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氏家谱源流】明清蓬溪蒲氏纪略

    中华蒲氏网 2013年1月21日 万家姓


蜀北蓬溪,历史悠久,民风淳厚,人文蔚起。明清两代,古邑蓬溪书院、私塾林立,出现了不少科举世家、书香望族,其中县城南10公里之蒲氏家族尤足称杰。500年中,蒲氏家族就涌现出了进士3人、举人10人、贡生22人,为“科举寥寥若晨星,又不甚显著”的蓬溪县赢得了声誉。 
一 川北蒲氏源流世系 
(一) 宋元南充三教堂蒲氏世系
  据《蒲氏族谱》记载:蒲氏祖居湖广麻城县。宋太祖建隆二年(961),蒲正开避祸入蜀,落户果州南充县三教堂(今南充市嘉陵区龙蟠镇附近),故蒲正开为蒲氏入蜀始祖。从宋至元400年,蒲氏在川北南充、阆中、南部等地繁衍发展,人丁浩繁,衣冠鼎盛,名贤辈出,仅宋代就有20人中进士。宋代蒲虞裔,进士。其子五人:蒲显道、蒲之道、蒲竝、蒲冲、蒲卣,均为进士,有“五子登科”之盛;因均受业于其母任氏,故蜀中号“任五经”。蒲卣,累官中大夫;其侄蒲宗孟(1028—1093)官至尚书左丞,叔侄二人均名垂《宋史·列传》,堪称“果南世家” 
(二) 明清蓬溪县蒲氏世系
  明初,蒲介元之子蒲艮行(蒲谦益之孙),偕妻苏氏,从南充徙居蓬溪县利国镇大水坝(今蓬溪县火车站蒲家坝,位于蓬溪县城南约10公里),故蒲艮行为蓬溪县蒲氏始迁祖。从明初至清末500余年,蒲氏在蓬溪县城南蒲家坝、宝梵镇、鸣凤镇、大石镇等地繁衍,至今已传20余代,分为梭子垭母殿垭林苍咀二分咀支派、大屋沟支派、墙院子文家坝支派、蒲家坝支派等四支人,成为蓬溪望族。 从清初蒲荐馨起,大石镇棱子垭、林苍咀、二分咀、附南母殿垭等地蒲氏支派字辈为:“荐祖心芳畅,立身志有常;果南文献远,斗北甲科长。”其他几支字辈,与此有异,不录。 

二 明清蓬溪蒲氏科贡录
   科举制度,始于隋代。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废除,共延续了1300余年。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考中者为举人,殿试考中者为进士;考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生员(秀才),叫贡生;一般分为恩贡、拔贡、副贡、岁贡和优贡五种,时称“五贡”。明清蓬溪蒲氏家族中考中进士3人、举人10人、贡生22人,他们是: 
(一) 进士(3人) 蒲心豫,清乾隆十年(1745)三甲第112名进士。 蒲文甲,清嘉庆六年(1801)三甲第76名进士。 蒲预麟,清同治七年(1868)二甲第73名进士。 (二) 举人(10人) 蒲胜愈,明洪武十四年(1381)举人。 蒲惠和,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举人。 蒲来举,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 蒲 富,明天启七年(1627)举人。 蒲拱辰,清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

蒲荐馨,清康熙二十年(1681)举人。

蒲荐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武举人。

蒲 英,清乾隆十七年(1752)举人。

蒲心浩,清乾隆三十年(1765)举人。

蒲有壬,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

(三) 贡生(22人)

明代贡生:蒲 新 蒲惠泽 蒲敏政 蒲大韶 蒲 政 蒲 蘩 蒲来章

蒲 蓁 蒲 佑 蒲 衡 蒲桂馥 蒲 伯 蒲 作 蒲之节

蒲 昌

清代贡生:蒲念祖 蒲宪祖 蒲心谦 蒲香荐 蒲丙南 蒲 煦 蒲怀矩

 

三 明清蓬溪蒲氏名人事略

 

蒲胜愈

 

