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台满族石氏家族祭祖习俗

    中华石氏网 2012年10月29日 万家姓


石氏家族的祭祖习俗传承久远,仅据其家谱、神谕详细记载的,至今即有350多年的传承史。
石氏家族祭礼中,不仅传承着满族所共奉的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祭祀始母神“佛多妈妈”的礼仪,而且有独具家族特色的原始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和随其家族变迁而生成的祖先崇拜、英雄崇拜、萨满崇拜等家祭、野祭礼仪。

石氏家族原生态的家祭、野祭礼仪,从历史发展进程上看,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满族祭祖习俗的渊源和历史变迁;从内容上看,荟萃了多种文学艺术形式:祭词是典型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既是古今神话、诗歌、传说等文学作品的真正源泉,又是最早记载氏族历史、氏族地理的乡土方志;形态各异的神偶、神像、神器、神服及其佩饰都是别具特色的造型艺术作品,展现着满族先民的审美情趣和智慧;作为沟通人神的特殊语言和手段——鼓乐歌舞,使许多原始音乐、舞蹈得以传承至今,是满族音乐、歌舞、美术等现存多种艺术的真正源泉。

总之,石氏家族原生态的家祭、野祭礼仪,记载传承着丰富多彩的社会、自然科学知识。蕴含着道德观念、原始思维、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音乐、歌舞、美术等多方面内容,具有极高的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技艺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价值。

石氏家族祭祖习俗,现已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技艺等诸多学科的研究课题,是世界共有的民族文化瑰宝!

石氏家族祭祖习俗集各种表演艺术和满族民俗事象于一体,丰富的内在思想内涵和多样的外在动态表现形式,具有极强的教育和娱乐功能,是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有效地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九台市位于东经125°25’—126°30’、北纬43°51’—44°32’之间,地处吉林省中部,吉长两市之间(距长春市49公里,距吉林市76公里),是长吉两市交通走廊地带和长(春)、吉(林)一体化经济区西靠东移的重要“支撑点”和“接力站”,素有“吉林腹地明珠之称”。九台市东及东北隔松花江与舒兰、榆树两市相望,南及东南与双阳、永吉县(区)毗邻,西与长春市宽城区为邻,北与德惠市接壤。九台市属松嫩平原东南边缘与长白山余脉过渡的台地,境内地形地势呈西南东北狭长状,东南高,西北低。境内河网密布,低山耸生。一江三河(松花江、饮马河、雾开河、沐石河)纵贯南北,长白山余脉即大黑山脉横亘东西。境内平原、台地和丘陵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44%、34%和22%。

自清顺治时期在吉林设立乌拉打牲衙门后,吉林及九台一带成为供应皇族生活资料的重要基地,满族人口回迁逐年增多,今天的满族人多为当年打牲丁或屯田兵的后裔。因此,这一地区有着丰厚的满族文化遗存。2006年九台市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协“萨满文化之乡”。

二、分布区域

活态的满族石氏家族(满语:益克特里哈拉)祭祖习俗,以九台市莽卡乡为中心,辐射流布于今吉林省永吉县、舒兰市、集安市和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等满族石氏家族后裔聚居地。

石氏家族(满语:益克特里哈拉)祭祖习俗,虽然是本族族传礼仪。但近百余年来,其家族原生态的祭祖习俗,对东北地区其他满族家族的祭礼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石氏家族祭祖习俗,不仅在国内有着广泛影响,而且其影响已波及国外,上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亚各国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民间艺术学的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对满族石氏家族(满语:益克特里哈拉)这一原生态的祭祖习俗,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目前已有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的研究著作,对其祭祖习俗作了专题研究。

三、历史渊源

满族石氏(满语:益克特里哈拉)家族历史悠久。据清史、方志记载及满族历史学家考证,石氏家族原居于黑水之滨三江交汇处的招远、抓吉一带,明永乐年间(1403—1424)开始向南迁徙,途经今阿城、扶余、安图等地,到达桦甸境内的福兴屯,在此居住约20余年,再次迁徙至今辉南境内的扈尔奇山脚下,经与土著部族多年征战,在扈尔奇山上,构筑辉发城并建立了辉发国,即史书上所说的“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辉发部。石氏家族(满语:益克特里哈拉)便是辉发部部主直系后裔。17世纪初努尔哈赤定都盛京(沈阳)后,石氏家族(满语:益克特里哈拉)被迁至盛京西南花月堡护城。清朝顺治初年,乌拉定为打牲地后,石氏家族迁至乌拉辖地郎通屯,不久石氏家族又迁至九台市莽卡,至今已有310余年。

