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青阳县陵阳镇的宁氏宗族历史溯源探讨
- 中华宁氏网 2012年12月18日 万家姓
关于甯氏宗族历史溯源与族谱寻根资料查找等问题,我曾经与一些年长族人求教和探讨过,但都是虚无飘渺,说不清个子丑寅卯。数年前听说原青阳县统战部退休老干部宁永绥闲余对陵阳宁氏辈份已经查到100多个了,未能与他联系了解查实。我不知道:在皖南池州市青阳县的古镇陵阳,还有没有象这位老干部一样在热心关注自己的老祖宗,想了解自己的老祖宗。
我对社会自然科学可以说是科盲,因之所掌握的资料是极少和有限的,也没有做过调查研究,尤其历史资料搜集也不多。现在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健在的能谈能懂和了解家族史的人怕是凤毛麟角了。
人民日报2006年1月11日第十一版“文化新闻”栏目载:历时两年大规模调查,获得近3亿人口数据——《循百家姓氏,探民族源流》。这篇文章披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最新研究表明:我国新的“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让位“李王张刘,陈杨黄赵”了。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袁义达是调查负责人。他说,这次调查对进一步研究姓氏分布与疾病分布相关性、中国人Y染色体多样性、中国民族的源和流、汉族的划分标准,都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中国人姓氏的传递方式,类似人类Y染色体的遗传方式”袁说“姓氏以其特殊的血缘文化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人5000年的进化史”。没有看到更详尽的资料,不知道“宁”姓在原“百家姓”中的第241位,现在排到了什么位置。根据“宁”姓的发展史,估计只会退后,不可能向前。因为:
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史,匆忙的改朝换代,频繁的战乱灾荒,占据了历史的主画面,狼烟下的大批灾民难民流离失所,四处迁徙逃命。早期的河南山东正是逐鹿中原刀兵相见的主战场。难民中的河南人山东人最多。河南人山东人中姓宁的人也最多。宁氏本是古老的优秀氏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根源,从旺族走向稀散,有其历史自身不可避免的悲哀。梳清历史的脉络,探究宁氏宗族发展渊源,正是宁氏后人为振兴家族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重大史命。
关于甯氏溯源:
周文王九子姬封,武王胞弟,因封于康称康叔,商灭,朝歌为康的封地号卫国,康即为西周卫国肇基祖,传九世祖卫武公,封子季亹(men)于甯邑(河南获嘉),季为宁氏始祖,现河南获嘉当是宁氏祖根地。在220多年中,甯氏傲居卫国公族为卿七世,直至公元前546年宁喜(卫国大臣)被卫献公诛杀,招至灭门诛连,宁氏被迫外逃开始迁散。公元前691年宁跪(卫国大臣)入秦。秦襄公曾孙因功谥号“宁公”由嬴改为宁姓。所以秦地陕西宁姓颇多。公元前680年宁戚(齐国大夫)弃卫奔齐佐桓公,繁衍了“齐望郡”。公元前469年北魏吞齐,又迫宁氏外迁河北、山西、安徽和岭南两广。避乱南迁的就到了湖南、江西、福建、湖北、江浙及云贵,分支越来越多。至宋末元初,至明清,入户两广入蜀入闽入赣,背井离乡的宁氏人除向北向南继续扩散,渐行渐远至港台,远播海外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现居国外的甯氏,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缅甸,以及非洲的毛里求斯等国。其中以马来西亚人口最多,美国的西雅图次之。
据我查悉有关资料统计,关于中华甯氏人口总数,估计全球约近80万,大陆占98%。其中广西、湖南两省占总数的40%以上。安徽省约2万人,只占2.63%,宁姓集中于肥东、青阳、阜阳三地。我们青阳县(尤其陵阳镇)现在有多少宁姓人及其分布情况,在全省宁姓人数中占?%,都是未知数。外地乃至海外问祖寻根,正大张旗鼓,热火朝天。而我们这里似乎默默无闻于无动于衷呵,稍有民族感的人是否有些愧对老祖宗呢?!