蒲胜愈,明洪武十四年(1381)辛酉科举人,官直隶河间府知府。清廉干练,载清代《蓬溪县志》。

 

蒲惠和

 

蒲惠和,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丙午科举人,任湖北保康县知县。时保康县治初创,惠和建城池,创公署,兴学育才,分疆定籍。在任九年,户口蕃息,载《大清一统志》。其弟蒲惠泽,岁贡生。

 

蒲来举

 

蒲来举,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戊午科举人,官陕西醴县知县,后调任甘泉县知县。崇祯七年(1634),李自成起义军攻入甘泉县境内,守备孙守法等人拥兵不救,甘泉县城被起义军攻占,蒲来举被杀。赠太仆卿,祀乡贤祠。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谥“烈愍”,事载《胜朝殉节诸臣录》。

 

蒲拱辰

 

蒲拱辰(1610-1684),字居北。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五月,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七月,葬鸣凤镇野竹沟河北潭。清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科举人。幼家贫,研读经史不废。登第后,自甘淡泊,不乐仕进,以教授生徒为业。执教善诱,从学者众,杨兆龙(解元)、王许(亚魁)、梁再灏(解元)等名士皆出其门下。蓬溪本荒僻之地,清初振兴文教者,实自拱辰始,至今士林称之。无子,抱养蒲荐馨为嗣子,后中举人。其墓联云:“教洽当时,花影与棠荫交映;恩垂后世,月窟偕雁塔齐辉。”《四川通志》《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有传。

 

蒲荐馨

 

蒲荐馨(1652—1741),字孚顒,明蒲惠和第八世孙,蒲泗枝子、蒲拱辰嗣子。生于清顺治九年(1652)十二月,卒于乾隆六年(1741)五月。康熙二十年(1681)四川乡试第九名举人,任洪雅县教谕,升顺庆府教授。集古人忠孝节义事,令诸生各置一册,驯习之。历十余年,累推卓荐,不就。乞病归,卒年90岁,时论称其高洁。生十一子:念祖、绳祖、显祖、述祖、绍祖、缵祖、宪祖、光祖、章祖、式祖、中祖。卒葬大石镇棱子垭。

蒲荐馨题《大屋沟转泥溪》绝句云;“已时反背转泥溪,三水朝宗尚可栖。父子幸攀秋月桂,儿孙须奋五更鸡。”大屋沟,又名大儒沟,位于今蓬溪火车站附近;泥溪,即泥溪口,位于今大石镇内。“父子幸攀秋月桂”,指蒲荐馨与其养父蒲拱辰,俱考中举人。蒲荐馨重视子女培育,其《训诲子孙》诗云:“吾族肇祀来,世泽垂家声。兵燹蹂躏后,人且不聊生。天幸佑尔祖,衣冠犹留存。尔祖多纵慧,丁酉贤书登。传家及汝父,庭训几历春。十年窗下苦,始得宴鹿鸣。汝今失所恃,无母堪凄怜。命汝奋鸡窗,天眷苦心人。古人常凿壁,古人常垢帷。苏秦恒悬梁,苏秦恒用锥。良冶学为裘,良弓学为箕。譬如有良田,不耕蔓草滋。譬如有美玉,不琢委如泥。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听汝父命,后悔其何追?”天道酬勤,蒲荐馨后代中,有3人考中进士(孙蒲心豫;曾孙蒲文甲;七世孙蒲预麟)、2人考中举人、5人考取贡生,不愧“科第世家”!

