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段氏源流分析》

    中华段氏网 2009年5月11日 网络


 据《崂山段氏族谱》记载,段家埠村为宋氏始迁祖于明初洪武末年所立,于崂山洼东北处山下缓埠上占山开基,缘此称村名为“东埠疃”。明永乐二年(1404年)段氏始迁祖伯祥随明初迁徙“大军”由小云南迁来山东省莱州府即墨县崂山脚下,卜居于依山襟海的登瀛洼内、陡阡口下、黄家河东的一片缓埠上谋生(今崂山玻璃厂址及以北、以东处,当地人现仍沿称此处为“段家地”)。居不久,终因当时此处人烟稀疏、野兽横行、生存环境恶劣,遂举家迁来东埠疃,与宋氏先祖为邻。该村于明朝万历年间编修《即墨县志》之前,就已经更村名为“段家埠”。

  由于历代前辈的艰难创业、辛勤耕耘,加之明初开始长达数百年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段姓一族繁衍生息、发展较快。自清初始,段氏陆续成分支迁徙至如现崂山区的戴家埠、沙子口、栲栳岛、南窑、大石村、竹窝、观崂、孙家下庄,李沧区的河北、河南、东北庄、侯家庄、西流庄、郑庄,胶南市的杨家庄、陈家庄、大庄、闫家屋子、郭家河岩,黄岛区的丁家河,荣城市的石岛桃树园、东王门、西王门等地。
  段家埠自明朝初立村至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属山东省即墨县仁化乡郑疃社。德国、日本侵占时期属胶澳租界区李村区沙子口警察支

署。自1922年12月日本将胶澳租界归还中国至建国前,以村为独立单位先后属胶澳商埠李村区第五分驻所、崂西区、青岛市属沙子口区、崂西

区。
  处于崂山山脉环抱之中的段家埠村自然环境非常优越。南九水河从村前缓缓流过,从东南注入沙子口湾,河中盛产珍稀味美的仙胎鱼和绒

毛蟹。村周围有许多奇形异状的大石崮,其分布之对称、造型之逼真,形神兼备、浑然天成,真可谓鬼斧神工,观之者莫不为之倾倒。围绕这

些奇石附会衍生出的一些与之相关的民间小故事至今仍在村民中流传。如有可预示风雨的“呼雷石”与“云彩石”,有据说能荫佑村民和顺安

居的“饽饽石”与“狗头石”,有传颂着古老爱情传说故事的“蛎爪石”与“元宝纂石”,有正义战胜邪恶传说故事的“渔鼓筒石”与“垛垛

石”,有冬可避寒夏可纳凉能容得下三五十人的“后洞”与“南石屋”,有见证了建国前夕国民党部队将村东山峦上千亩可环抱大树的树林夷

为秃山野岭这段历史的“老雕崮子”等。

  那么关健是小云南在哪?我认为有两个说法较为可取。
 一是小云南就在山东。

  小云南即云南说,似有道理,而笔者不敢苟同。今滇省尚有云南驿、祥云县、云津桥等地名,独不见"小云南"之记载。
  明初,朱元璋定鼎南京后,数次派使臣诏谕占据云南的梁王归顺,均遭拒绝,令傅友德、沐英率军征伐。傅友德征云南时带来的三十万大军,大部留驻云南,分拨于卫所。直到洪武末、永乐初,奉旨转驻山东各卫所军户一万五千余户,七万余人。这些军户虽大部分原籍并非云南,但长期驻守云南各地,妻室大部为云南土著之民之女,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子女是在云南出生,后来迁到山东而以云南为原籍,而迁居到山东的云南同乡们居地贯以小云南名之以示对云南故地的纪念,此为情理之中。但云南并非就是"小云南"。

 小云南在山东,已为大部分民间家谱记述佐证。那么小云南在山东何地呢?
 明朝初年,倭寇不断侵扰沿海地区,今山东青岛地区,北东南三面环海,以山为岸,港湾交错,岛屿罗布,是为海防重地,为防倭寇侵袭,自洪武中先后在登、莱、青三州,设置七卫、十二所,即安东卫分辖东海中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隶青州府。大嵩卫分辖海阳所、大山所。