前些日子,我省肥东县白龙镇团结村的宁仁龙先生(今年45岁)在网上致信介绍合肥甯氏支系情况我很有感触,他说到“……先世由山东迁至青阳,青阳之派,戚公之嫡后也。至于明末,开福、开东二公又由青阳迁居合肥之北乡,后析为二:一名甯家庙,一名甯家岗,椒衍瓜绵,迄今二十二世矣(节选自创修谱序,原十八世矣)。因前老谱失落,(他说的老谱即青阳陵阳镇宁氏族谱)奉开福、开东公为一世祖,我是开福公第十九世孙。我们这支甯姓因分南、北两份,在光绪二十五年创修宗谱时,从十七世开始统一字辈:"世清仁德远,善庆福源隆"。九九年续修的《甯氏宗谱》又立二十字辈,"敬学贤才有,崇功伟业彰,敦行荣瑞久,奉道祚兴昌"。到目前为止,我们这支甯姓男丁共有六千余人,分布肥东、肥西、当涂、芜湖、南京、徐州等地。属齐阳郡智愚堂。此外,还有一副对联:"齐郡家声远,陵阳世泽长",此对联是甯姓所独有的姓氏对联。(这也是对我县陵阳镇宁氏家族历史渊源的一个极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吧)99年由族人甯士耕等人发起,续修宗谱,我才对甯氏宗支的由来有所初步的了解,得知甯姓源于姬姓,文王之后,并发源于河南获嘉县,现由于各方面原因,我甯氏正在修甯庙份之谱,我是修谱委员分九大常委之一,负责登记、编委工作,准备在谱书里充实些有价值的资料或史料,以飨族人。”
“……追根问祖,根是知道了,祖还有待查寻。从谱序中看,我们这支甯姓是甯戚的嫡系后人,是确信无疑的了,至于甯戚至一世祖开福之间的这段断史祖宗,不知道是谁,不知能否查到。从《中华甯氏》中得知有一《陵阳甯氏宗谱》,此谱书也许就是我们这支甯姓苦苦寻求的前老谱,书上有河北大学字样。《陵阳甯氏宗谱》不知是否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还请不吝赐教,便于我们寻根问祖……。
(《陵阳甯氏宗谱》据了解我县档案局没有收藏,1987年我曾去过省图书馆未能查获。后来是无处寻觅了。合肥的宁仁龙先生却提供了线索,我想建议池州市青阳县有关政府领导部门,是否考虑要千方百计把这本书弄回来。这怕不仅仅是陵阳宁氏家族和地下老祖宗的期盼,更是一份社会自然科学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等历史文化重要信息资料,对当代经济建设旅游业开发等等也是不无益处。
另据查悉一些家谱网站资料所载,有一石台家谱:【安徽石台】《陵阳宁氏宗谱》三十六卷首三卷续补编一卷补遗一卷清光绪十七年(1891)木刻本四十册河北大学。(这个信息以前听说过,但未能证实。这次介绍如属实,当可力图构通联系)
还有,据有关资料综述中,对宁氏宗族的探讨涉及我省宁氏史料有:
一.安徽阜阳族谱:
(1)明初靖难之变(1399),朱棣废建文立永乐,称燕王。始祖甯宽为燕王立下汗马功劳,封为二品指挥官,“世袭罔替与国同休”,驻永镇颖州(今阜阳)。三世祖宁端,于明朝宣德十年,从京城充羽林前卫,世袭“指挥同知”,调任河南都司颍州卫。后为阜阳“八大家”之一,已有六百余年历史。
(2)阜阳宁老庄兄弟7人,来自河南沈丘,四修族谱时字辈为:若大继文南,光国克承传,尚宝毓尔家,学道永其年。曾于民国初年五修族谱,今又由宁文芝主持六修族谱,(注:甯文芝,安徽阜阳市老龄委办公室主任(退休),现为阜阳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阜阳(颍州)甯氏修谱主持人等)宁义南、宁国鉴等协同。据最新消息(06年3月)这次由甯文芝、甯义南、甯国鑑等人倡导主持的第六次修谱工作,在阜阳市所属4县3区的族人登记事项已基本结束,现正在查找做好旅居在外地的族人登记事宜。
二.安徽肥东族谱字辈:
一世祖开福公,为宁戚嫡系后人,属齐阳郡智愚堂,祖传楹联“齐郡家声远,陵阳世泽长”。始由山东迁安徽青阳,后于明末迁肥东,已传至22代,最早源自山东<陵阳宁氏宗谱>。
清光绪25年族谱,字辈为:世传仁德远,善庆福源隆重;1999年续修时,又立字辈为:敬学贤才有,崇功伟业彰,敦行荣瑞久,奉道祚兴昌。本支现有6000余人,分居于安徽、江苏。
三.安徽青阳陵阳族谱:其中说到:“青阳有条宁半街”。
“青阳有条宁半街”,我是闻所未闻,活了大半辈子的人,应该感到羞惭,对生我养我的故土和先人缺乏研究,尚不如外地人那么认真刻苦追求。不知本地宁姓族人有没有人在研究,有无这方面的详实资料?也不知道我县档案局与地志办有没有搜集到这方面的资料。
