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惠彦--长江韬奋奖获奖者
- 中华冀氏网 2009年2月5日 北京广播网
4月5日上午,由中国记协、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华新闻传媒网联合主办的长江韬奋奖获奖者系列访谈邀请到了第七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中央电视台著名军事记者冀惠彦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中华新闻传媒网对访谈进行了直播。
???4月5日,第七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中央电视台军事记者冀惠彦做客中华新闻传媒网在线访谈。姚勇摄
从“无知”到名记 和孩子抢电视
冀惠彦33岁才干上新闻这行,典型的半路出家,回忆当初1985年中央电视台在全军设的记者站又成立了一个总政记者站,当时他刚刚调到总政不久,征求他的意见去不去记者站。虽然对记者这一职业仅有含糊概念,但想到记者在外面跑的机会比较多,他爽快地答应了,而且一干就是20年。从一开始对这个行当不了解,到现在爱上这个行当,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开始对什么是电视、电视新闻、电视专题怎么回事都不知道,冀惠彦就通过看电视学习,所有的新闻节目都看,区分哪一类新闻怎么做,慢慢对电视新闻有了逐步的了解。
在了解的过程中,冀惠彦培养了对新闻工作的感情。那时家里就一台电视,孩子小要看动画片,新闻节目就干脆在办公室里看,双休日时干脆坐着公共汽车到单位去看。从一开始入门新闻工作开始,他觉得光从感性上去认识不够,还要更多、更深入地去了解它。所以只要他知道的培训班,我就去参加学习。像解放军艺术学院搞的电视编导班,还有一些院校搞的电视编辑班,最后到广电读电视新闻,不断充实自己。
离炮火有多近
????卡特说:“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还不够近。”在多年新闻采访过程中,冀惠彦感悟到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才能够感受到新闻职业、新闻工作的快乐。冀惠彦五次去伊拉克,都有幸和中央电视台派出的报道组一起到前线采访,并且经历了很多“第一”。他的第一条战地新闻是在1998年“沙漠之狐”战争中拍摄的画面,经过编辑传回国内播发的。这条新闻获得了中国新闻的一等奖,中央电视台只有这么一条节目获得一等奖。
????冀惠彦回忆道,要说离炮火最近,只要是进入伊拉克的记者,天天都生活在炮火硝烟中,我们晚上根本睡不找觉,炮火声不断,很多炸弹就在你住的附近爆炸,炸弹震得房间所有机构都哗哗作响。大家都是在炮火硝烟中,但是要想把你看到的、经历的记录下来,传递给观众,这就需要一定的勇气。比如,2003年3月27日伊拉克战争开始,当时传言很多,美军对外国记者、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感到不太满意,要进行打击。所以,那天警报声一响,在新闻平台工作的同志都要撤。下午3点钟,警报声又响了,当时所有的记者都疯了似的往下跑。那时我觉得,能够到伊拉克战地采访,一个是机会,另外是显示国家记者能力的时候。我们向国内观众传达什么?首先要传递战争下伊拉克人民生活的状态,如果这时都没有记录,你传递什么呢?所以,从职业记者职业感的角度,我认为当时不能走,一定要想办法多拍点儿战争的状况。而且,当时还没有记者在白天拍到巴格达爆炸的镜头。你看见了炸弹,再准备机器,把镜头调过来,这样,拍得任何镜头都是不完整的。拍战争的场面,拍巴格达遭轰炸的场面,很多很好的镜头都具有偶然性,但偶然性是建立在必然的基础上。这种必然是记者的事业感、责任心、对观众负责的态度。我当时毅然跑到三楼平台的制高点,一个小房子的顶上,在一公里外的总统府,一颗巡航导弹爆炸,烟升起来了,但我只拍到了爆炸后的蘑菇云,炸点还不是很完整。根据我的经验,一般重点目标的轰炸都是两发一组,所以第一发导弹炸了以后我想会有第二发,我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把镜头对准那,调了调焦,把镜头推到底。过了一会儿,一个小白点出现在画面中,在画面的正中间爆炸,有火光和烟尘,一个完整的炸弹被拍摄下来。炸弹爆炸和炸弹爆炸后的轰鸣声产生了非常大的震撼力,它告诉你和平多么可贵,战争多么残酷,是我们在和平的环境中所不愿意看到的,我希望给大家传递这样的感受。要想在突发事件现场尽到记者的责任,你必须要敢于站到第一线,离新闻事件越近越好。
????在报道1998年的“沙漠之狐”时,也是美军巡航导弹轰炸巴格达,冀惠彦一直在拍水均益的现场报道,忽然捕捉到水均益后脑勺飞过的巡航导弹。第二天传这个新闻的时候,当时CNN的负责人问,可以不可以拷贝一下,冀惠彦说行。等他们转录以后,发现CNN的记者们正在开会,老板问他们,说中国记者拍到了,你们为什么没有拍到?
分享按钮>>红楼梦宝钗决赛选手--冀欢 (西安)
>>冀朝铸回望邓小平美国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