dynasty Shao Kao offered his youngest son wuyu the pesition as a govemor in Yue-State so that he could support Yushi .However,between the long period of time after Wuyu and beforeKing Futan,the genealogies of the kings of Yue State remain a longmystery,for they are not recorded in any documents.After reading manyhistorical books and the rare book "The Genealogy of the Family NameSi" which has been recently discovered,the auther finds that the ge-nealogies of kings from Dayu to King Yao in Yue State are very clear.The article also provides such information:the reason for Shao Kao togrant his son an official position in Yue State;the cause of the decl-ine of Yue Empite. It is confirmed that Yue Empire came after Yu Empire and that the Yue's unification never let up.
 Key words wuyu huiji the genealogy of the family name Si
   一、越君无余考
 古越国始祖,于越第一代国君。夏朝第五代国王帝少康之庶子。
 绍兴《姒氏世谱》,称无余为“六世祖”。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
 《越绝书·越地传》说:
 昔者,越之先君无余,及禹之世,别封于越,以守禹冢。
 贺循《会稽记》云:
 少康,其少子号曰于越,越国之称始于此。
 赵煜《吴越春秋》卷六记载:越王勾践临终,封太子兴夷(与)说:
 吾自禹之后,承无常之德,蒙天灵之佑,神祗之福,从穷越之地,籍楚之前锋,以摧吴之干戈;跨江涉淮,从晋、齐之地:功德魏魏,自致于斯,其可不诚乎?夫霸者之后,难以久立,其慎之哉!”
 可见勾践自己确认为夏禹之苗裔。
 《越绝书·越地传》云:
 故禹宗庙,在小城南门外,大城内。禹稷在庙西,今南里。
 夏禹宗庙为越王勾践所扩建。至东汉建武二十八年(52年)尚保存完好。按:“稷”为“陵”字之误。禹陵在东汉尚保持旧观。
 司马迁曾上会稽山亲自探禹穴,积极主张于越为大禹之苗裔。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最后之《论赞》云:
 太史公曰:“禹之在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诸夏艾安。及苗裔勾践,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主。勾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
 同样,他在《东越列传》也这样认为:
 太史公曰:越虽蛮夷,其先岂尝有大功德于民哉,何其久也?历诸代常为君王,勾践一(度)称霸。然余善至大逆,灭国迁众,其先苗裔繇王居股等犹尚为万户侯:由此知越世世为公侯矣,盖禹之余烈也。
 司马迁又在《太史公自序》中说:
 少康之子,实宾南海,文身断发,鼋与处,既守封禺,奉禹之祀。
 对于“越为禹后”这一历史的重要结论,司马迁不仅搜集古代历史档案资料,而且身临会稽,考察访问民间,将资料、史绩和姒姓后裔的家传世述,经核实后融为一体。司马迁怀着景仰的心情,叙写大禹及其后裔。然而对帝少康嫡长子——帝杼的后裔杞国,却毫不重视;而对庶子无余的后裔,却歌颂备至。
 夏帝少康因何将少子分封于东海之滨?
 这应该从夏朝前期的政局状况分析。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他治水土,定地域(割分九州)的功绩,使万民拥戴,诸国宾服;继位后在涂山大会诸侯,奠定了华夏大国的基础。然而,在中华历史上王位从禅让制到世袭制,都由夏后启开端。当然,从“官天下”到“家天下”,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在长期形成的社会习惯心理的影响下,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
 大禹仍想继续行禅让制,他死后,出现益执政而启对立的局面。三年后,启取代了益:“费后伯益就国。”伯益被迫回到自己的费邑。
 六年,伯益薨,祠之。①
 益死之后,启岁牺牲以祠之。②
 夏后启祭祀伯益,其目的为了安抚伯益的一些支持者——禅让制度的拥护者。仅管如此,而益的同族有扈氏仍然不服,与启公开抗衡。于是启作《甘誓》:“王师师伐有扈,大战于甘。”③
 《尚书序》云:“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
 扈国被灭,还留下恶谥:“跋扈”。
 在反对世袭制的叛乱此起彼伏中,在平定西河武观叛乱的次年,帝启在忧患焦虑中死。
 启子帝太康去即位“后羿自锄迁于穷石,因夏氏以代夏政”④“太康居斟寻。”⑤
 启依靠乃父的政治威望和自己掌握的强大的军事力量,以维护开创的世袭制,勉强维持了统治。到儿子太康即位时,以前二代积蓄的力量已消耗殆尽;况且太康并没有像帝启那样的才能。有穷国后羿乘机煽动不满世袭制的夏地诸侯和不满夏王政治的夏民,驱逐了太康,夺取了夏朝的政权。帝太康只能投靠同姓斟寻,寄居于其地。
 既然禅让制不再行,王位世袭制遭到反对,那么,只有以武力和阴谋进行夺取政权,后羿和寒浞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
 太康死后,弟仲康即位,仍然偏安于斟寻。
 仲康死后,世子相即位,出居商丘,“依同姓诸侯斟灌氏、斟寻氏。”⑥
 今本《竹书纪年》载:
 帝相,元年戊戌,帝即位,居商。
 王位世袭制仍然没有权威,真正的拥护者不多。在强藩权臣的威慑下,夏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寒浞杀后羿,并灭夏朝的同姓国戈氏;又使其子消灭斟灌,“浇伐斟寻,大战于淮,覆其舟,灭之”。⑦
 事实上一部分斟寻人还是乘船由淮水入海,南逃到太湖流域东部,建立南斟寻国,遗址在今南浔镇。⑧
 夏朝国统中绝。
 《左传·哀公元年》载:
 昔有过浇杀斟以伐斟寻,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为有仍,生少康焉。
 少康成长后,有军队一旅。逃匿在鬲国的夏朝遣臣伯靡,率领斟寻、斟灌二国遣民,攻伐寒浞,杀之。少帝的长子杼领兵灭掉寒浞次子的新戈国。少康回到夏朝故都夏邑。距太康出走已四十年。
 丙午年,帝少康即位,夏统中兴,诸侯来朝,王位世袭制至此经诸侯承认,自夏后启创建王位世袭制以来,几经反复较量,在这过程中,夏之同姓国诸侯伤亡惨重,有些已遭族灭。因而,分封王族子弟,建立新的诸侯国,作为夏室屏藩,很有必要。帝少康从继承禹祀之名义,封少子于越,分鼎东南,形成犄角之势,确为夏王朝走向稳定的战略性措施。
   二、前越诸侯君及无壬考
 由于越国地处东南没海,当时属于落后的蛮荒之地,文化落后,又不为史臣所重视;以至夏、商之际,无史料可查,出现了一段空白。司马迁也不清楚,《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
 最早对此提出怀疑的是注释家高诱:
 《越世家》二十余世至于常。高氏越史曰:夏自少康到桀,正十二世。按:少康元年壬午至周敬元年壬午,凡一千五百六十一年。吴之伐越,见《春秋昭公三十二年,周敬王十年(元前510年)也,
 至是一千五百七十年矣!越之传国至于允常,何止二十余世?⑨
 越南陶维英教授在《越南古代史》中云:
 如果以每一代二十年平均计,则算二十代恰为四百年,根据我们所忆断的这个数字,则越国可能成立于公元前九、十世纪。⑩
 笔者认为陶维英教授的计算方法是掐尾计数,这在数学上是不正确的。因为司马迁说的“二十余世”,其实数可以至二十八、二十九,折中也可能是二十五世。如果四百年传二十五世,每世平均为十六年,减去怀孕一年,只有十五年。还须要结婚立即受孕,头胎必须是男,长子代代不夭亡等三个条件,这在人类的生理上是绝对不可能的。
 而更有力的物证是,在商代甲骨文中,代表越字的“戊”字多次出现,说明越国在商代的存在是不容否定的。
 据现**证认为可靠的《逸周书》载:
 伊尹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臣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汇剪发文身……”
 今本《竹书纪年》:
 (周成王)二十四年,于越来宾。二十五年,王大会诸侯于东都,四夷来宾。
 《逸周书·王会解》:
 东越海蛤,欧人蝉蛇。蝉蛇顺食之美。始于越纳(下缺字),姑妹(即姑蔑)。且欧文蜃。共人玄具。(11)
 文中的“东越”,晋代孔晁注释为:“东越则海际,”可能指《越绝书》所说的“外越”;欧人即瓯越;“始于越”即是于越;“姑妹”即姑蔑;后来从属于越。《国语·越语》谓越国疆界:“西至姑蔑”即是。归越后仍然为相对独立的部族。《左传·鲁哀公十三年》,春,吴王夫差使王子地、王孙弥庸等辅助太子友守国,亲率精兵由邗沟北上,经济渠,到黄池。五月,单平公与晋定公同夫差会于黄池。勾践令范蠡等沿海北上,率军从淮河口西进,以截断吴军后路。命畴无余、讴阳二将率部族为先锋,自陆路进攻姑苏,勾践新率大军继续北上。
 当越军前锋到达吴都郊外,王孙弥庸望见越国姑蔑部族军中有其父之军旗(弥庸之父前为越军所俘,因此姑蔑人得其军旗),云:“不可以见仇而弗杀也。”
 由此看来,姑蔑部族在春秋晚期已臣服于越,但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畴无余可能是他们的部族首领。这是一个善战的部族。
 共人即干人,西周时期干国尚在,后被吴国所灭。处于江北的称邗,在江西的称赣;归于越的称越干。
 《越绝书·越地传》说:
 无余初封大越,都秦余望南,干有余岁,而至勾践。勾践徙治山北,引属东海,内外越别封削焉。它所指的时间基本上是对的,但是没有谈到越国君王的世系。
 《舆地志》却提供了一些重要内容:
 越侯传国三十余世,历殷至周敬王时,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春秋》贬为子,号为于越。
 《舆地志》的史料大都有较高的价值,然而其“传国三十余世”的资料从何而来?其他史书从未提及。
 笔者查阅乾隆《绍兴府志》后,有所感触。其《祠祀志》载: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三月,驾幸绍兴,亲祭禹陵,初十月,奉上谕:“以姒氏子孙,世居陵侧,予八品官奉祀,择其有品行者一人充之。”旋经部议:以姒恒甸授八品官,仍准世袭,奉祀会稽陵庙。(12)
 清代学者悔堂老人所著《越中杂识》,选材严谨,是方志中的佼佼者,其《右绩》载:
 卧薪楼,在府域西郭门外,传是越王践卧薪处,楼去城仅百余步,上供越王像,下即通衢,颜(13)曰:“古卧薪楼”。乾隆己已毁于火,卒已(一七六一年),大禹后裔姒恒畿重建。
 按:大禹后裔即越王勾践后裔,据笔者查阅《姒氏世谱》:姒氏一百三十三世祖绍忠、绍美。绍美生二子:长子恒甸字德辉,次子恒畿字德闲。恒畿为姒氏一百三十四世,即大禹一百三十三世孙;为越王勾践第九十代嫡孙。姒恒畿之后裔一直世袭八品奉祀官,到一百三十九世姒宗庆为止,进入民国以后,才停止世袭官,沦为平民。
 姒氏自无余封于越地时起,世代居于绍兴。当秦始皇令王翦灭楚之第二年,秦兵灭越,勾践子孙星散。越王摇有六子,称为六王。其一子姒贞避乱迁居会稽三江,其子孙仍世代奉祀禹陵。其分支见在温州,但人数不多。温州姒姓人士与绍兴姒氏本宗人士至今仍有联系。河南杞县姒氏,在清代尚通讯问。