石氏家族(家谱、神谕)的祭祖礼仪的源起,十分久远,但由于当时满族没有文字,只在其家族萨满神话中,可知总体概况,礼仪详情,已难于核考。

石氏家族的祭祖礼仪,有文字记载的(家谱、神谕),始于清朝顺治年间的第一代大萨满,即头辈太爷—崇吉德(生于1650年前后),至今已有350多年的传承史。

石氏家族的神谕中清晰地记载了祭祖礼仪中家祭、野祭的完整程式和传承方式。从此即以神谕及口传心授的方式稳定地传承着,而且每代萨满都依其家族的生存环境的变迁,社会大文化圈的改变,不断丰富祭祖内容及形式。从较为单一的原始的自然崇拜、动物崇拜,扩展到祖先崇拜、英雄崇拜、萨满崇拜等丰富多彩的内容。石氏家族的祭祖礼仪,成熟完善于清代同治至民国前期(1862-1930),因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中央政权内忧外患频仍,对满族祭祖礼仪的统一约束日渐松弛,故而石氏家族的祭祖礼仪,更加自主地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一直延续到建国前后,这一时期石氏家族涌现出了多明阿、石殿峰等大萨满,祭礼中的“跑火池”、“吞炭喷火”、“钻冰窟窿”等绝技表演在这一时期更加完善,这一时期石氏家族的祭祖神器、神偶、影像及祭礼内容更加丰富,并传承至今。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石氏家族祭祖礼仪濒于失传状态,祭祖活动停止30余年。80年代中后期,在宽松的政治形势下,石氏家族在族长(穆昆达)石文尧及传承人(大萨满)石宗轩、石宗祥的精心组织下,按族规恢复了祭祖活动。

这一原生态的满族祭祖习俗的复生,受到民俗学、萨满学、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学、语言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纷纷前往该家族进行考察研究,以其为典型素材,出版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和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欧、美、亚各国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民间艺术学的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对满族石氏家族(满语:益克特里哈拉)这一原生态的祭祖习俗,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已有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的研究著作,对其祭祖习俗作了专题研究阐释。

自本世纪初,石氏家族在有关科研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祭祖礼仪传承人的培训工作,现已有3名萨满传承人和众多助手,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但还不能独立主持祭礼。

石氏家族的祭祖礼仪,不但为学术界所关注,而且倍受旅游界青睐,近年来,长春、吉林地区的旅游景区,纷纷邀请石氏家族到景区进行祭祖礼仪演示,赢得了国内外游客的盛赞。

石氏家族的祭祖礼仪,从石氏家谱、神谕记载中统计,截止目前已传承了十一代。

四、基本内容

石氏家族祭祖礼仪的宗旨是“慎终追远”,不忘根基,牢记祖宗。内容是:祭典祖先,垂念根基,祈祝天地,风调雨顺;祈求家族,人丁兴旺;祈福延年,祛病消灾;祈祝行人,平安早归;祈祝将士,凯旋荣升;祈福祈寿,合家平安;娱神娱人,人神同乐。形式是:通过通宵达旦的狂歌漫舞、游戏竞技,阖族共聚的喜庆筵宴,培养铸就族人豪爽开朗、热情奔放、英武膘悍的性格和为民牺牲精神。以及抵御外侮、共抗强敌,为开疆拓土而战的民族凝聚力和责任感。

石氏家族祭祖礼仪场面恢弘,并有诸多场地器材;全族参与,分工明细;阵容庞大,气势雄伟。祭祀程序讲究,神祗众多,且大多都有实体偶像,必须依次在偶像前祭拜。基本过程是:

(一)、起坛

“起坛”即是祭祖习俗礼仪的序幕,主要工作是检查祭祀前的准备工作,场地器材、神器、牺牲品与不牺牲品是否完备,再进一步添置或购买。准备就绪后,萨满焚香请示并祈祝太爷神保佑此次祭礼顺利成功,并对祭祀所需辅助器材进行虔诚地逐一置放。

(二)、正祭

“正祭”一般根据时间或内容可进行三天、五天或七天。

1、家祭

起坛的当天晚上先隆重地悬起家神案子,在祭祀前,要进行淘米、击鼓震米、打打糕、做供糕等活动。然后跳起腰铃舞,萨满带领族人对家神案子叩拜,击鼓颂唱祭拜南炕家神、西炕家神、敖都玛发、佛多妈妈等神祗。这段祭礼一直持续到天明。

