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氏家谱源流】邰氏姓氏渊源

    中华邰氏网 2013年1月22日 万家姓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是周族始祖弃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按史书记载:上古周部族的始祖叫后稷,姬姓,名弃,为姜嫄所生。
    姜嫄姓有邰氏,为炎帝之后,据说是嫁给了帝喾。
    相传,有邰姑娘姜嫄在未出嫁前生活在有邰氏部落(今陕西武功)。有一天,她与同伴到野外去玩,看到田野上有一个巨大的脚印,姜嫄出于好奇心,就将自己的脚踩上去比大小,谁知这一踩就心有所动。回去以后就怀孕了,生下了一个男孩。由于这个孩子生下来没有父亲,姜嫄怕人笑话,就把他丢弃在野外。
    令人惊异的是,所有的野兽们见了这个小孩,都备加爱护,甚至绕道而行,生怕有所损伤。于是姜嫄又把他丢弃到结冰的河面上,结果成群的飞鸟都来围在这小孩的周围,用羽毛为他保暖。姜嫄见这小孩大难不死,意识到他将来一定会有出息,于是就改变主意把他抱回家抚养。由于开始曾他遗弃,所以姜嫄就给他取名叫“弃”。
    因此,弃名义上是帝喾之子,实际非也,大概是姜嫄与当地某个强壮后生的未婚子。
    弃从小就喜欢种植各种植物,史书记载:“他种麻菽,已而树木茂盛、麻菽丰美。及步入成人之后,遂酷好农耕。他有相地之宜,种植五谷,成果丰硕,农人纷纷效法,影响巨大。”
    帝尧知道后,即封弃为农师(大司农)。之后弃“教民稼穑,天下尽得其利,弃之于民,功莫大焉,舜帝因封弃于邰”,成为有邰氏的国君,从此便有了邰氏一族。
    弃被舜帝赐号为“后稷”,舜帝曾经说:“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别姓姬氏。”其后子孙繁衍,逐渐强大,是为周族。
    “邰”,古称“斄”,上古人类很早就在那里建有著名的“斄亭”,俗写即为“邰亭”,是自古以来人们专门用以祭祀后稷的地方,位置在今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的咸阳市武功县,在秦、汉时期,该地称扶风郡五丈原。这在史籍《前汉·郊祀志》中有记载:“后稷封斄。斄,如邰,今陕西西安府武功县五丈原即其地也。或曰凤翔府郿县亦有五丈原,有邰亭。”
    人们一直以来皆将弃视为稷神(灶稷神、庄稼神、农神)。弃的后代,就用国名邰作为自己的姓氏。在斄亭地区居住之原著民,亦多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斄氏,俗写为邰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是为陕西邰氏。
    到了唐朝以后,邰氏族人主要生息繁衍于山东半岛北部,望称平卢郡,又为山东邰氏。邰氏族人皆奉后稷(弃)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大利稽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周书》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鲜卑拓拔部中有大利稽氏部落,入中原后改为邰氏。这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大利稽之为邰。”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促进民族大融合,在此过程中,鲜卑族大利稽氏皆改汉姓为邰氏,逐渐融于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邰氏,后有简笔为台氏者。
    该支邰氏、台氏同宗同源。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台楚氏,亦称泰赤兀氏、台绰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泰赤兀部的一个分支,世居巴林地区(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后有满族、赫哲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icu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赫哲族台楚氏多冠汉姓为邰氏。
    ⑵.蒙古族泰楚特氏,亦称岱齐郭特氏、台楚氏、台绰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泰赤兀部的一个分支,世居哈布塔该哈什拉克(今哈萨克斯坦西南部)。后有满族、赫哲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ic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赫哲族泰楚特氏多冠汉姓为邰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泰楚噜氏,亦称太楚鲁氏、台褚勒氏、泰楚拉氏,源于生活在辽东和朝鲜半岛西北部的古老民族濊貊。
    濊貊,又称貉、貉貊或藏貊,在许多古文献中称之为“白民、毫人、发人”。濊貊族是由濊人和貊人汇合而成,以农业城栅为群居特点,以农耕渔猎生产为主,不同于游牧民族,是古代朝鲜民族的组成族源之一。
    濊貊族在夏、商时期本居于山东半岛,属东夷民族,周灭商时,濊貊族被周族所迫,大部分向东北地区迁徙,并以松嫩平原为中心定居下来。濊貊族的活动范围比较广阔,最南端在长城以北与燕国为邻;东北部在辽河以东与肃慎族相接。
    濊貊族早在西周时期就是周王朝的臣属国。春秋时期,齐桓公姜小白曾经发动过对濊貊的战争。
    到了战国乃至先秦时期,濊貊族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黍(玉米)成为濊貊人的主要食粮。此时的濊貊族已经进入了原始社会晚期,过着定居生活。后来在东北地区建立政权的夫余国和高句丽国,就是在融合了濊貊等东北民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濊貊的后裔在元、明朝时期隶属于“兀良哈”,逐渐演变为东海库尔喀部库雅喇人,称泰楚噜氏,满语为Taicuru Hala,世居浑春(今吉林珲春)、音楚(摩阔崴海湾,今俄罗斯克拉斯基诺南部波谢特湾)、俭王城(今朝鲜平壤地区)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邰氏、楚氏、卢氏、改氏、泰氏、鲁氏等。
  