 绍兴姒姓后来又迁回禹陵下侧,其居住地名庙下村,现在尚存姒姓四、十五户。
 姒姓的宗谱《姒姓世谱》原为手写本,据说在明朝洪武年间才有木刻本。现存的木活字本仅传下一部,分上下两册,线装。高三十公分,阔十九公分。上面有明万历戊午年仲春,浙江巡按监察御史杨鹤作的“序”。可见明王朝对大禹后裔也是很尊重的。这一本珍本现藏于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木活字刻本的母本是《姒氏世谱》之手抄本,无边框,一册装。现藏绍兴市文管会。
 据《姒氏世谱》所载:一世祖夏禹,二世祖启,三世祖帝太康,帝仲康,四世祖帝相,五世祖帝少康,第六世祖越王无余,第七世祖越王丕诚,第八世祖越王元,第九世祖越王绍圣,第十世祖越王毅正,十一世祖越王子诚,十二世祖越王娄。娄为夏帝桀(履癸)的叔辈。但长房子孙,年龄上一般应差一辈;所以娄与夏桀为同时代人,夏朝被商汤灭亡后,越国的国君世系也从此不明,在家谱中,竟中断了二十七代,在《逸周书》中,无余是商汤时期的朝贡,或者是周成王二十五年大会诸侯于东都,越国的部族有六、七个之多,反映了当时越国正处于四分五裂之中。各部族都能直接进贡于王朝,然而,越国并未如《吴越春秋》所说:“禹祀断绝,十有余岁”(14)无论从《史记》,或者《越绝书》,都未有越统中断之意。而在《舆地志》明确地道:“越侯传国三十余世”,说明少康之后,代代为越国君王,不过在夏朝灭亡之后,越国失去了强大的中央王朝后台,不再像越王无余、丕诚、宗元、绍圣、毅正、子诚、娄那样,受到诸侯的尊敬;而是对“断发文身,披草莱而邑”的越君,视同编户民。由于《吴越春秋》近于历史小说,其话不可尽信。而《逸周书》和《竹书纪年》的记录较为可靠。周成王“二十四年,于越来朝”,这时的越君应为无壬的祖辈。
 无壬是于越中兴的国君。据《姒氏世谱》所载,为绍兴姒氏第四十世祖,即越侯无馀之第三十四代孙,无壬重新统一越国,“安集鸟田”,发展农业生产;“以为百姓请命”,安抚了越地各部族大大小小酋长;“自为稍有君臣之义”(15)建立了较完整的国家体制。使于越成为一个中型的诸侯国。
 无壬在位时,当与吴王句卑同一时期。即位约周襄王三十二年,晋灵公元年,鲁文公七年。(公元前620年),上距无余分封于越(约公元前1917年)之年为一千二百九十三年左右。如果无壬在三十岁左右可开始执政,当出生于周襄王三年壬申(前649年),死于周定王十六年(前591年),传位于其子无。
   三、越君无考(约前590年至前565年在位)
 于越中兴后的第二代国君无壬的儿子,所谓“专心守国,不失上天之命。”(16)
 无即位约在周定王十七年左右,与鲁成公、楚共王同时;吴国执政的是吴王去齐——吴王寿梦之父。
 楚共王二年,派将领率军伐卫国,此时楚国尚无东顾之忧。秋,申公巫臣窃夏姬奔晋,以为邢大夫。吴王寿梦二年(约无七年),晋派巫臣来吴,共谋伐楚,寿梦十六年,楚国出兵伐吴,(16)江南第一场大战揭幕。但无统治下越国仍然是闭关自守,不参与大国之纠纷。
   四、越君夫镡考(约于前564到前538在位)
 夫镡为越君无之子。《舆地志》和《吴越春秋》称为夫谭,而《越绝书》(17)称为“越王夫镡”。镡是形似剑而小的古代兵器。
 当时,越国的冶炼业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越绝书·宝剑》篇说:
 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水溪,涸而出铜。雨师洒扫、雷公击,蛟龙捧炉,天帝装炭,太一下观,天精下之。欧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造此五剑之时,约在越王无时期,正是夫镡出生之际,因而他名为夫镡,《越绝书》之说为是。
 约在周灵王八年,鲁襄公九年(公元前564年)。是年,晋率齐、鲁、卫、曹等国伐郑。而秦师伐晋。中原大战。次年,楚来救郑。
 周灵王十一年,吴王寿梦卒。子诸樊立。次年秋,吴伐楚,为楚所败。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人伐越,获俘焉,以为阍,使守舟。吴子余祭观舟,阍以刀弑之。”(18)
 这是见于经传的吴国第一次公开侵越。吴王的目的是为了测试越国的军事实力。战争规模不大。仅抓了一些越人作为俘虏。
   五、越王允常考(元前538到前497年在位)
 越王允常,是越君夫镡之子。开始称为越王,开疆拓土,奠定了霸业的基础。制订了联楚扼吴的国策。
 《史记·楚世家》:
 灵王三年(前538年)六月,楚使使者告晋,欲会诸候。诸候皆会于楚于申。初,灵王会兵于申,(辱)越大夫常寿过,杀蔡大夫观起。起子从,亡于吴。
 这是见于经传的越国第一次派使臣参加楚国主持之盟会,这是允常已即位执政的旁证。夫镡约死于是年春天。因为无镡一直执行谨慎的闭关自守政策,采取消极的防吴措施。而允常一反乃父所为,采取积极的联楚抗吴政策。
 《史记·楚世家(灵王)》:
 七月,楚以诸候兵伐吴,围朱方。八月,克之,囚庆封,灭其族。
 《春秋·昭公四年》:
 秋七月楚子、蔡候、陈候、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
 这是楚国建立的第一次反吴联军,越国并未出兵,仅派使臣常寿过参加(观战)。由此可见,允常的统治地位尚未稳固,越国内的守旧派仍然有一定的力量。但当联军攻克吴国要邑朱方以后,给越国的革新派以很大的鼓舞,联楚抗吴政策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春秋·昭公五年》:
 冬,楚子、蔡候、陈候、许男,顿子、徐人、越人伐吴。
 孔子在这里称为“徐人、越人”,有二种理由:其一:蔡陈许顿沈国的诸候亲自领兵参加这一战役,而徐王、越王却未亲自参加,如越国派越公子仓、公子寿梦领兵从征。
 其二:孔子是非常强调名分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强调正名是《春秋》的最大特色,所以谓“一字之褒,于华盖:一字之贬,严于斧钺。”称为“徐人、越人”,说明徐早已称王,而越已称王。可见“于越称王,自允常始”由此可以证明。孔子尊重周室,当然不能承认诸候称王。所以《春秋》一直坚持称楚国原来的封爵子,仅管楚国土地占中国之半。
 然而,这里透露的另一个信息是:孔子却在字里行间尊重越国,不肯将越国贬于蛮夷之列。如在〈昭公四年〉称徐国为“淮夷”,而在〈昭公五年〉徐国与越国并称时,却称之为“徐人”,这是为了照顾越国而不得不提高徐国的地位。原因主要是孔子承认越王为夏后少康之后。  学者李廉认为:楚国这次伐吴之役,是“通越制吴之始。”
 越王允常的亲楚政策,曾数次与楚联兵伐吴。楚灵王观兵坻箕山之役,越军深入过舒(19),为吴人败之于岸,楚以舟师伐吴圉阳(20)之役,越大夫胥犴劳王于豫章之。越公子仓、公子寿梦跟楚王乘舟,又率师从王。
 楚以削弱吴势力,以解除后顾之忧,因此与徐国、越国结成同盟。允常联楚以抑制吴对越境的蚕食,互相利用,互为依存。
 允常与楚王的政治联姻。
 在对付共同目标的联盟内部,常伴之以政治联姻,这是加强同盟凝聚力的一种手段。
 越王允常二十四年(前514年),楚昭王已纳越姬为夫人。生子熊章,就是后来的楚惠王。
 《国语·楚语下》〈注〉:惠王,昭王子,越女之子章也。
 《左传·哀公六年》:
 秋七月,……康寅,昭王攻大冥,卒于城父,子闾退,曰:“君王舍其子而让,群臣敢忘君乎?从君之命,顺也;立君之子,亦顺也。二顺不可失也!”与子西、子期谋,潜师团涂,逆越女之子章立之。
 《烈女传》说:“楚昭越姬者,越王勾践之女。”与楚昭王共处二十五年,当楚昭王救陈时,薨于军中,越姬自杀以从。昭王之弟子闾与子西、子期商议说:“母信者,其子必仁。”于是立越女之子熊章为王,即楚惠王。
 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
 昭王燕游,蔡姬在左,越姬在右,王亲乘驷以驰逐,遂登附社之台,以望云梦之囿,观士大夫逐者。(21)
 勾践逝世于周贞定王五年(前464年),距昭王登附社之台已五十年,如越姬为其女,则勾践须活到九十多岁,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越姬应为允常之女,当时越姬为二十岁左右,允常约四十七、八岁,这样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楚国中兴之王楚惠熊章,为越姬之子,史、传都无异议。它既说明了越楚联婚早在允常之时,目的为了越楚联合拒吴;也证明了于越并非姓,依照当时的礼仪是“同姓不婚”。
 从此,历史进入了吴越之争的时期,吴国和越国曾先后成为霸王,威慑中原。
 本文来稿时期:1994年12月7日
 注释:
 ①③⑦今本《竹书纪年》。
 ②《越绝书》。
 ④《左传·襄公四年》。
 ⑤《汲冢纪年》(即古本《竹书纪年》)。
 ⑥《帝王世家》。
 ⑧鲁斌:《读王鏊〈七十二峰记〉札记》,《苏州大学报学报》1992年《太湖历史文化研究》专辑。
 ⑨见《吴越春秋》高注。
 ⑩《越南古代史》陶维英编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71页
 (11)《逸周书卷七》〈王会解〉第五十九。
 (12)《乾隆绍兴府志》卷三十六〈祠祀志一〉第二十八页。
 (13)即匾额上的字。
 (14)(15)《吴越春秋·越王无壬外传》。
 (16)《史记·十二诸候年表》
 (17)《越绝书》卷八〈越地传〉
 (18)元前544年。
 (19)今安徽舒城。
 (20)今安徽省无为县。
 (21)《烈女传》。^

,

【本文摘自】《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5年02期第24-30页


 【内容提要】 夏帝少康封少子无余于越,以奉禹祀。而自无余之后,越王夫镡之前,前越诸国君之世系一片空白,不见于经传,成为千古之谜。传世珍本《姒氏世谱》之重新发现,自大禹至越王摇之间的世系始见分明。遂解答了:少康为何封庶子于越、前越衰落的原因是甚么等问题,肯定了“越为禹后”和越统从未中绝。
 关键词 无余 会稽 《姒氏世谱》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GENEALOGIES OF KINGS IN YUE STATE
 Yang Chenjian
 Abstract The king of the Xia Dynasty Shao Kao offered his youngest son wuyu the pesition as a govemor in Yue-State so that he could support Yushi .However,between the long period of time after Wuyu and beforeKing Futan,the genealogies of the kings of Yue State remain a longmystery,for they are not recorded in any documents.After reading manyhistorical books and the rare book "The Genealogy of the Family NameSi" which has been recently discovered,the auther finds that the ge-nealogies of kings from Dayu to King Yao in Yue State are very clear.The article also provides such information:the reason for Shao Kao togrant his son an official position in Yue State;the cause of the decl-ine of Yue Empite. It is confirmed that Yue Empire came after Yu Empire and that the Yue's unification never let up.