  靖海卫分辖宁津所。成山卫分辖寻山后所、百尺崖后所。威海卫分辖金山左所,奇山所,隶登州府。灵山卫分辖夏河寨前所、王徐寨前所,隶莱州府。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开始在今山东即墨市东20公里边海筑城设防,并于建文四年(1402年)置鳌山卫(即今即墨鳌山卫镇)、分辖雄崖守御千户所(在今即墨市丰城乡雄崖所)和浮山备御千户所(在今青岛市浮山所)划境而治,直隶莱州府。直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卫所等裁并于即墨县。
  鳌山设卫后,明政府先后从云南乌撒卫等地调来许多军队,这些军队又自鳌山卫分拨到登莱青各卫所。其中仅鳌山卫辖墩堡四十余处,迁入军户约七万余人。这些军户的祖籍遍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四川乃至云南等广大地区。随傅友德平定云南后,便落籍云南守乌撒实行军屯。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入滇,至永乐初年,驻守云南长达20余年,第二代也已长成。况且当年从军之时大部分只身一人,少数妻室家小是在驻守云南后随军,而独身者则多与当地女子结合成家,故转驻鳌山卫后,他们多以云南为原籍。查今山东省《即墨市地名志》记载,今即墨市30个乡镇近1000个村庄,半数民户多称祖籍为云南,或云南乌沙(撒)卫。亦有云南"槐阴县"、"威宁"、"毕阳县"、"乐歌屯"、"照阳山前"、"狮子口"、"凤仪县"、"哥嘎县牛角胡同"。而多数家谱为"云南乌沙(撒)卫,大槐树"或"乌沙(撒)卫槐树沟、大槐树里头"等。独无"小云南"字样。其迁移时间多为洪武末至永乐年间。而以随徐辉祖自云南乌撒卫转防鳌山卫者为多。

  《明史·四川土司传》说,乌撒,元置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蛮夷复叛,傅友德、沐英,因乌撒、乌蒙、东川、芒部四府离四川较近,上报朝廷,请

将四府改隶四川获准。直到清雍正年间鄂尔泰命改土归流,因东川距昆明近而距成都远,经奏准将东川、镇雄、乌蒙复隶属云南,乌撒则隶属

贵州。又据明万历版《即墨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即墨县人口为13480户,126800人。这其中鳌山设卫后一次性自云南迁来军户就达7万余人,占当时即墨总人口的60%还多,而这些军户以鳌山卫为中心分屯在即墨东部沿海,北至雄崖,南至浮山,包含今即墨全境和青岛市区。

  明代,鳌山卫是即墨的政治、军事中心,自云南迁来的军户,集居在这一地区,为不忘云南故地又区别于云南,而以小云南之名称于此地,是在情理之中。今吉林省的九台市东北部、舒兰市的西北部、榆树市的西南部这一地区沿松花江两岸即有"小昌邑"之称,正史虽不见记载,民间却广为流传。其名则源于清代乾隆以后,这一带属奉天府永吉州巴彦鄂佛罗防御旗管辖,而这一带的居民80%是在清代康熙以后来自山东莱州府昌邑县,为不忘故土,故冠以"小昌邑"之称。
  另据今山东省昌邑县《谭府万世谱书》所记"……余谭氏之相传,于元明之际,自小云南鳌山卫迁邑城之北、潍水之东,庄名海眼……"该谱系谭玉湘修于清朝光绪年间,谭春和作序。这一记载明确表述了谭氏迁昌邑之前,原居住在鳌山卫,而鳌山卫即设在小云南这一地方。

  这种表述再清楚不过的说明了小云南即指今山东省即墨市东部沿海和青岛市区。今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马氏家谱》序言中亦表述了马氏原居"山东即墨

小云南马家庄",于清代迁吉林省永吉县的缸窑,后又迁到舒兰县的白旗镇。这些都足以说明小云南在山东,而确切地点在山东即墨东部沿海一带。
  在今山东威海、烟台、潍坊等地区以及今东北诸省,许多姓氏家谱和口碑流传提及"小云南"之名。可以想见,这些家族的祖先必是洪武至永乐年间集居小云南(鳌山卫)的军户,自明中后期自小云南又迁徙到各地,因而在家谱中则有山东小云南字样。笔者的祖先,则是于明洪武十四年随傅友德入滇,又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转防鳌山卫(自永乐以后鳌山卫地区开始有"小云南"之称),又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北上,兄弟五人一迁北京上林苑,两迁潍邑(今潍坊),一迁渔营,一迁海眼。笔者祖先即为海眼谭氏,又于清乾隆年间迁居吉林。
  综上可知,"小云南"不在山西,也不在云南。小云南在山东,其具体地点即指今青岛市和即墨市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心治所即今即墨市

  小云南是由云南北归的兵户聚集居住区域,这些人通常戏称这样的地方是"小云南",在山东,其具体地点即指今青岛市和即墨市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心治所即今即墨市,在山东的潍坊等地也有由云南北归而聚居的区域,也叫"小云南"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分析,山东青岛段氏,其根源是云南,也就是说,明永乐二年(1404年)段氏祖先随同明军换防来到山东定居,而这些由云南外来人口居住地就被称作小云南。


分享按钮>>[各地段姓迁徙史]
>>段氏迁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