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管氏溯源

    中华管氏网 2012年9月25日 万家姓


管姓系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中国姓氏起源》及《广韵》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周朝,封其三弟叔鲜,史称管叔在管(今河南省郑州市),建立了管国,让他与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遗民。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因为成王年纪太小,就由周公旦主持朝政。管叔和蔡叔认为周公旦的统治不利于周王朝,于是联合武庚起兵发动了叛乱,很快就被周公旦平息。管叔于是被杀,管叔死后,他的后代就用以前他的封地名“管”作为姓氏,称管姓。另一说系自姬姓,为周穆王之后,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风俗通》所载,周穆王时,将其庶子分封于管邑,至管仲始显于齐,其后世子孙以邑为氏。管仲,名夷吾,卒谥敬,亦名敬仲。颖上(今属安徽省)人,春秋时齐国著名政治家,乃周穆王之后。管仲原辅佐公子纠,并用箭射杀公子小白,公子小白通过装死才逃过一劫,后公子小白回国即位,即齐桓公。他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管仲感恩戴德,辅佐齐桓公实施改革,通过通货积财,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叔因叛乱被杀,身败名裂,而管仲声名显赫,德才兼备,又使穆王支庶之管姓扬名天下,故管姓子孙尊管仲为管姓的得姓始祖。

由上可知,管姓主源两支,抑或文王之后,抑或穆王之后,两支均自姬姓,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在西周众多诸侯国中,管国立国早,消亡亦早,管叔鲜被诛,其子孙风流云散,到异地去栖生,时齐鲁富庶,多数子孙播迁山东,亦有南徙安徽、江苏北部和河南东部一带者。春秋时,管姓名人除管仲外,亦有同时代的管至父,亦为齐国人。可见此际管姓仍主要繁衍于山东。西汉时见于史册之管姓有高祖妃管夫人,李陵军侯管敢,燕令管少卿,管姓郡望平原应在秦汉之际形成。东汉时农民军首领管亥,亦为齐人,中常侍管霸,顿丘(今河南省清丰)人管伯,可见此际已有管姓在河南落籍。另东汉初年,有曾任山东副都军务的管思藏自豫章之带源徙居闽地宁阳招贤里羊岗坝(今宁化水茜张坊村)。三国时,北海郡朱虚(今山东省临朐)人管宁,避居辽东三十多年,有子孙留居当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社会动荡,管姓避乱有西去秦陇,南及潇湘者。据《管氏宗谱》载:“齐鲁有管仲后裔,秦陇有管纯后裔,湖湘有管修后裔,辽东有管宁后裔。”南北朝时亦有管姓避居江南,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管崇,即为晋陵郡(今江苏省常州)人。唐宋之际,管姓在江南繁衍日盛。五代后唐年间,管思藏有后裔真郎,返徙江西带源居住,后其子孙播衍闽、粤、赣各地。宋代词人管鉴,随父仕宦,由龙泉徙居临川(今属江西省)。元时,翰林学士管祎开基河南光山。明初,有光山一支迁往新蔡。同时,管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天津、江苏、安徽等地。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所载,明清之际管姓进士及第者有五十五人,有三十五名为江苏、江西、浙江人,排除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外,说明管姓在此三地分布甚广,另南方还有湖北两名,云南一名。北方则以山东之莒州(五名)、高密(二名),陕西之咸宁(二名)为众。管姓此期的分布由此可见一斑。此际之管姓有渡海赴台,侨居海外者。另有山东之管姓闯关东谋生。如今,管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山东等省多此姓,二省管姓约占全国汉族管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管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