 Key words wuyu huiji the genealogy of the family name Si
   一、越君无余考
 古越国始祖,于越第一代国君。夏朝第五代国王帝少康之庶子。
 绍兴《姒氏世谱》,称无余为“六世祖”。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
 《越绝书·越地传》说:
 昔者,越之先君无余,及禹之世,别封于越,以守禹冢。
 贺循《会稽记》云:
 少康,其少子号曰于越,越国之称始于此。
 赵煜《吴越春秋》卷六记载:越王勾践临终,封太子兴夷(与)说:
 吾自禹之后,承无常之德,蒙天灵之佑,神祗之福,从穷越之地,籍楚之前锋,以摧吴之干戈;跨江涉淮,从晋、齐之地:功德魏魏,自致于斯,其可不诚乎?夫霸者之后,难以久立,其慎之哉!”
 可见勾践自己确认为夏禹之苗裔。
 《越绝书·越地传》云:
 故禹宗庙,在小城南门外,大城内。禹稷在庙西,今南里。
 夏禹宗庙为越王勾践所扩建。至东汉建武二十八年(52年)尚保存完好。按:“稷”为“陵”字之误。禹陵在东汉尚保持旧观。
 司马迁曾上会稽山亲自探禹穴,积极主张于越为大禹之苗裔。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最后之《论赞》云:
 太史公曰:“禹之在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诸夏艾安。及苗裔勾践,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主。勾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
 同样,他在《东越列传》也这样认为:
 太史公曰:越虽蛮夷,其先岂尝有大功德于民哉,何其久也?历诸代常为君王,勾践一(度)称霸。然余善至大逆,灭国迁众,其先苗裔繇王居股等犹尚为万户侯:由此知越世世为公侯矣,盖禹之余烈也。
 司马迁又在《太史公自序》中说:
 少康之子,实宾南海,文身断发,鼋与处,既守封禺,奉禹之祀。
 对于“越为禹后”这一历史的重要结论,司马迁不仅搜集古代历史档案资料,而且身临会稽,考察访问民间,将资料、史绩和姒姓后裔的家传世述,经核实后融为一体。司马迁怀着景仰的心情,叙写大禹及其后裔。然而对帝少康嫡长子——帝杼的后裔杞国,却毫不重视;而对庶子无余的后裔,却歌颂备至。
 夏帝少康因何将少子分封于东海之滨?
 这应该从夏朝前期的政局状况分析。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他治水土,定地域(割分九州)的功绩,使万民拥戴,诸国宾服;继位后在涂山大会诸侯,奠定了华夏大国的基础。然而,在中华历史上王位从禅让制到世袭制,都由夏后启开端。当然,从“官天下”到“家天下”,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在长期形成的社会习惯心理的影响下,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
 大禹仍想继续行禅让制,他死后,出现益执政而启对立的局面。三年后,启取代了益:“费后伯益就国。”伯益被迫回到自己的费邑。
 六年,伯益薨,祠之。①
 益死之后,启岁牺牲以祠之。②
 夏后启祭祀伯益,其目的为了安抚伯益的一些支持者——禅让制度的拥护者。仅管如此,而益的同族有扈氏仍然不服,与启公开抗衡。于是启作《甘誓》:“王师师伐有扈,大战于甘。”③
 《尚书序》云:“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
 扈国被灭,还留下恶谥:“跋扈”。
 在反对世袭制的叛乱此起彼伏中,在平定西河武观叛乱的次年,帝启在忧患焦虑中死。
 启子帝太康去即位“后羿自锄迁于穷石,因夏氏以代夏政”④“太康居斟寻。”⑤
 启依靠乃父的政治威望和自己掌握的强大的军事力量,以维护开创的世袭制,勉强维持了统治。到儿子太康即位时,以前二代积蓄的力量已消耗殆尽;况且太康并没有像帝启那样的才能。有穷国后羿乘机煽动不满世袭制的夏地诸侯和不满夏王政治的夏民,驱逐了太康,夺取了夏朝的政权。帝太康只能投靠同姓斟寻,寄居于其地。
 既然禅让制不再行,王位世袭制遭到反对,那么,只有以武力和阴谋进行夺取政权,后羿和寒浞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
 太康死后,弟仲康即位,仍然偏安于斟寻。
 仲康死后,世子相即位,出居商丘,“依同姓诸侯斟灌氏、斟寻氏。”⑥
 今本《竹书纪年》载:
 帝相,元年戊戌,帝即位,居商。
 王位世袭制仍然没有权威,真正的拥护者不多。在强藩权臣的威慑下,夏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寒浞杀后羿,并灭夏朝的同姓国戈氏;又使其子消灭斟灌,“浇伐斟寻,大战于淮,覆其舟,灭之”。⑦
 事实上一部分斟寻人还是乘船由淮水入海,南逃到太湖流域东部,建立南斟寻国,遗址在今南浔镇。⑧
 夏朝国统中绝。
 《左传·哀公元年》载:
 昔有过浇杀斟以伐斟寻,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为有仍,生少康焉。
 少康成长后,有军队一旅。逃匿在鬲国的夏朝遣臣伯靡,率领斟寻、斟灌二国遣民,攻伐寒浞,杀之。少帝的长子杼领兵灭掉寒浞次子的新戈国。少康回到夏朝故都夏邑。距太康出走已四十年。
 丙午年,帝少康即位,夏统中兴,诸侯来朝,王位世袭制至此经诸侯承认,自夏后启创建王位世袭制以来,几经反复较量,在这过程中,夏之同姓国诸侯伤亡惨重,有些已遭族灭。因而,分封王族子弟,建立新的诸侯国,作为夏室屏藩,很有必要。帝少康从继承禹祀之名义,封少子于越,分鼎东南,形成犄角之势,确为夏王朝走向稳定的战略性措施。
   二、前越诸侯君及无壬考
 由于越国地处东南没海,当时属于落后的蛮荒之地,文化落后,又不为史臣所重视;以至夏、商之际,无史料可查,出现了一段空白。司马迁也不清楚,《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
 最早对此提出怀疑的是注释家高诱:
 《越世家》二十余世至于常。高氏越史曰:夏自少康到桀,正十二世。按:少康元年壬午至周敬元年壬午,凡一千五百六十一年。吴之伐越,见《春秋昭公三十二年,周敬王十年(元前510年)也,
 至是一千五百七十年矣!越之传国至于允常,何止二十余世?⑨
 越南陶维英教授在《越南古代史》中云:
 如果以每一代二十年平均计,则算二十代恰为四百年,根据我们所忆断的这个数字,则越国可能成立于公元前九、十世纪。⑩
 笔者认为陶维英教授的计算方法是掐尾计数,这在数学上是不正确的。因为司马迁说的“二十余世”,其实数可以至二十八、二十九,折中也可能是二十五世。如果四百年传二十五世,每世平均为十六年,减去怀孕一年,只有十五年。还须要结婚立即受孕,头胎必须是男,长子代代不夭亡等三个条件,这在人类的生理上是绝对不可能的。
 而更有力的物证是,在商代甲骨文中,代表越字的“戊”字多次出现,说明越国在商代的存在是不容否定的。
 据现**证认为可靠的《逸周书》载:
 伊尹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臣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汇剪发文身……”
 今本《竹书纪年》:
 (周成王)二十四年,于越来宾。二十五年,王大会诸侯于东都,四夷来宾。
 《逸周书·王会解》:
 东越海蛤,欧人蝉蛇。蝉蛇顺食之美。始于越纳(下缺字),姑妹(即姑蔑)。且欧文蜃。共人玄具。(11)
 文中的“东越”,晋代孔晁注释为:“东越则海际,”可能指《越绝书》所说的“外越”;欧人即瓯越;“始于越”即是于越;“姑妹”即姑蔑;后来从属于越。《国语·越语》谓越国疆界:“西至姑蔑”即是。归越后仍然为相对独立的部族。《左传·鲁哀公十三年》,春,吴王夫差使王子地、王孙弥庸等辅助太子友守国,亲率精兵由邗沟北上,经济渠,到黄池。五月,单平公与晋定公同夫差会于黄池。勾践令范蠡等沿海北上,率军从淮河口西进,以截断吴军后路。命畴无余、讴阳二将率部族为先锋,自陆路进攻姑苏,勾践新率大军继续北上。
 当越军前锋到达吴都郊外,王孙弥庸望见越国姑蔑部族军中有其父之军旗(弥庸之父前为越军所俘,因此姑蔑人得其军旗),云:“不可以见仇而弗杀也。”
 由此看来,姑蔑部族在春秋晚期已臣服于越,但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畴无余可能是他们的部族首领。这是一个善战的部族。
 共人即干人,西周时期干国尚在,后被吴国所灭。处于江北的称邗,在江西的称赣;归于越的称越干。
 《越绝书·越地传》说:
 无余初封大越,都秦余望南,干有余岁,而至勾践。勾践徙治山北,引属东海,内外越别封削焉。它所指的时间基本上是对的,但是没有谈到越国君王的世系。
 《舆地志》却提供了一些重要内容:
 越侯传国三十余世,历殷至周敬王时,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春秋》贬为子,号为于越。
 《舆地志》的史料大都有较高的价值,然而其“传国三十余世”的资料从何而来?其他史书从未提及。
 笔者查阅乾隆《绍兴府志》后,有所感触。其《祠祀志》载: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三月,驾幸绍兴,亲祭禹陵,初十月,奉上谕:“以姒氏子孙,世居陵侧,予八品官奉祀,择其有品行者一人充之。”旋经部议:以姒恒甸授八品官,仍准世袭,奉祀会稽陵庙。(12)
 清代学者悔堂老人所著《越中杂识》,选材严谨,是方志中的佼佼者,其《右绩》载:
 卧薪楼,在府域西郭门外,传是越王践卧薪处,楼去城仅百余步,上供越王像,下即通衢,颜(13)曰:“古卧薪楼”。乾隆己已毁于火,卒已(一七六一年),大禹后裔姒恒畿重建。
 按:大禹后裔即越王勾践后裔,据笔者查阅《姒氏世谱》:姒氏一百三十三世祖绍忠、绍美。绍美生二子:长子恒甸字德辉,次子恒畿字德闲。恒畿为姒氏一百三十四世,即大禹一百三十三世孙;为越王勾践第九十代嫡孙。姒恒畿之后裔一直世袭八品奉祀官,到一百三十九世姒宗庆为止,进入民国以后,才停止世袭官,沦为平民。
 姒氏自无余封于越地时起,世代居于绍兴。当秦始皇令王翦灭楚之第二年,秦兵灭越,勾践子孙星散。越王摇有六子,称为六王。其一子姒贞避乱迁居会稽三江,其子孙仍世代奉祀禹陵。其分支见在温州,但人数不多。温州姒姓人士与绍兴姒氏本宗人士至今仍有联系。河南杞县姒氏,在清代尚通讯问。
 绍兴姒姓后来又迁回禹陵下侧,其居住地名庙下村,现在尚存姒姓四、十五户。
 姒姓的宗谱《姒姓世谱》原为手写本,据说在明朝洪武年间才有木刻本。现存的木活字本仅传下一部,分上下两册,线装。高三十公分,阔十九公分。上面有明万历戊午年仲春,浙江巡按监察御史杨鹤作的“序”。可见明王朝对大禹后裔也是很尊重的。这一本珍本现藏于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木活字刻本的母本是《姒氏世谱》之手抄本,无边框,一册装。现藏绍兴市文管会。