2、大神祭

家祭后稍事休息,便开始石氏家族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大神祭礼。

(1)、悬大神案子

萨满与族人虔诚的焚香礼拜后,从西墙祖宗板上庄严肃穆地请下祖爷匣子,从中请出绘有石氏家族六位大萨满——太爷神像以及各种动物神象的大神案子,悬挂在西墙上。

(2)、摆供品

大神案子悬挂完毕后,要将所有供品逐一有序地摆放在大神案子前面的供桌上。其供品主要有:供酒、供糕(即打糕)、供果、供馒头、香炉,个数也有讲究,神案上有几位太爷,就摆放几份供品。同时,要将诸多木雕瞒尼神偶依序排列在供桌的前面。一切就绪后,族人依照长幼辈份分批拜祭。

(3)、排神

全族人拜祭后,举行隆重的排神仪式。排神分室内、室外两个场地进行。室内也称神堂,由德高望重的老萨满承担。室外也称神坛,由家萨满协同两个助手完成排神任务。承担排神的两位萨满都要穿上神服、系上腰铃,击鼓诵唱。诵唱的内容是:恳请各位太爷神、瞒尼神、动物神下山享祭,并祈祷各位神祗保佑其家族平安康泰、子孙兴旺,保佑本次祭祖活动一切顺利、圆满成功。

(4)、放神

首先恳请首席瞒尼神——按巴瞒尼降临神坛,巡视检查此次活动还有哪些不周不足之处。按巴瞒尼神降后具体表现为手执两面铜镜,四处巡查,边歌边舞,驱魔除邪。

其次,要将所有瞒尼神统请一遍,逐一表演,每一位瞒尼神所用的兵器(即神器)均有所不同,刀、枪、剑、戟、棒、叉、锤、鞭等无所不有。所谓看神实际上感受到的是鼓乐之响,舞蹈之形,声乐之音。

再次,是对动物神的祭典。该家族主要崇拜的动物有:狼、豺、虎、豹、蛇、蟒、鹰、雕、野猪、黑熊等等。在其虎神中,又分为飞虎、卧虎、悬虎等不同类别。动物神祗降临后,多数为模仿动物的觅食、奔跑、嬉戏、哺乳等动作,其中也有夸张的表现。如飞虎神上到树梢玩耍,悬虎神从大墙内外纵跳,白水鸟神的飞沙走石等。

最后是该家族不同绝技的表演。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跑火池

在庭院中,铺一条宽2米,长13米,厚0.2米长方形熊熊燃烧的炭火池。萨满请下头辈太爷后,手持钢叉在前,众栽力随其后,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往返穿行数次。

②含炭喷火

由爱心托亚拉哈盗取天火的神话故事演变而成,降神后,萨满将烧红的柳木炭火含在口中吹玩,映出一道道火红的光柱。

③钻冰眼

在数九寒天的江心急流处,顺流一字打出十数个冰眼,每个冰眼间距2米左右。降神后,萨满身裹白布,从最下游的冰眼依次逐个向上钻出。

五、传承谱系

石氏家族祭祖习俗的传承,有两种方式:前六代传承人(萨满)的产生均为“神抓”,即已故萨满修炼成圣后,又抓弟子,被抓之人称之为“神抓”萨满。后五代传承人(萨满)全部由“教乌云”(即祭祖习俗培训班)这一方式产生,从其中选取最为优秀的学员担负萨满职责,这种方式也叫族选,完成祭祖习俗的传承任务。

第一代:大萨满,崇吉德(太爷神抓),约为顺治四年—十五年,据今三百五十余年,同时期众多栽力名讳已不详。

第二代:大萨满,打卡布(太爷神抓),约为康熙三十年—六十一年,据今二百八十余年,同时期众多栽力名讳不详。

第三代:大萨满,乌林巴(太爷神抓),约为乾隆十一年—四十年,据今二百三十余年,同时期众多栽力名讳不详。

第四代:大萨满,东海(太爷神抓),约为嘉庆二年—道光三年,据今一百七十余年,同时期众多栽力名讳已不详。

第五代:大萨满,多明阿(太爷神抓),约为咸丰二年—光绪七年,据今一百二十余年,其栽力有海郎阿,余者名讳不详。

第六代:大萨满,石殿峰(太爷神抓),生于光绪十八年,卒于1959年,同时期栽力有海郞阿、石刚、石殿发、石文才、石殿昆、石殿奇、石文尧、石文玉、石宗祥、石继尧、石文胜等。

第七代:大萨满,石宗轩(瞒尼神抓),生于1914年,卒于1991年,同时期栽力有石殿发、石文才、石殿昆、石殿奇、石文尧、石文玉、石宗祥、石继尧、石文胜等。

第八代:大萨满,石宗祥(族选),生于1939年,同时期栽力有石殿发、石文才、石殿奇、石文尧、石文宝、石文常、石继新、石文太、石继忠、石继伟、石权、石宪、石继成、石键。