《齐川管氏宗谱》为明朝万历二十九年十一世嗣孙管宗泰所撰。序中说:“吾族管姓,始于周初,以国为氏。至汉高帝封管衎为平昌侯,地望始显。及晋元帝渡江,管方徙居石城,属金陵府(今江苏南京)。洎唐管辐,偕子伸,官浙,籍满,遂寓处州之龙泉石马岗。”而伸生十五子一女,皆显贵,于是形成龙泉管姓。龙泉管姓,系穆王之后,夷吾支系,管公明后裔,先祖原居住平昌郡(今山东省潍坊一带地方),后居池阳(今陕西泾阳县。另一说为今安徽池州)。管福(江西齐川宗谱为管辐)自池阳迁南京,在唐末,五季兵乱,约在公元九零四年,从南京迁徙龙泉,暂居白云岩,后居黄鹤镇(今市区内)。管福之子管伸,为(宋)威胜军节度使,宋朝隆兴(南宋孝宗年号)时有功于国,为黄鹤将,封秦溪公。娶叶氏、沈氏、张氏,前后相继生十五子一女。据传叶氏生子最多,但未得其传,无从稽考。只知道十三、十四、十五公为张氏所生,十五公管庆河后代子孙排行六十个字辈,分别为:庆、文、大、师、可、金、水、彦、魁、道、学、崇、普、宗、胜、和、仲、志、怀、智、信、正、应、云、音、奏、梦、虞、韶、德、修、思、盛、世、为、忠、毓、俊、子、笃、敬、效、先、贤、知、仁、雄、才、齐、家、治、国、礼、义、道、达、诗、书、振、明。

据《高密管氏家谱》康熙十六年旧序中说,管氏“自周之后,若齐之管仲,楚之管修,汉之管宁、管辂,亦皆出于周,以谱牒矢传,不敢妄认。”现在的世系只能追溯到北宋初年,是高密二世祖思敬在元朝时所序。说北宋初年,一世祖管纯“居胶东,以孝经教授乡里,人呼为教读先生。”管纯有二子,长曰奉,次曰材。二人迁至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奉“为涟水军伍卒,材务农渔海以充军用。”不久,又迁到“浙江处州龙泉县,为龙泉管氏,旁支仍居胶东。”管奉生有二子:“长曰师复,次曰师常。”二人皆饱学之士,但都隐居不仕。其中管师复为知名诗人,有“白云集”传世。管材亦有二子:“长曰师仁,次曰师礼,”其中管师仁在徽宗崇宁年间“举进士,知建昌军,有善政,召为吏部尚书,大观间,累官枢密院直学士,以奏议忤权幸,罢。”《宋史》有传。(见《宋史》卷三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一十)。师礼做过江陵知县。而管师仁有三子:长子管洪,次子管浩,三子管深。其中管洪“以恩授龙江提举。”管浩“有才识,以杂科任临淮县尉,未几,以疾归。”浩有一子,名曰大方。时金人入侵,北宋灭亡,高宗南渡,管大方遂迁回海州。其它族人留在龙泉的仍有很多。而管深有一子名鉴,“调江西常平提干,乃家临川。”此人乃南宋著名词人,有《养拙堂词》一卷传世。那么,是谁迁到高密、诸城来的呢?序中说,管大方迁回海州后,“金侵疆愈急,大方又渡江,居丹阳(今江苏丹阳),教其子国信曰‘管氏牒谱,当固藏之,异日有北还之理,祖宗之陵,在齐之东界,不可迷也’。”管国信生五子,分别为镗、锪、镛、镇、锴。越四、五年,又迁回海州。其中管镗生二子:长子熙光,次子熙烈。熙光“易贩于江淮,二十年间,蓄积有数千金,家业颇振,人号为海州大户。”熙烈“少有大志,知州事,举为屯田官,……又迁海州都税大使。”,“熙烈生四子:曰植、槐、松、榛。”这时金人攻陷涟水军,槐、松、榛都被金人俘获,只有管植逃出。“四月,元兵至瓜州(今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植适贩海实及闽府果,因以进偏师,得授沭阳主薄。后元兵大陷江淮军,举家失散,植殉节坠井死。有二子,曰蘷、曰政。”二人“抱父骸瘗于沭阳之髡柳西岗”,管政把谱牒藏在衣袂之中,逃归海州,“娶陈氏,生二子,曰盛,曰隆。元军往来淮泗间,南北摽掠,殆无虚日,于是父子遂北归,流落于高密县南王柱社(今柴沟镇大王柱村),未几,又迁掌家庄社(今高密城西张吉村,应为仉家庄)。其它旁支仍居海州。管隆生二子,曰克勤、克礼。克礼生二子,曰士谦、士能。士谦方十余岁,学书算,来县,娶孙氏。迁于县之东鄙,又居县之东门外街北。”高密管氏奉管士谦为一世祖。而士能之子文敬迁诸城,为诸城管氏一世祖。以此推断,诸城管氏经历了从山东到江苏海州,再到浙江龙泉,再从龙泉回海州,又因贸易、战乱辗转于江淮,或者移民,最后落脚诸城这么一个过程。