 据《姒氏世谱》所载:一世祖夏禹,二世祖启,三世祖帝太康,帝仲康,四世祖帝相,五世祖帝少康,第六世祖越王无余,第七世祖越王丕诚,第八世祖越王元,第九世祖越王绍圣,第十世祖越王毅正,十一世祖越王子诚,十二世祖越王娄。娄为夏帝桀(履癸)的叔辈。但长房子孙,年龄上一般应差一辈;所以娄与夏桀为同时代人,夏朝被商汤灭亡后,越国的国君世系也从此不明,在家谱中,竟中断了二十七代,在《逸周书》中,无余是商汤时期的朝贡,或者是周成王二十五年大会诸侯于东都,越国的部族有六、七个之多,反映了当时越国正处于四分五裂之中。各部族都能直接进贡于王朝,然而,越国并未如《吴越春秋》所说:“禹祀断绝,十有余岁”(14)无论从《史记》,或者《越绝书》,都未有越统中断之意。而在《舆地志》明确地道:“越侯传国三十余世”,说明少康之后,代代为越国君王,不过在夏朝灭亡之后,越国失去了强大的中央王朝后台,不再像越王无余、丕诚、宗元、绍圣、毅正、子诚、娄那样,受到诸侯的尊敬;而是对“断发文身,披草莱而邑”的越君,视同编户民。由于《吴越春秋》近于历史小说,其话不可尽信。而《逸周书》和《竹书纪年》的记录较为可靠。周成王“二十四年,于越来朝”,这时的越君应为无壬的祖辈。
 无壬是于越中兴的国君。据《姒氏世谱》所载,为绍兴姒氏第四十世祖,即越侯无馀之第三十四代孙,无壬重新统一越国,“安集鸟田”,发展农业生产;“以为百姓请命”,安抚了越地各部族大大小小酋长;“自为稍有君臣之义”(15)建立了较完整的国家体制。使于越成为一个中型的诸侯国。
 无壬在位时,当与吴王句卑同一时期。即位约周襄王三十二年,晋灵公元年,鲁文公七年。(公元前620年),上距无余分封于越(约公元前1917年)之年为一千二百九十三年左右。如果无壬在三十岁左右可开始执政,当出生于周襄王三年壬申(前649年),死于周定王十六年(前591年),传位于其子无。
   三、越君无考(约前590年至前565年在位)
 于越中兴后的第二代国君无壬的儿子,所谓“专心守国,不失上天之命。”(16)
 无即位约在周定王十七年左右,与鲁成公、楚共王同时;吴国执政的是吴王去齐——吴王寿梦之父。
 楚共王二年,派将领率军伐卫国,此时楚国尚无东顾之忧。秋,申公巫臣窃夏姬奔晋,以为邢大夫。吴王寿梦二年(约无七年),晋派巫臣来吴,共谋伐楚,寿梦十六年,楚国出兵伐吴,(16)江南第一场大战揭幕。但无统治下越国仍然是闭关自守,不参与大国之纠纷。
   四、越君夫镡考(约于前564到前538在位)
 夫镡为越君无之子。《舆地志》和《吴越春秋》称为夫谭,而《越绝书》(17)称为“越王夫镡”。镡是形似剑而小的古代兵器。
 当时,越国的冶炼业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越绝书·宝剑》篇说:
 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水溪,涸而出铜。雨师洒扫、雷公击,蛟龙捧炉,天帝装炭,太一下观,天精下之。欧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造此五剑之时,约在越王无时期,正是夫镡出生之际,因而他名为夫镡,《越绝书》之说为是。
 约在周灵王八年,鲁襄公九年(公元前564年)。是年,晋率齐、鲁、卫、曹等国伐郑。而秦师伐晋。中原大战。次年,楚来救郑。
 周灵王十一年,吴王寿梦卒。子诸樊立。次年秋,吴伐楚,为楚所败。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人伐越,获俘焉,以为阍,使守舟。吴子余祭观舟,阍以刀弑之。”(18)
 这是见于经传的吴国第一次公开侵越。吴王的目的是为了测试越国的军事实力。战争规模不大。仅抓了一些越人作为俘虏。
   五、越王允常考(元前538到前497年在位)
 越王允常,是越君夫镡之子。开始称为越王,开疆拓土,奠定了霸业的基础。制订了联楚扼吴的国策。
 《史记·楚世家》:
 灵王三年(前538年)六月,楚使使者告晋,欲会诸候。诸候皆会于楚于申。初,灵王会兵于申,(辱)越大夫常寿过,杀蔡大夫观起。起子从,亡于吴。
 这是见于经传的越国第一次派使臣参加楚国主持之盟会,这是允常已即位执政的旁证。夫镡约死于是年春天。因为无镡一直执行谨慎的闭关自守政策,采取消极的防吴措施。而允常一反乃父所为,采取积极的联楚抗吴政策。
 《史记·楚世家(灵王)》:
 七月,楚以诸候兵伐吴,围朱方。八月,克之,囚庆封,灭其族。
 《春秋·昭公四年》:
 秋七月楚子、蔡候、陈候、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
 这是楚国建立的第一次反吴联军,越国并未出兵,仅派使臣常寿过参加(观战)。由此可见,允常的统治地位尚未稳固,越国内的守旧派仍然有一定的力量。但当联军攻克吴国要邑朱方以后,给越国的革新派以很大的鼓舞,联楚抗吴政策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春秋·昭公五年》:
 冬,楚子、蔡候、陈候、许男,顿子、徐人、越人伐吴。
 孔子在这里称为“徐人、越人”,有二种理由:其一:蔡陈许顿沈国的诸候亲自领兵参加这一战役,而徐王、越王却未亲自参加,如越国派越公子仓、公子寿梦领兵从征。
 其二:孔子是非常强调名分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强调正名是《春秋》的最大特色,所以谓“一字之褒,于华盖:一字之贬,严于斧钺。”称为“徐人、越人”,说明徐早已称王,而越已称王。可见“于越称王,自允常始”由此可以证明。孔子尊重周室,当然不能承认诸候称王。所以《春秋》一直坚持称楚国原来的封爵子,仅管楚国土地占中国之半。
 然而,这里透露的另一个信息是:孔子却在字里行间尊重越国,不肯将越国贬于蛮夷之列。如在〈昭公四年〉称徐国为“淮夷”,而在〈昭公五年〉徐国与越国并称时,却称之为“徐人”,这是为了照顾越国而不得不提高徐国的地位。原因主要是孔子承认越王为夏后少康之后。  学者李廉认为:楚国这次伐吴之役,是“通越制吴之始。”
 越王允常的亲楚政策,曾数次与楚联兵伐吴。楚灵王观兵坻箕山之役,越军深入过舒(19),为吴人败之于岸,楚以舟师伐吴圉阳(20)之役,越大夫胥犴劳王于豫章之。越公子仓、公子寿梦跟楚王乘舟,又率师从王。
 楚以削弱吴势力,以解除后顾之忧,因此与徐国、越国结成同盟。允常联楚以抑制吴对越境的蚕食,互相利用,互为依存。
 允常与楚王的政治联姻。
 在对付共同目标的联盟内部,常伴之以政治联姻,这是加强同盟凝聚力的一种手段。
 越王允常二十四年(前514年),楚昭王已纳越姬为夫人。生子熊章,就是后来的楚惠王。
 《国语·楚语下》〈注〉:惠王,昭王子,越女之子章也。
 《左传·哀公六年》:
 秋七月,……康寅,昭王攻大冥,卒于城父,子闾退,曰:“君王舍其子而让,群臣敢忘君乎?从君之命,顺也;立君之子,亦顺也。二顺不可失也!”与子西、子期谋,潜师团涂,逆越女之子章立之。
 《烈女传》说:“楚昭越姬者,越王勾践之女。”与楚昭王共处二十五年,当楚昭王救陈时,薨于军中,越姬自杀以从。昭王之弟子闾与子西、子期商议说:“母信者,其子必仁。”于是立越女之子熊章为王,即楚惠王。
 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
 昭王燕游,蔡姬在左,越姬在右,王亲乘驷以驰逐,遂登附社之台,以望云梦之囿,观士大夫逐者。(21)
 勾践逝世于周贞定王五年(前464年),距昭王登附社之台已五十年,如越姬为其女,则勾践须活到九十多岁,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越姬应为允常之女,当时越姬为二十岁左右,允常约四十七、八岁,这样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楚国中兴之王楚惠熊章,为越姬之子,史、传都无异议。它既说明了越楚联婚早在允常之时,目的为了越楚联合拒吴;也证明了于越并非姓,依照当时的礼仪是“同姓不婚”。
 从此,历史进入了吴越之争的时期,吴国和越国曾先后成为霸王,威慑中原。
 本文来稿时期:1994年12月7日
 注释:
 ①③⑦今本《竹书纪年》。
 ②《越绝书》。
 ④《左传·襄公四年》。
 ⑤《汲冢纪年》(即古本《竹书纪年》)。
 ⑥《帝王世家》。
 ⑧鲁斌:《读王鏊〈七十二峰记〉札记》,《苏州大学报学报》1992年《太湖历史文化研究》专辑。
 ⑨见《吴越春秋》高注。
 ⑩《越南古代史》陶维英编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71页
 (11)《逸周书卷七》〈王会解〉第五十九。
 (12)《乾隆绍兴府志》卷三十六〈祠祀志一〉第二十八页。
 (13)即匾额上的字。
 (14)(15)《吴越春秋·越王无壬外传》。
 (16)《史记·十二诸候年表》
 (17)《越绝书》卷八〈越地传〉
 (18)元前544年。
 (19)今安徽舒城。
 (20)今安徽省无为县。
 (21)《烈女传》。^

,

【本文摘自】《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5年02期第24-30页


 【内容提要】 夏帝少康封少子无余于越,以奉禹祀。而自无余之后,越王夫镡之前,前越诸国君之世系一片空白,不见于经传,成为千古之谜。传世珍本《姒氏世谱》之重新发现,自大禹至越王摇之间的世系始见分明。遂解答了:少康为何封庶子于越、前越衰落的原因是甚么等问题,肯定了“越为禹后”和越统从未中绝。
 关键词 无余 会稽 《姒氏世谱》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GENEALOGIES OF KINGS IN YUE STATE
 Yang Chenjian
 Abstract The king of the Xia Dynasty Shao Kao offered his youngest son wuyu the pesition as a govemor in Yue-State so that he could support Yushi .However,between the long period of time after Wuyu and beforeKing Futan,the genealogies of the kings of Yue State remain a longmystery,for they are not recorded in any documents.After reading manyhistorical books and the rare book "The Genealogy of the Family NameSi" which has been recently discovered,the auther finds that the ge-nealogies of kings from Dayu to King Yao in Yue State are very clear.The article also provides such information:the reason for Shao Kao togrant his son an official position in Yue State;the cause of the decl-ine of Yue Empite. It is confirmed that Yue Empire came after Yu Empire and that the Yue's unification never let up.