 

蒲章祖

 

蒲章祖(1708—1798),蒲荐馨第九子,字斐然,处士。绩学耽书史,居身有俭德。尝建祠宇,以妥先灵;创义田,以周贫乏;置学田,以励子孙。其子三:心浩、心泽、心湛。蒲心浩,举人,官陕西西乡县知县,蒲章祖对他时时以洁已爱民为勉,题其堂曰“得慎勿喜”。孙蒲文甲,登进士第。蒲章祖卒年91岁。

 

蒲心豫

 

蒲心豫(1706—1780),蒲荐馨之孙、蒲念祖之子。字则立,一字石亭,号介庵,祖居大屋沟(今蓬溪火车站附近)。清乾隆九年(1744)甲子科四川乡试解元(第一名),十年(1745)乙丑科三甲第112名进士。聪颖绝伦,好读书,数行并下,过目无余义。中进士后,任山东青城、观城,湖南麻阳县知县。皆廉洁自守,所至卓有循声。任满归里,行李萧然,人皆叹仰。著有《归林诗集》行于世。子一:蒲敏中。卒年75岁,葬蓬溪县附南母殿垭伯侯庙。其《茔志》云:“母殿垭前上墓堂,卜云其吉永焉藏。杏林梅树湾留处,桂阙伯侯庙占方。独子瞻衣衰已久,双孙诵读泽犹长。应怜国瑞山辉远,剖朴联登转帝乡”。蓬溪县教谕张景之赞云:“惟翁德盛,学贯天人。桂园领袖,杏苑传声。恩流三楚,泽沛二城”。《四川通志》《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有传。

 

蒲心浩

 

蒲心浩(1735—?),蒲荐馨之孙、蒲章祖之子、蒲心豫堂弟,字巨川,号静远。清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科举人。初任陕西西乡知县,兴学育才,除奸剔弊,狱讼衰息,一时有“蒲青天”之誉。丁忧去官,后改任广东省永安县知县,多善政。居官廉惠,一一皆秉庭训。曾对人说:“吾辈惟当不负此身耳!凡事以实心实力行之,成否且勿论”。后积劳成疾,卒于官。子五人:粹芳(字有壬)、剑芳(号文甲)、德芳(改名丙南)、蕴芳、艺芳。其中蒲文甲中进士,蒲有壬中举人,蒲丙南为贡生;玄孙蒲预麟中进士。后裔居今大石镇梭子垭等地。

 

蒲文甲

 

蒲文甲,蒲心浩次子,名剑芳,字震东,号文甲。清嘉庆三年(1798)戊午科举人,六年(1801)辛酉科第76名进士。授内阁中书,历充方略馆协修、大清实录馆分校、文渊阁检阅、稽察六部事务,后为军机处行走,俱能称职,受奖赏。性格倜傥,英姿勃发,善诗赋,凡所阅历,必记以诗。时川陕白莲教起义,波及蓬溪,文甲深以为忧,遂离任而归。未几病卒,年38岁,远近惜之。子一人:蒲燮。著有《清平集》行世。《四川通志》《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有传。

 

蒲丙南

 

蒲丙南,蒲心浩第三子、蒲文甲弟。名德芳,字癸济,后更名丙南。清嘉庆十九年(1814)岁贡。矩度方严,乡里仰为典型。开塾授徒,造就者众。家无储粟,以修脯之入,收罗残书。著有《存几希集》,皆古今格言,刊行于世,人皆佩之。子四:蒲煦、蒲烔、蒲焕、蒲烺.曾孙蒲预麟,进士。

 

蒲预麟

 

蒲预麟,曾祖蒲丙南,岁贡;祖父蒲煦,字冈凡,恩贡;父蒲均,号石船,庠生。祖居大石镇棱子垭。谱名蒲梓身,号预麟,字瑞卿。清同治六年(1867)丁卯科四川乡试举人,七年(1868)戊辰科二甲第73名进士。工诗文书法,选翰林院庶吉士。九年(1870)散馆,十一年(1871)授翰林院编修。后官刑部江西司主事。子四人:蒲志鲁、蒲志先、蒲志逵、蒲志和。蒲预麟是清代蓬溪籍进士中,唯一一位翰林。

因世远年湮,资料匮乏,挂一漏万,在所难免。祈知者补正,以匡不逮,企予望之。

 

 

 

原载:《笑问君从何处来:蓬溪姓氏备征》,胡传淮主编,2008年出版

 


分享按钮>>【蒲氏家谱源流】蓬溪《蒲氏宗谱续》序
>>【蒲氏网新闻】海南回族蒲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