该资料还述及:因战乱外迁杭州、台湾,字辈为:仁、汉、攸、叙,曾祖父仁寿,其子汉英、汉文。长房宁汉英,其子攸禹、攸文、攸旦、贻森、攸奭、宏恩、祝平、宏文,其中攸奭之子明骅为“叙”辈。二房宁汉文,其子攸武(将军)、攸威,均定居台湾台北市,建有宁氏墓。云云。
四.其它散支:
安徽巢湖字辈为:少思邦道永,守业定艮昌,积德贤芳迟,存心有天知。合肥字辈为:赵家升正,世传仁达,友善英复,青龙。。。由宿州迁居泗县的,字辈为。。。崇、井、怀、良、广、宗、传。。。……等等。
对外地纸媒与网络资料中所介绍说的“青阳有条宁半街”的质疑:
以我之孤陋寡闻,查遍明清《池州府志》与《青阳县志》也未见蛛丝马迹。与一些老人交谈,也附之一笑说:子须乌有!但外地既有此说,必有其史料或传闻根据吧?以我之揣测:
1、青阳县陵阳镇是汉代陵阳县治所在地。从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开始治县,它就是皖南最为古老的一个集镇。这里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残存的古迹。陵阳镇的老街分上街中街下街,北首的上街头有“香池里”,就是汉代的县衙遗址。陵阳镇的宁姓分布,主要集中在陵阳镇及镇周围的乡村(陵阳村、红星村、永安村)。陵阳镇的古建筑最突出的是“祠堂”,宁姓祠堂占的比例较大,负有盛名的曾有:大文公、崇二公、振三公、必公、华公等祠堂。这些“祠堂”繁衍的后代,把宁姓排在陵阳镇八大姓的第二位(曹宁李谢陈鲍张林),而陵阳镇上街头百分之九十的居民都是宁姓人氏。或许从这里衍生出“宁半街”?
2、青阳县治所在地曰“蓉城”,是得名于李白《赠青阳韦仲堪·望九华》一诗中“秀出九芙蓉”句,其实“蓉城”筑城还是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才开始的,至今才四百多年。正城设有四门:东曰宾阳门,南曰对华门,西曰望池门,北曰仰辰门,明万历十八年于东南方向才增开通儒门(俗称小南门)。古蓉城只有两条狭长的青石板街道,东西街称高阳市,南北街称承天巷(也称化城街或弦歌巷),哪里有个“青阳有条宁半街”?顾名思义,非鸿儒巨商,显赫一时,岂能拿下半条街?查宁氏人物古往今来也无此人!若论宁姓群居,则蓉城寥寥无几,何来“宁半街”?
青阳是“为邑甚古”之地,自唐天宝元年置县定名“青阳”,其间已历一千二百多年。而“青阳”一词也并非始于唐代,可追溯至上古“青阳国”,因其位于青山之阳而得名(史书《五帝记》有记载)。
历代修方志,均有建置一门,而建置均设有图可考,城邑、衙廨、祠庙、典章、社稷、民人等均有录,无则后人观志不知所云。今人修志续谱,总不能随心所欲,违背真实历史沿革,混淆视听,以误传讹。尤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
综上述,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极富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认祖归宗”的心态,把自己血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这既是对个人对家庭对下一代的一种交代,同时也是对宗族,乃至民族历史的一种深入了解。但对史料记载或祖辈之口传,(尤其道听途说)今人在追踪挖掘整理编撰过程中,应尊重史实,去伪存真,注重科学态度。
我县目前据了解,只有《吴氏家谱》有吴万根(原宗教科科长)与吴红旗(国税局干部)正在编修整理工作中。
值此二千零六年,各地新一轮地方志编撰工作正紧锣密鼓进展时,书此呈请有关领导和研究部门引起重视和采取行动措施,应尽快把抢救和搜集《陵阳宁氏宗谱》和续编新的《陵阳宁氏宗谱》作为一项重大血缘文化科学工程来完成,我想不无现实意义。更不至于外地来人寻根觅祖,探古问今,我们这里张口结舌,一无所知。
分享按钮>>皖南青阳县陵阳镇的宁氏宗族历史溯源探讨1
>>宁氏文化系列报道之一甯氏宗族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