 Key words wuyu huiji the genealogy of the family name Si
   一、越君无余考
 古越国始祖,于越第一代国君。夏朝第五代国王帝少康之庶子。
 绍兴《姒氏世谱》,称无余为“六世祖”。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
 《越绝书·越地传》说:
 昔者,越之先君无余,及禹之世,别封于越,以守禹冢。
 贺循《会稽记》云:
 少康,其少子号曰于越,越国之称始于此。
 赵煜《吴越春秋》卷六记载:越王勾践临终,封太子兴夷(与)说:
 吾自禹之后,承无常之德,蒙天灵之佑,神祗之福,从穷越之地,籍楚之前锋,以摧吴之干戈;跨江涉淮,从晋、齐之地:功德魏魏,自致于斯,其可不诚乎?夫霸者之后,难以久立,其慎之哉!”
 可见勾践自己确认为夏禹之苗裔。
 《越绝书·越地传》云:
 故禹宗庙,在小城南门外,大城内。禹稷在庙西,今南里。
 夏禹宗庙为越王勾践所扩建。至东汉建武二十八年(52年)尚保存完好。按:“稷”为“陵”字之误。禹陵在东汉尚保持旧观。
 司马迁曾上会稽山亲自探禹穴,积极主张于越为大禹之苗裔。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最后之《论赞》云:
 太史公曰:“禹之在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诸夏艾安。及苗裔勾践,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主。勾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
 同样,他在《东越列传》也这样认为:
 太史公曰:越虽蛮夷,其先岂尝有大功德于民哉,何其久也?历诸代常为君王,勾践一(度)称霸。然余善至大逆,灭国迁众,其先苗裔繇王居股等犹尚为万户侯:由此知越世世为公侯矣,盖禹之余烈也。
 司马迁又在《太史公自序》中说:
 少康之子,实宾南海,文身断发,鼋与处,既守封禺,奉禹之祀。
 对于“越为禹后”这一历史的重要结论,司马迁不仅搜集古代历史档案资料,而且身临会稽,考察访问民间,将资料、史绩和姒姓后裔的家传世述,经核实后融为一体。司马迁怀着景仰的心情,叙写大禹及其后裔。然而对帝少康嫡长子——帝杼的后裔杞国,却毫不重视;而对庶子无余的后裔,却歌颂备至。
 夏帝少康因何将少子分封于东海之滨?
 这应该从夏朝前期的政局状况分析。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他治水土,定地域(割分九州)的功绩,使万民拥戴,诸国宾服;继位后在涂山大会诸侯,奠定了华夏大国的基础。然而,在中华历史上王位从禅让制到世袭制,都由夏后启开端。当然,从“官天下”到“家天下”,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在长期形成的社会习惯心理的影响下,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
 大禹仍想继续行禅让制,他死后,出现益执政而启对立的局面。三年后,启取代了益:“费后伯益就国。”伯益被迫回到自己的费邑。
 六年,伯益薨,祠之。①
 益死之后,启岁牺牲以祠之。②
 夏后启祭祀伯益,其目的为了安抚伯益的一些支持者——禅让制度的拥护者。仅管如此,而益的同族有扈氏仍然不服,与启公开抗衡。于是启作《甘誓》:“王师师伐有扈,大战于甘。”③
 《尚书序》云:“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
 扈国被灭,还留下恶谥:“跋扈”。
 在反对世袭制的叛乱此起彼伏中,在平定西河武观叛乱的次年,帝启在忧患焦虑中死。
 启子帝太康去即位“后羿自锄迁于穷石,因夏氏以代夏政”④“太康居斟寻。”⑤
 启依靠乃父的政治威望和自己掌握的强大的军事力量,以维护开创的世袭制,勉强维持了统治。到儿子太康即位时,以前二代积蓄的力量已消耗殆尽;况且太康并没有像帝启那样的才能。有穷国后羿乘机煽动不满世袭制的夏地诸侯和不满夏王政治的夏民,驱逐了太康,夺取了夏朝的政权。帝太康只能投靠同姓斟寻,寄居于其地。
 既然禅让制不再行,王位世袭制遭到反对,那么,只有以武力和阴谋进行夺取政权,后羿和寒浞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
 太康死后,弟仲康即位,仍然偏安于斟寻。
 仲康死后,世子相即位,出居商丘,“依同姓诸侯斟灌氏、斟寻氏。”⑥
 今本《竹书纪年》载:
 帝相,元年戊戌,帝即位,居商。
 王位世袭制仍然没有权威,真正的拥护者不多。在强藩权臣的威慑下,夏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寒浞杀后羿,并灭夏朝的同姓国戈氏;又使其子消灭斟灌,“浇伐斟寻,大战于淮,覆其舟,灭之”。⑦
 事实上一部分斟寻人还是乘船由淮水入海,南逃到太湖流域东部,建立南斟寻国,遗址在今南浔镇。⑧
 夏朝国统中绝。
 《左传·哀公元年》载:
 昔有过浇杀斟以伐斟寻,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为有仍,生少康焉。
 少康成长后,有军队一旅。逃匿在鬲国的夏朝遣臣伯靡,率领斟寻、斟灌二国遣民,攻伐寒浞,杀之。少帝的长子杼领兵灭掉寒浞次子的新戈国。少康回到夏朝故都夏邑。距太康出走已四十年。
 丙午年,帝少康即位,夏统中兴,诸侯来朝,王位世袭制至此经诸侯承认,自夏后启创建王位世袭制以来,几经反复较量,在这过程中,夏之同姓国诸侯伤亡惨重,有些已遭族灭。因而,分封王族子弟,建立新的诸侯国,作为夏室屏藩,很有必要。帝少康从继承禹祀之名义,封少子于越,分鼎东南,形成犄角之势,确为夏王朝走向稳定的战略性措施。
   二、前越诸侯君及无壬考
 由于越国地处东南没海,当时属于落后的蛮荒之地,文化落后,又不为史臣所重视;以至夏、商之际,无史料可查,出现了一段空白。司马迁也不清楚,《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
 最早对此提出怀疑的是注释家高诱:
 《越世家》二十余世至于常。高氏越史曰:夏自少康到桀,正十二世。按:少康元年壬午至周敬元年壬午,凡一千五百六十一年。吴之伐越,见《春秋昭公三十二年,周敬王十年(元前510年)也,
 至是一千五百七十年矣!越之传国至于允常,何止二十余世?⑨
 越南陶维英教授在《越南古代史》中云:
 如果以每一代二十年平均计,则算二十代恰为四百年,根据我们所忆断的这个数字,则越国可能成立于公元前九、十世纪。⑩
 笔者认为陶维英教授的计算方法是掐尾计数,这在数学上是不正确的。因为司马迁说的“二十余世”,其实数可以至二十八、二十九,折中也可能是二十五世。如果四百年传二十五世,每世平均为十六年,减去怀孕一年,只有十五年。还须要结婚立即受孕,头胎必须是男,长子代代不夭亡等三个条件,这在人类的生理上是绝对不可能的。
 而更有力的物证是,在商代甲骨文中,代表越字的“戊”字多次出现,说明越国在商代的存在是不容否定的。
 据现**证认为可靠的《逸周书》载:
 伊尹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臣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汇剪发文身……”
 今本《竹书纪年》:
 (周成王)二十四年,于越来宾。二十五年,王大会诸侯于东都,四夷来宾。
 《逸周书·王会解》:
 东越海蛤,欧人蝉蛇。蝉蛇顺食之美。始于越纳(下缺字),姑妹(即姑蔑)。且欧文蜃。共人玄具。(11)
 文中的“东越”,晋代孔晁注释为:“东越则海际,”可能指《越绝书》所说的“外越”;欧人即瓯越;“始于越”即是于越;“姑妹”即姑蔑;后来从属于越。《国语·越语》谓越国疆界:“西至姑蔑”即是。归越后仍然为相对独立的部族。《左传·鲁哀公十三年》,春,吴王夫差使王子地、王孙弥庸等辅助太子友守国,亲率精兵由邗沟北上,经济渠,到黄池。五月,单平公与晋定公同夫差会于黄池。勾践令范蠡等沿海北上,率军从淮河口西进,以截断吴军后路。命畴无余、讴阳二将率部族为先锋,自陆路进攻姑苏,勾践新率大军继续北上。
 当越军前锋到达吴都郊外,王孙弥庸望见越国姑蔑部族军中有其父之军旗(弥庸之父前为越军所俘,因此姑蔑人得其军旗),云:“不可以见仇而弗杀也。”
 由此看来,姑蔑部族在春秋晚期已臣服于越,但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畴无余可能是他们的部族首领。这是一个善战的部族。
 共人即干人,西周时期干国尚在,后被吴国所灭。处于江北的称邗,在江西的称赣;归于越的称越干。
 《越绝书·越地传》说:
 无余初封大越,都秦余望南,干有余岁,而至勾践。勾践徙治山北,引属东海,内外越别封削焉。它所指的时间基本上是对的,但是没有谈到越国君王的世系。
 《舆地志》却提供了一些重要内容:
 越侯传国三十余世,历殷至周敬王时,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春秋》贬为子,号为于越。
 《舆地志》的史料大都有较高的价值,然而其“传国三十余世”的资料从何而来?其他史书从未提及。
 笔者查阅乾隆《绍兴府志》后,有所感触。其《祠祀志》载: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三月,驾幸绍兴,亲祭禹陵,初十月,奉上谕:“以姒氏子孙,世居陵侧,予八品官奉祀,择其有品行者一人充之。”旋经部议:以姒恒甸授八品官,仍准世袭,奉祀会稽陵庙。(12)
 清代学者悔堂老人所著《越中杂识》,选材严谨,是方志中的佼佼者,其《右绩》载:
 卧薪楼,在府域西郭门外,传是越王践卧薪处,楼去城仅百余步,上供越王像,下即通衢,颜(13)曰:“古卧薪楼”。乾隆己已毁于火,卒已(一七六一年),大禹后裔姒恒畿重建。
 按:大禹后裔即越王勾践后裔,据笔者查阅《姒氏世谱》:姒氏一百三十三世祖绍忠、绍美。绍美生二子:长子恒甸字德辉,次子恒畿字德闲。恒畿为姒氏一百三十四世,即大禹一百三十三世孙;为越王勾践第九十代嫡孙。姒恒畿之后裔一直世袭八品奉祀官,到一百三十九世姒宗庆为止,进入民国以后,才停止世袭官,沦为平民。
 姒氏自无余封于越地时起,世代居于绍兴。当秦始皇令王翦灭楚之第二年,秦兵灭越,勾践子孙星散。越王摇有六子,称为六王。其一子姒贞避乱迁居会稽三江,其子孙仍世代奉祀禹陵。其分支见在温州,但人数不多。温州姒姓人士与绍兴姒氏本宗人士至今仍有联系。河南杞县姒氏,在清代尚通讯问。
 绍兴姒姓后来又迁回禹陵下侧,其居住地名庙下村,现在尚存姒姓四、十五户。
 姒姓的宗谱《姒姓世谱》原为手写本,据说在明朝洪武年间才有木刻本。现存的木活字本仅传下一部,分上下两册,线装。高三十公分,阔十九公分。上面有明万历戊午年仲春,浙江巡按监察御史杨鹤作的“序”。可见明王朝对大禹后裔也是很尊重的。这一本珍本现藏于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木活字刻本的母本是《姒氏世谱》之手抄本,无边框,一册装。现藏绍兴市文管会。