第九代:萨满,石忠超(族选),生于1980年,同时期栽力有石殿奇、石文尧、石文宝、石文常、石继新、石文太、石继忠、石继伟、石权、石宪、石继成、石键。

第十代:萨满,石光华(族选),生于1986年,同时期栽力有石殿奇、石文尧、石文宝、石文常、石继新、石文太、石继忠、石继伟、石权、石宪、石继成、石键。

第十一代:萨满,石宗朋(族选),生于1996年,同时期栽力有石殿奇、石文尧、石文宝、石文常、石继新、石文太、石继忠、石继伟、石权、石宪、石继成、石键。

六、主要特征

1、满族石氏家族祭祖礼仪,是目前在满族各氏族中保留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家族,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原始图腾崇拜、祖先英雄崇拜等家祭、野祭仪式,是满族祭祖习俗最典型的代表。被国际萨满界称为当今少有的萨满文化“活化石”。

2、满族石氏家族祭祖礼仪中的神歌曲调、独特的仿生舞、鼓舞、腰铃舞及棍、枪、鞭、锤舞以及清一色的打击乐器的制作均为族内世代传承。

3、满族石氏家族祭祖礼仪中的“跑火池”、“含炭喷火”和“钻冰窟窿”等野祭仪式,具有绝技表演的特征。

4、满族石氏家族祭祖礼仪集祭祀、歌舞、餐饮、竞技等于一体,具有极强的娱乐观赏功能。

七、重要价值

1、历史学价值

萨满歌词记录了家族、民族发生、发展、历史沿革的历史。记录了本民族的历代英雄,记录了历史上的较大战争,是历史的见证。具有史料价值、文献价值。

2、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

石氏家族祭祖礼仪作为满族传统文化中最稳定的要素,承载着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蕴含着道德观念、原始思维、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内容,具有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的重要价值。祭祖习俗作为萨满文化的组成部分,已成为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

3、综合的文学艺术价值

石氏满族祭祖习俗荟萃了多种文学艺术形式。祭词是典型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它们既是原始神话、诗歌、传说等原始文学传承的重要源泉,又是最早记载氏族历史、氏族地理的乡土方志;形态各异的神偶、神像、神器、神服及其佩饰都是别具特色的造型艺术作品,展现着先民的审美情趣;作为沟通人神的特殊语言和手段——鼓乐歌舞,使许多原始音乐、舞蹈得以传承至今,充分展示了满族民间艺术的丰富遗存和高度的艺术成就,是满族音乐、歌舞、美术等现存多种艺术的真正源泉。具有综合的文学艺术价值。

4、物理学价值

在石氏家族祭祖习俗中,有“吞火”、“跑火池”等仪式,在这些仪式中,参与者均无被烧、烫伤现象。这其中蕴涵着诸多科学原理,如对火的物理原理了解和掌握,具有重要科学技术的研究探索价值。

5、是凝聚氏族的精神核心

祭祖习俗具有突出的氏族性,祭祖活动均以氏族为单位开展活动,萨满的传承也是在氏族内实现的。对于任何一个群体来说,在其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都要以一种为群体认同的方式来增强内部凝聚力,满族石氏家族的祭祖习俗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方式。以祭奠共同的祖先为纽带,使族体的精神信仰得到统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和谐,从而增强族体的内聚力。这种精神核心为于培养铸就满族人豪爽开朗、热情奔放的性格和民族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6、是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

祭祖习俗集各种表演艺术和民俗现象于一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随着民族民间文化调查与研究的深入开展,吉林地区的祭祖习俗作为一种活态民俗文化不仅日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而且已成为民俗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已建成的长春龙湾萨满欢乐园和伊通牧情谷旅游风情园,都是以满族祭祖习俗为内核,将祭祖习俗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八、濒危状况

随着新时代强势文化的冲击,满族祭祖习俗日渐式微,只有为数不多的家族,还偶尔举行祭祖仪式,但也仅仅是传统祭礼中的一部分,即家神祭礼,惟有居住在吉林省九台市莽卡满族乡的石氏家族(满语,益克特里哈拉),完整地传承沿续着家神祭、野神祭这一古老的原生态的祭祖礼仪。

目前,该家族在世的老一代传承人年事已高(68岁),且因生活条件艰苦,身体状况不佳。急需对新的传承人强化培训,使其尽快全面掌握祭礼仪规和技能。传承人的培训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尤其是需要培训经费,石氏家族目前自身已无力再承担这笔费用,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石氏家族祭祖习俗即将失传。
 


分享按钮>>季氏文化研究筹备会圆满召开
>>石氏字辈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