据本家网友整理,诸城始祖文敬公之前的世系为: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九世十世

叔鲜 兑 子鱼 康 ○ ○ ○ 旅 坊 阳

十一世十二世十三世十四世十五世十六世十七世十八世十九世

戚 亶 咸 公度 曼多 仲 宜 歜 敖

廿世廿一世 廿二世 廿三世 廿四世廿五世廿六世廿七世廿八世

彘 得臣 庄 渠 况 瑗 斯 殳 衎

廿九世卅世 卅一世 卅二世 卅三世卅四世卅五世卅六世卅七世

钰 纪 壬 今 ○ 容 伯石 泄 延寿

卅八世卅九世四十世四十一世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世

逖 国 度 宁 邈 辂 翊 方

四十六世四十七世四十八世四十九世五十世五十一世五十二世

禹授 德 目 钜 汉臣 冀 叴

五十三世五十四世五十五世五十六世五十七世五十八.五十九世

俨 戣 彦德 昂 达 中孚 駉

六十世六十一世六十二世六十三世六十四世六十五世

栻 泮 彀 轮
辐 伸 庆河

六十六世六十七世六十八世六十九世七十世七十一世七十二世

文瓒 大忠 师仁 浩 大方 国信 镗

七十三世七十四世七十五世七十六世七十七世七十八世七十九世

 

熙烈 植 政 隆 克礼 士能 敬

 

通过上述研究考证,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管姓不管是起源于文王第三子叔鲜,还是出自穆王姬满,都是出自周文王之姬姓,可上溯至黄帝,是真正的炎黄子孙。

(二)江、浙、赣一带管姓,大部为唐、五代或宋时自山东潍坊一带南迁者。而山东之管姓,认管仲为始祖,应该是符合事实的。

(三)诸城管氏原籍即诸城一带,后自江苏一带迁回故土,与高密、莒县等地管氏皆为同宗。

(四)诸城管氏出于管师仁亦当可信,但各家所存管氏家谱恐有谬误之处,因年代久远,在所难免。

(五)管姓崇文而不尚武,重文学崇儒术,其名人多学者、文人。如讲习《诗》、《书》的管宁,精于《易》算的管辂,诗人管师复,词人管鉴,女画家书法家管道升(嫁赵孟睿⑽募夜芡执骷夜苴右担裕┑取

(六)管姓乃交友典范,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管宁与华歆的割席分坐都是交友典范,名垂青史。

(七)管姓为官者多能吏廉臣。以管仲为代表,宋之管师仁、管湛,明之管时敏、管嘉祯、管嘉福,清之管廷鹗,今之管文蔚等皆政绩卓著。清正廉明之士,重学问,有政声,任满回乡,少有恋栈贪墨者。

(八)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家族中往往是父祖学而有成,则子孙、兄弟亦皆博得功名在身,有的连绵数代,兄弟连芳,父子折桂,成为佳话。这里面固然有遗传因素,家庭教育、互相影响应是重要原因,不可忽视也。望管氏子孙严整家教,务使子孙成才,以发扬光大家族的优良传统,为国为民做出更大贡献。


 


 


分享按钮>>丹阳管氏举行了管氏宗亲成立筹备大会
>>陕西商州管坪村管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