 据《姒氏世谱》所载:一世祖夏禹,二世祖启,三世祖帝太康,帝仲康,四世祖帝相,五世祖帝少康,第六世祖越王无余,第七世祖越王丕诚,第八世祖越王元,第九世祖越王绍圣,第十世祖越王毅正,十一世祖越王子诚,十二世祖越王娄。娄为夏帝桀(履癸)的叔辈。但长房子孙,年龄上一般应差一辈;所以娄与夏桀为同时代人,夏朝被商汤灭亡后,越国的国君世系也从此不明,在家谱中,竟中断了二十七代,在《逸周书》中,无余是商汤时期的朝贡,或者是周成王二十五年大会诸侯于东都,越国的部族有六、七个之多,反映了当时越国正处于四分五裂之中。各部族都能直接进贡于王朝,然而,越国并未如《吴越春秋》所说:“禹祀断绝,十有余岁”(14)无论从《史记》,或者《越绝书》,都未有越统中断之意。而在《舆地志》明确地道:“越侯传国三十余世”,说明少康之后,代代为越国君王,不过在夏朝灭亡之后,越国失去了强大的中央王朝后台,不再像越王无余、丕诚、宗元、绍圣、毅正、子诚、娄那样,受到诸侯的尊敬;而是对“断发文身,披草莱而邑”的越君,视同编户民。由于《吴越春秋》近于历史小说,其话不可尽信。而《逸周书》和《竹书纪年》的记录较为可靠。周成王“二十四年,于越来朝”,这时的越君应为无壬的祖辈。
 无壬是于越中兴的国君。据《姒氏世谱》所载,为绍兴姒氏第四十世祖,即越侯无馀之第三十四代孙,无壬重新统一越国,“安集鸟田”,发展农业生产;“以为百姓请命”,安抚了越地各部族大大小小酋长;“自为稍有君臣之义”(15)建立了较完整的国家体制。使于越成为一个中型的诸侯国。
 无壬在位时,当与吴王句卑同一时期。即位约周襄王三十二年,晋灵公元年,鲁文公七年。(公元前620年),上距无余分封于越(约公元前1917年)之年为一千二百九十三年左右。如果无壬在三十岁左右可开始执政,当出生于周襄王三年壬申(前649年),死于周定王十六年(前591年),传位于其子无。
   三、越君无考(约前590年至前565年在位)
 于越中兴后的第二代国君无壬的儿子,所谓“专心守国,不失上天之命。”(16)
 无即位约在周定王十七年左右,与鲁成公、楚共王同时;吴国执政的是吴王去齐——吴王寿梦之父。
 楚共王二年,派将领率军伐卫国,此时楚国尚无东顾之忧。秋,申公巫臣窃夏姬奔晋,以为邢大夫。吴王寿梦二年(约无七年),晋派巫臣来吴,共谋伐楚,寿梦十六年,楚国出兵伐吴,(16)江南第一场大战揭幕。但无统治下越国仍然是闭关自守,不参与大国之纠纷。
   四、越君夫镡考(约于前564到前538在位)
 夫镡为越君无之子。《舆地志》和《吴越春秋》称为夫谭,而《越绝书》(17)称为“越王夫镡”。镡是形似剑而小的古代兵器。
 当时,越国的冶炼业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越绝书·宝剑》篇说:
 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水溪,涸而出铜。雨师洒扫、雷公击,蛟龙捧炉,天帝装炭,太一下观,天精下之。欧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造此五剑之时,约在越王无时期,正是夫镡出生之际,因而他名为夫镡,《越绝书》之说为是。
 约在周灵王八年,鲁襄公九年(公元前564年)。是年,晋率齐、鲁、卫、曹等国伐郑。而秦师伐晋。中原大战。次年,楚来救郑。
 周灵王十一年,吴王寿梦卒。子诸樊立。次年秋,吴伐楚,为楚所败。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人伐越,获俘焉,以为阍,使守舟。吴子余祭观舟,阍以刀弑之。”(18)
 这是见于经传的吴国第一次公开侵越。吴王的目的是为了测试越国的军事实力。战争规模不大。仅抓了一些越人作为俘虏。
   五、越王允常考(元前538到前497年在位)
 越王允常,是越君夫镡之子。开始称为越王,开疆拓土,奠定了霸业的基础。制订了联楚扼吴的国策。
 《史记·楚世家》:
 灵王三年(前538年)六月,楚使使者告晋,欲会诸候。诸候皆会于楚于申。初,灵王会兵于申,(辱)越大夫常寿过,杀蔡大夫观起。起子从,亡于吴。
 这是见于经传的越国第一次派使臣参加楚国主持之盟会,这是允常已即位执政的旁证。夫镡约死于是年春天。因为无镡一直执行谨慎的闭关自守政策,采取消极的防吴措施。而允常一反乃父所为,采取积极的联楚抗吴政策。
 《史记·楚世家(灵王)》:
 七月,楚以诸候兵伐吴,围朱方。八月,克之,囚庆封,灭其族。
 《春秋·昭公四年》:
 秋七月楚子、蔡候、陈候、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
 这是楚国建立的第一次反吴联军,越国并未出兵,仅派使臣常寿过参加(观战)。由此可见,允常的统治地位尚未稳固,越国内的守旧派仍然有一定的力量。但当联军攻克吴国要邑朱方以后,给越国的革新派以很大的鼓舞,联楚抗吴政策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春秋·昭公五年》:
 冬,楚子、蔡候、陈候、许男,顿子、徐人、越人伐吴。
 孔子在这里称为“徐人、越人”,有二种理由:其一:蔡陈许顿沈国的诸候亲自领兵参加这一战役,而徐王、越王却未亲自参加,如越国派越公子仓、公子寿梦领兵从征。
 其二:孔子是非常强调名分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强调正名是《春秋》的最大特色,所以谓“一字之褒,于华盖:一字之贬,严于斧钺。”称为“徐人、越人”,说明徐早已称王,而越已称王。可见“于越称王,自允常始”由此可以证明。孔子尊重周室,当然不能承认诸候称王。所以《春秋》一直坚持称楚国原来的封爵子,仅管楚国土地占中国之半。
 然而,这里透露的另一个信息是:孔子却在字里行间尊重越国,不肯将越国贬于蛮夷之列。如在〈昭公四年〉称徐国为“淮夷”,而在〈昭公五年〉徐国与越国并称时,却称之为“徐人”,这是为了照顾越国而不得不提高徐国的地位。原因主要是孔子承认越王为夏后少康之后。  学者李廉认为:楚国这次伐吴之役,是“通越制吴之始。”
 越王允常的亲楚政策,曾数次与楚联兵伐吴。楚灵王观兵坻箕山之役,越军深入过舒(19),为吴人败之于岸,楚以舟师伐吴圉阳(20)之役,越大夫胥犴劳王于豫章之。越公子仓、公子寿梦跟楚王乘舟,又率师从王。
 楚以削弱吴势力,以解除后顾之忧,因此与徐国、越国结成同盟。允常联楚以抑制吴对越境的蚕食,互相利用,互为依存。
 允常与楚王的政治联姻。
 在对付共同目标的联盟内部,常伴之以政治联姻,这是加强同盟凝聚力的一种手段。
 越王允常二十四年(前514年),楚昭王已纳越姬为夫人。生子熊章,就是后来的楚惠王。
 《国语·楚语下》〈注〉:惠王,昭王子,越女之子章也。
 《左传·哀公六年》:
 秋七月,……康寅,昭王攻大冥,卒于城父,子闾退,曰:“君王舍其子而让,群臣敢忘君乎?从君之命,顺也;立君之子,亦顺也。二顺不可失也!”与子西、子期谋,潜师团涂,逆越女之子章立之。
 《烈女传》说:“楚昭越姬者,越王勾践之女。”与楚昭王共处二十五年,当楚昭王救陈时,薨于军中,越姬自杀以从。昭王之弟子闾与子西、子期商议说:“母信者,其子必仁。”于是立越女之子熊章为王,即楚惠王。
 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
 昭王燕游,蔡姬在左,越姬在右,王亲乘驷以驰逐,遂登附社之台,以望云梦之囿,观士大夫逐者。(21)
 勾践逝世于周贞定王五年(前464年),距昭王登附社之台已五十年,如越姬为其女,则勾践须活到九十多岁,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越姬应为允常之女,当时越姬为二十岁左右,允常约四十七、八岁,这样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楚国中兴之王楚惠熊章,为越姬之子,史、传都无异议。它既说明了越楚联婚早在允常之时,目的为了越楚联合拒吴;也证明了于越并非姓,依照当时的礼仪是“同姓不婚”。
 从此,历史进入了吴越之争的时期,吴国和越国曾先后成为霸王,威慑中原。
 本文来稿时期:1994年12月7日
 注释:
 ①③⑦今本《竹书纪年》。
 ②《越绝书》。
 ④《左传·襄公四年》。
 ⑤《汲冢纪年》(即古本《竹书纪年》)。
 ⑥《帝王世家》。
 ⑧鲁斌:《读王鏊〈七十二峰记〉札记》,《苏州大学报学报》1992年《太湖历史文化研究》专辑。
 ⑨见《吴越春秋》高注。
 ⑩《越南古代史》陶维英编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71页
 (11)《逸周书卷七》〈王会解〉第五十九。
 (12)《乾隆绍兴府志》卷三十六〈祠祀志一〉第二十八页。
 (13)即匾额上的字。
 (14)(15)《吴越春秋·越王无壬外传》。
 (16)《史记·十二诸候年表》
 (17)《越绝书》卷八〈越地传〉
 (18)元前544年。
 (19)今安徽舒城。
 (20)今安徽省无为县。
 (21)《烈女传》。^

,

【本文摘自】《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5年02期第24-30页


 【内容提要】 夏帝少康封少子无余于越,以奉禹祀。而自无余之后,越王夫镡之前,前越诸国君之世系一片空白,不见于经传,成为千古之谜。传世珍本《姒氏世谱》之重新发现,自大禹至越王摇之间的世系始见分明。遂解答了:少康为何封庶子于越、前越衰落的原因是甚么等问题,肯定了“越为禹后”和越统从未中绝。
 关键词 无余 会稽 《姒氏世谱》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GENEALOGIES OF KINGS IN YUE STATE
 Yang Chenjian
 Abstract The king of the Xia Dynasty Shao Kao offered his youngest son wuyu the pesition as a govemor in Yue-State so that he could support Yushi .However,between the long period of time after Wuyu and beforeKing Futan,the genealogies of the kings of Yue State remain a longmystery,for they are not recorded in any documents.After reading manyhistorical books and the rare book "The Genealogy of the Family NameSi" which has been recently discovered,the auther finds that the ge-nealogies of kings from Dayu to King Yao in Yue State are very clear.The article also provides such information:the reason for Shao Kao togrant his son an official position in Yue State;the cause of the decl-ine of Yue Empite. It is confirmed that Yue Empire came after Yu Empire and that the Yue's unification never let up.