    第五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苗族、彝族、黎族、傣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邰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邰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后稷(弃)。迁徙分布
    邰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六十九位门阀。
    邰氏最早出自姬姓。上古帝尧时,有个人叫弃,是炎帝的后代。炎帝的部落是最善于务农的部落,弃也很善于务农,御史被尧任命为农官后稷,管理天下农业。弃上任后,管理天下农业很有成绩,连年丰收。为了表彰弃的功劳,尧封弃为有邰氏部落的首领,并建立了邰国(今陕西武功),弃的后代以封地为姓氏,称为邰氏。
    关于弃这个人,有很多有趣的传说。弃母亲叫姜嫄,一说当她还是一个姑娘的时候,有一次在野外游玩时,看见地上有个巨大的脚印,就好奇地踩了一下,回去以后竟然怀孕了,生了一个男孩。姜嫄很害羞,好几次把他丢弃,但都不成,结果姜嫄意识到他可能是神的孩子,就把他养大,并取名叫弃。还有一种说法是黄帝时有一次祭神活动中,黄帝族的一个氏族首领帝喾看上了姜嫄,两人相爱而使姜嫄怀上了弃。
    姜嫄是炎帝族的后人,这个故事是炎黄两帝相结合的一个记载。按,炎帝族崇拜凤图腾,黄帝族崇拜龙图腾,他们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起源。
    唐朝中期,邰粹由山东临清迁开封,宋靖康年,邰茂任成都同知,北陷不能回,三子分居贵,湘,鄂,中山阁下(邰中泰)为宜城邰茂的曾孙,进士后任知县,知府,江淮节度使等职,兵败后居溧水长山。
    现江苏溧水、安徽当涂、上海一带邰氏思源堂为其孙邰万五之后,德源堂为其养子邰实德所化,江苏兴化,宝应一带邰氏为邰中泰之兄邰中和所化(邰中和为宜城富翁,襄阳破,后人欲投邰中泰,时两江节度使汪某投敌,邰中泰前后受困,欲轻骑赴临安,兵败溧水,邰中和后人投奔不成,落籍于扬州。
    今贵州省的凯里县、镇远县、台江市、三穗县、剑河县、天柱市,甘肃省的天祝藏簇自治县、武威市、天水市、兰州市、通渭县,山西省的临汾市、阳高县,江苏省的南京市溧水县、苏州市、东台市,泰州市兴化县、姜堰市、昆山市、海安县、南通市如东县,陕西省的武功县、汉中市汉台区、咸阳市乾县、宝鸡市凤翔县,河南省的巩义县、永城市、南阳市、巩义市,山东省的临沭县、临沂市,曹县、日照市莒县、青岛市、潍坊市寒亭、诸城市,安徽省的当涂市、滁州市、阜阳市阜南县、界首市、六安市,辽宁省的阜新市彰武县、朝阳市、沈阳市、营口市,湖南省的长沙市,吉林省的临江市,河北省的张家口市、邢台市内丘县,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兴安盟,重庆市的巫山县,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邰氏族人分布。

 


分享按钮>>【邰氏家谱源流】邰氏字辈排行
>>【侯氏网新闻】衡湘著族——靖港侯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