 Key words wuyu huiji the genealogy of the family name Si
   一、越君无余考
 古越国始祖,于越第一代国君。夏朝第五代国王帝少康之庶子。
 绍兴《姒氏世谱》,称无余为“六世祖”。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
 《越绝书·越地传》说:
 昔者,越之先君无余,及禹之世,别封于越,以守禹冢。
 贺循《会稽记》云:
 少康,其少子号曰于越,越国之称始于此。
 赵煜《吴越春秋》卷六记载:越王勾践临终,封太子兴夷(与)说:
 吾自禹之后,承无常之德,蒙天灵之佑,神祗之福,从穷越之地,籍楚之前锋,以摧吴之干戈;跨江涉淮,从晋、齐之地:功德魏魏,自致于斯,其可不诚乎?夫霸者之后,难以久立,其慎之哉!”
 可见勾践自己确认为夏禹之苗裔。
 《越绝书·越地传》云:
 故禹宗庙,在小城南门外,大城内。禹稷在庙西,今南里。
 夏禹宗庙为越王勾践所扩建。至东汉建武二十八年(52年)尚保存完好。按:“稷”为“陵”字之误。禹陵在东汉尚保持旧观。
 司马迁曾上会稽山亲自探禹穴,积极主张于越为大禹之苗裔。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最后之《论赞》云:
 太史公曰:“禹之在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诸夏艾安。及苗裔勾践,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主。勾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
 同样,他在《东越列传》也这样认为:
 太史公曰:越虽蛮夷,其先岂尝有大功德于民哉,何其久也?历诸代常为君王,勾践一(度)称霸。然余善至大逆,灭国迁众,其先苗裔繇王居股等犹尚为万户侯:由此知越世世为公侯矣,盖禹之余烈也。
 司马迁又在《太史公自序》中说:
 少康之子,实宾南海,文身断发,鼋与处,既守封禺,奉禹之祀。
 对于“越为禹后”这一历史的重要结论,司马迁不仅搜集古代历史档案资料,而且身临会稽,考察访问民间,将资料、史绩和姒姓后裔的家传世述,经核实后融为一体。司马迁怀着景仰的心情,叙写大禹及其后裔。然而对帝少康嫡长子——帝杼的后裔杞国,却毫不重视;而对庶子无余的后裔,却歌颂备至。
 夏帝少康因何将少子分封于东海之滨?
 这应该从夏朝前期的政局状况分析。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他治水土,定地域(割分九州)的功绩,使万民拥戴,诸国宾服;继位后在涂山大会诸侯,奠定了华夏大国的基础。然而,在中华历史上王位从禅让制到世袭制,都由夏后启开端。当然,从“官天下”到“家天下”,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在长期形成的社会习惯心理的影响下,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
 大禹仍想继续行禅让制,他死后,出现益执政而启对立的局面。三年后,启取代了益:“费后伯益就国。”伯益被迫回到自己的费邑。
 六年,伯益薨,祠之。①
 益死之后,启岁牺牲以祠之。②
 夏后启祭祀伯益,其目的为了安抚伯益的一些支持者——禅让制度的拥护者。仅管如此,而益的同族有扈氏仍然不服,与启公开抗衡。于是启作《甘誓》:“王师师伐有扈,大战于甘。”③
 《尚书序》云:“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
 扈国被灭,还留下恶谥:“跋扈”。
 在反对世袭制的叛乱此起彼伏中,在平定西河武观叛乱的次年,帝启在忧患焦虑中死。
 启子帝太康去即位“后羿自锄迁于穷石,因夏氏以代夏政”④“太康居斟寻。”⑤
 启依靠乃父的政治威望和自己掌握的强大的军事力量,以维护开创的世袭制,勉强维持了统治。到儿子太康即位时,以前二代积蓄的力量已消耗殆尽;况且太康并没有像帝启那样的才能。有穷国后羿乘机煽动不满世袭制的夏地诸侯和不满夏王政治的夏民,驱逐了太康,夺取了夏朝的政权。帝太康只能投靠同姓斟寻,寄居于其地。
 既然禅让制不再行,王位世袭制遭到反对,那么,只有以武力和阴谋进行夺取政权,后羿和寒浞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
 太康死后,弟仲康即位,仍然偏安于斟寻。
 仲康死后,世子相即位,出居商丘,“依同姓诸侯斟灌氏、斟寻氏。”⑥
 今本《竹书纪年》载:
 帝相,元年戊戌,帝即位,居商。
 王位世袭制仍然没有权威,真正的拥护者不多。在强藩权臣的威慑下,夏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寒浞杀后羿,并灭夏朝的同姓国戈氏;又使其子消灭斟灌,“浇伐斟寻,大战于淮,覆其舟,灭之”。⑦
 事实上一部分斟寻人还是乘船由淮水入海,南逃到太湖流域东部,建立南斟寻国,遗址在今南浔镇。⑧
 夏朝国统中绝。
 《左传·哀公元年》载:
 昔有过浇杀斟以伐斟寻,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为有仍,生少康焉。
 少康成长后,有军队一旅。逃匿在鬲国的夏朝遣臣伯靡,率领斟寻、斟灌二国遣民,攻伐寒浞,杀之。少帝的长子杼领兵灭掉寒浞次子的新戈国。少康回到夏朝故都夏邑。距太康出走已四十年。
 丙午年,帝少康即位,夏统中兴,诸侯来朝,王位世袭制至此经诸侯承认,自夏后启创建王位世袭制以来,几经反复较量,在这过程中,夏之同姓国诸侯伤亡惨重,有些已遭族灭。因而,分封王族子弟,建立新的诸侯国,作为夏室屏藩,很有必要。帝少康从继承禹祀之名义,封少子于越,分鼎东南,形成犄角之势,确为夏王朝走向稳定的战略性措施。
   二、前越诸侯君及无壬考
 由于越国地处东南没海,当时属于落后的蛮荒之地,文化落后,又不为史臣所重视;以至夏、商之际,无史料可查,出现了一段空白。司马迁也不清楚,《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
 最早对此提出怀疑的是注释家高诱:
 《越世家》二十余世至于常。高氏越史曰:夏自少康到桀,正十二世。按:少康元年壬午至周敬元年壬午,凡一千五百六十一年。吴之伐越,见《春秋昭公三十二年,周敬王十年(元前510年)也,
 至是一千五百七十年矣!越之传国至于允常,何止二十余世?⑨
 越南陶维英教授在《越南古代史》中云:
 如果以每一代二十年平均计,则算二十代恰为四百年,根据我们所忆断的这个数字,则越国可能成立于公元前九、十世纪。⑩
 笔者认为陶维英教授的计算方法是掐尾计数,这在数学上是不正确的。因为司马迁说的“二十余世”,其实数可以至二十八、二十九,折中也可能是二十五世。如果四百年传二十五世,每世平均为十六年,减去怀孕一年,只有十五年。还须要结婚立即受孕,头胎必须是男,长子代代不夭亡等三个条件,这在人类的生理上是绝对不可能的。
 而更有力的物证是,在商代甲骨文中,代表越字的“戊”字多次出现,说明越国在商代的存在是不容否定的。
 据现**证认为可靠的《逸周书》载:
 伊尹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臣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汇剪发文身……”
 今本《竹书纪年》:
 (周成王)二十四年,于越来宾。二十五年,王大会诸侯于东都,四夷来宾。
 《逸周书·王会解》:
 东越海蛤,欧人蝉蛇。蝉蛇顺食之美。始于越纳(下缺字),姑妹(即姑蔑)。且欧文蜃。共人玄具。(11)
 文中的“东越”,晋代孔晁注释为:“东越则海际,”可能指《越绝书》所说的“外越”;欧人即瓯越;“始于越”即是于越;“姑妹”即姑蔑;后来从属于越。《国语·越语》谓越国疆界:“西至姑蔑”即是。归越后仍然为相对独立的部族。《左传·鲁哀公十三年》,春,吴王夫差使王子地、王孙弥庸等辅助太子友守国,亲率精兵由邗沟北上,经济渠,到黄池。五月,单平公与晋定公同夫差会于黄池。勾践令范蠡等沿海北上,率军从淮河口西进,以截断吴军后路。命畴无余、讴阳二将率部族为先锋,自陆路进攻姑苏,勾践新率大军继续北上。
 当越军前锋到达吴都郊外,王孙弥庸望见越国姑蔑部族军中有其父之军旗(弥庸之父前为越军所俘,因此姑蔑人得其军旗),云:“不可以见仇而弗杀也。”
 由此看来,姑蔑部族在春秋晚期已臣服于越,但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畴无余可能是他们的部族首领。这是一个善战的部族。
 共人即干人,西周时期干国尚在,后被吴国所灭。处于江北的称邗,在江西的称赣;归于越的称越干。
 《越绝书·越地传》说:
 无余初封大越,都秦余望南,干有余岁,而至勾践。勾践徙治山北,引属东海,内外越别封削焉。它所指的时间基本上是对的,但是没有谈到越国君王的世系。
 《舆地志》却提供了一些重要内容:
 越侯传国三十余世,历殷至周敬王时,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春秋》贬为子,号为于越。
 《舆地志》的史料大都有较高的价值,然而其“传国三十余世”的资料从何而来?其他史书从未提及。
 笔者查阅乾隆《绍兴府志》后,有所感触。其《祠祀志》载: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三月,驾幸绍兴,亲祭禹陵,初十月,奉上谕:“以姒氏子孙,世居陵侧,予八品官奉祀,择其有品行者一人充之。”旋经部议:以姒恒甸授八品官,仍准世袭,奉祀会稽陵庙。(12)
 清代学者悔堂老人所著《越中杂识》,选材严谨,是方志中的佼佼者,其《右绩》载:
 卧薪楼,在府域西郭门外,传是越王践卧薪处,楼去城仅百余步,上供越王像,下即通衢,颜(13)曰:“古卧薪楼”。乾隆己已毁于火,卒已(一七六一年),大禹后裔姒恒畿重建。
 按:大禹后裔即越王勾践后裔,据笔者查阅《姒氏世谱》:姒氏一百三十三世祖绍忠、绍美。绍美生二子:长子恒甸字德辉,次子恒畿字德闲。恒畿为姒氏一百三十四世,即大禹一百三十三世孙;为越王勾践第九十代嫡孙。姒恒畿之后裔一直世袭八品奉祀官,到一百三十九世姒宗庆为止,进入民国以后,才停止世袭官,沦为平民。
 姒氏自无余封于越地时起,世代居于绍兴。当秦始皇令王翦灭楚之第二年,秦兵灭越,勾践子孙星散。越王摇有六子,称为六王。其一子姒贞避乱迁居会稽三江,其子孙仍世代奉祀禹陵。其分支见在温州,但人数不多。温州姒姓人士与绍兴姒氏本宗人士至今仍有联系。河南杞县姒氏,在清代尚通讯问。
 绍兴姒姓后来又迁回禹陵下侧,其居住地名庙下村,现在尚存姒姓四、十五户。
 姒姓的宗谱《姒姓世谱》原为手写本,据说在明朝洪武年间才有木刻本。现存的木活字本仅传下一部,分上下两册,线装。高三十公分,阔十九公分。上面有明万历戊午年仲春,浙江巡按监察御史杨鹤作的“序”。可见明王朝对大禹后裔也是很尊重的。这一本珍本现藏于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木活字刻本的母本是《姒氏世谱》之手抄本,无边框,一册装。现藏绍兴市文管会。
 据《姒氏世谱》所载:一世祖夏禹,二世祖启,三世祖帝太康,帝仲康,四世祖帝相,五世祖帝少康,第六世祖越王无余,第七世祖越王丕诚,第八世祖越王元,第九世祖越王绍圣,第十世祖越王毅正,十一世祖越王子诚,十二世祖越王娄。娄为夏帝桀(履癸)的叔辈。但长房子孙,年龄上一般应差一辈;所以娄与夏桀为同时代人,夏朝被商汤灭亡后,越国的国君世系也从此不明,在家谱中,竟中断了二十七代,在《逸周书》中,无余是商汤时期的朝贡,或者是周成王二十五年大会诸侯于东都,越国的部族有六、七个之多,反映了当时越国正处于四分五裂之中。各部族都能直接进贡于王朝,然而,越国并未如《吴越春秋》所说:“禹祀断绝,十有余岁”(14)无论从《史记》,或者《越绝书》,都未有越统中断之意。而在《舆地志》明确地道:“越侯传国三十余世”,说明少康之后,代代为越国君王,不过在夏朝灭亡之后,越国失去了强大的中央王朝后台,不再像越王无余、丕诚、宗元、绍圣、毅正、子诚、娄那样,受到诸侯的尊敬;而是对“断发文身,披草莱而邑”的越君,视同编户民。由于《吴越春秋》近于历史小说,其话不可尽信。而《逸周书》和《竹书纪年》的记录较为可靠。周成王“二十四年,于越来朝”,这时的越君应为无壬的祖辈。
 无壬是于越中兴的国君。据《姒氏世谱》所载,为绍兴姒氏第四十世祖,即越侯无馀之第三十四代孙,无壬重新统一越国,“安集鸟田”,发展农业生产;“以为百姓请命”,安抚了越地各部族大大小小酋长;“自为稍有君臣之义”(15)建立了较完整的国家体制。使于越成为一个中型的诸侯国。
 无壬在位时,当与吴王句卑同一时期。即位约周襄王三十二年,晋灵公元年,鲁文公七年。(公元前620年),上距无余分封于越(约公元前1917年)之年为一千二百九十三年左右。如果无壬在三十岁左右可开始执政,当出生于周襄王三年壬申(前649年),死于周定王十六年(前591年),传位于其子无。
   三、越君无考(约前590年至前565年在位)
 于越中兴后的第二代国君无壬的儿子,所谓“专心守国,不失上天之命。”(16)
 无即位约在周定王十七年左右,与鲁成公、楚共王同时;吴国执政的是吴王去齐——吴王寿梦之父。
 楚共王二年,派将领率军伐卫国,此时楚国尚无东顾之忧。秋,申公巫臣窃夏姬奔晋,以为邢大夫。吴王寿梦二年(约无七年),晋派巫臣来吴,共谋伐楚,寿梦十六年,楚国出兵伐吴,(16)江南第一场大战揭幕。但无统治下越国仍然是闭关自守,不参与大国之纠纷。
   四、越君夫镡考(约于前564到前538在位)
 夫镡为越君无之子。《舆地志》和《吴越春秋》称为夫谭,而《越绝书》(17)称为“越王夫镡”。镡是形似剑而小的古代兵器。
 当时,越国的冶炼业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越绝书·宝剑》篇说:
 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水溪,涸而出铜。雨师洒扫、雷公击,蛟龙捧炉,天帝装炭,太一下观,天精下之。欧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造此五剑之时,约在越王无时期,正是夫镡出生之际,因而他名为夫镡,《越绝书》之说为是。
 约在周灵王八年,鲁襄公九年(公元前564年)。是年,晋率齐、鲁、卫、曹等国伐郑。而秦师伐晋。中原大战。次年,楚来救郑。
 周灵王十一年,吴王寿梦卒。子诸樊立。次年秋,吴伐楚,为楚所败。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人伐越,获俘焉,以为阍,使守舟。吴子余祭观舟,阍以刀弑之。”(18)
 这是见于经传的吴国第一次公开侵越。吴王的目的是为了测试越国的军事实力。战争规模不大。仅抓了一些越人作为俘虏。
   五、越王允常考(元前538到前497年在位)
 越王允常,是越君夫镡之子。开始称为越王,开疆拓土,奠定了霸业的基础。制订了联楚扼吴的国策。
 《史记·楚世家》:
 灵王三年(前538年)六月,楚使使者告晋,欲会诸候。诸候皆会于楚于申。初,灵王会兵于申,(辱)越大夫常寿过,杀蔡大夫观起。起子从,亡于吴。
 这是见于经传的越国第一次派使臣参加楚国主持之盟会,这是允常已即位执政的旁证。夫镡约死于是年春天。因为无镡一直执行谨慎的闭关自守政策,采取消极的防吴措施。而允常一反乃父所为,采取积极的联楚抗吴政策。
 《史记·楚世家(灵王)》:
 七月,楚以诸候兵伐吴,围朱方。八月,克之,囚庆封,灭其族。
 《春秋·昭公四年》:
 秋七月楚子、蔡候、陈候、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
 这是楚国建立的第一次反吴联军,越国并未出兵,仅派使臣常寿过参加(观战)。由此可见,允常的统治地位尚未稳固,越国内的守旧派仍然有一定的力量。但当联军攻克吴国要邑朱方以后,给越国的革新派以很大的鼓舞,联楚抗吴政策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春秋·昭公五年》:
 冬,楚子、蔡候、陈候、许男,顿子、徐人、越人伐吴。
 孔子在这里称为“徐人、越人”,有二种理由:其一:蔡陈许顿沈国的诸候亲自领兵参加这一战役,而徐王、越王却未亲自参加,如越国派越公子仓、公子寿梦领兵从征。
 其二:孔子是非常强调名分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强调正名是《春秋》的最大特色,所以谓“一字之褒,于华盖:一字之贬,严于斧钺。”称为“徐人、越人”,说明徐早已称王,而越已称王。可见“于越称王,自允常始”由此可以证明。孔子尊重周室,当然不能承认诸候称王。所以《春秋》一直坚持称楚国原来的封爵子,仅管楚国土地占中国之半。
 然而,这里透露的另一个信息是:孔子却在字里行间尊重越国,不肯将越国贬于蛮夷之列。如在〈昭公四年〉称徐国为“淮夷”,而在〈昭公五年〉徐国与越国并称时,却称之为“徐人”,这是为了照顾越国而不得不提高徐国的地位。原因主要是孔子承认越王为夏后少康之后。  学者李廉认为:楚国这次伐吴之役,是“通越制吴之始。”
 越王允常的亲楚政策,曾数次与楚联兵伐吴。楚灵王观兵坻箕山之役,越军深入过舒(19),为吴人败之于岸,楚以舟师伐吴圉阳(20)之役,越大夫胥犴劳王于豫章之。越公子仓、公子寿梦跟楚王乘舟,又率师从王。
 楚以削弱吴势力,以解除后顾之忧,因此与徐国、越国结成同盟。允常联楚以抑制吴对越境的蚕食,互相利用,互为依存。
 允常与楚王的政治联姻。
 在对付共同目标的联盟内部,常伴之以政治联姻,这是加强同盟凝聚力的一种手段。
 越王允常二十四年(前514年),楚昭王已纳越姬为夫人。生子熊章,就是后来的楚惠王。
 《国语·楚语下》〈注〉:惠王,昭王子,越女之子章也。
 《左传·哀公六年》:
 秋七月,……康寅,昭王攻大冥,卒于城父,子闾退,曰:“君王舍其子而让,群臣敢忘君乎?从君之命,顺也;立君之子,亦顺也。二顺不可失也!”与子西、子期谋,潜师团涂,逆越女之子章立之。
 《烈女传》说:“楚昭越姬者,越王勾践之女。”与楚昭王共处二十五年,当楚昭王救陈时,薨于军中,越姬自杀以从。昭王之弟子闾与子西、子期商议说:“母信者,其子必仁。”于是立越女之子熊章为王,即楚惠王。
 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
 昭王燕游,蔡姬在左,越姬在右,王亲乘驷以驰逐,遂登附社之台,以望云梦之囿,观士大夫逐者。(21)
 勾践逝世于周贞定王五年(前464年),距昭王登附社之台已五十年,如越姬为其女,则勾践须活到九十多岁,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越姬应为允常之女,当时越姬为二十岁左右,允常约四十七、八岁,这样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楚国中兴之王楚惠熊章,为越姬之子,史、传都无异议。它既说明了越楚联婚早在允常之时,目的为了越楚联合拒吴;也证明了于越并非姓,依照当时的礼仪是“同姓不婚”。
 从此,历史进入了吴越之争的时期,吴国和越国曾先后成为霸王,威慑中原。
 本文来稿时期:1994年12月7日
 注释:
 ①③⑦今本《竹书纪年》。
 ②《越绝书》。
 ④《左传·襄公四年》。
 ⑤《汲冢纪年》(即古本《竹书纪年》)。
 ⑥《帝王世家》。
 ⑧鲁斌:《读王鏊〈七十二峰记〉札记》,《苏州大学报学报》1992年《太湖历史文化研究》专辑。
 ⑨见《吴越春秋》高注。
 ⑩《越南古代史》陶维英编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71页
 (11)《逸周书卷七》〈王会解〉第五十九。
 (12)《乾隆绍兴府志》卷三十六〈祠祀志一〉第二十八页。
 (13)即匾额上的字。
 (14)(15)《吴越春秋·越王无壬外传》。
 (16)《史记·十二诸候年表》
 (17)《越绝书》卷八〈越地传〉
 (18)元前544年。
 (19)今安徽舒城。
 (20)今安徽省无为县。
 (21)《烈女传》。^


分享按钮>>【夏氏网新闻】大禹文化研讨暨夏氏宗亲总会第二次筹备会邀请函
>>【夏氏网新闻】台北市夏氏宗亲会成立之意义-夏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