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首席翻译冀朝铸先生谈英语学习

    中华冀氏网 2009年2月5日 英语园地


任何40岁以上的读者,看到下面这幅照片,都会有印象的。这是当年毛泽东请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先生登上天安门城楼时的非常有影响的一幅照片。站在主席和斯诺后面的,就是毛泽东首席英文翻译,后来成为我国驻联合国大使的冀朝铸先生。

冀老先生的英语发语很有些美国某地区的特点,一听就觉得他应该是在美国从小生活学习过。一经询问,果然如此。在我认真提问如何才能将英语学习走向更深一步时,他开门见山地说,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尽可能多地把阅读英语经典名著,哪怕单词量不够也不要紧,至少要花上二至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把这件事情做下来,这样才能大概知道什么样的英语是老外们认可的好英语。换言之,英语也同汉语一样,是有好坏之分的。当你大量读过英语名著后,自然而然就能将一般的作品与好的作品加以区分。我理解,这就是在说明汉语里“读万卷书”的理念。这一理念是走遍天下都好用的朴实的道理。

接着谈到英语口语问题,得到的最重要启示是:要经常说,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可能的时间里,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其实,冀老先生说的这些也不是什么太希奇的办法。但由他说出来,也更进一步证明“有机会就说”的观点尽管老生常谈,但绝对是个屡试不爽的手段。

不过,我还是提出了些质疑,问道,有时候也不一定能把自己的意思用最准确的英语表达出来,这中间可能因为单词量不够,另外就是对单词的根意理解不够以及英语综合知识还不一定够,也会造成误解的现象。其实,这种情形在英语为专业的学生里十分普遍,甚至也包括了很多中国的英语老师。

冀老先生认为,这是一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能解决的事情。也只能靠年复一年的认真苦练,一点点地提高口语水平,久而久之,也就会用英语进行简单到复杂的思维了。如果是很有心的人,则英语用词上面会进步很快,但仅将重点局限于口语的流利程度,却不顾准确度,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至于英语综合知识,冀老先生说,只能靠每天的点滴积累而成。就是说,天底下就根本没有什么一蹴而就的事情。此话乃是真理。

只是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当道的时代,冀老先生这样的英语大家说出来的一席话中,没有听到太多“忽忽悠悠”的话,没有得到让人感到茅塞顿开的真经时,不禁让人有点泄气!?但细细想来,所有真正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学习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过程,根本没有什么捷径可寻。一下子就让人的英语水平达到某个高度,这种话只能是句瞎话。

可是想想现在一些广告,什么都敢承诺,什么都敢瞎吹,什么“一个月让你开口说英语”,什么“疯狂英语”等极具蛊惑人心的用语,不过就是拿来骗点钱而已。当然,这种胡吹神侃也可能让你动心,真要是能说出英语来,那何乐不为?只是所有的广告都没有界定你将会说什么。最后,可能会说一句“哈喽”也算会说英语了吧!如果那样的话,不如干脆到北京当出租司机迎接奥运会,肯定是个合格司机。最后结果估计是大批人也就会说几句过段时间就忘的简单表达用语,给北京500 万人将会说英语的数字再增添一份自己的力量罢了。

再后来,我自然而然问到冀老先生给毛主席和周总理当翻译的心情如何,紧张不紧张,他说总在伟人身边当翻译,也习惯了,并不会太过紧张。也是的,如果总紧张还不把人给紧张死了?呵呵。但我还是对他给毛泽东和尼克松当翻译的事情充满了好奇。我非常想知道他怎么解决毛主席旁征博引时,可能会随时令翻译当场出现知识空缺状态的问题。我们专业学英语的人都知道,最难翻译的一部分,就是古汉语和一些带有很深文化含义的掌故。本来一句在中国人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一句话,但如果要外国人彻底明白,就得需要先进行简单的背景知识铺垫,才能将就着翻译过去,即便这样,也极有可能使老外达到似懂非懂的程度。但作为翻译,首要一点得是听得懂,之后,还不能仅仅将意思翻译过去,总还要讲究点英语的修饰,至少从语言方面讲,尽量达到美学意义上的对等吧。毛泽东主席在讨论问题时,时不时地引经据典。一到这种时候,绝对构成包括像冀老先生这样的超一流翻译的最大挑战。也就是在这些地方,最难把握语言翻译的准确度,也最有可能在这些地方出问题。

冀老先生对此,有他非常精道的也可能是很多英语大师级的人们的共同见解。他说,像我这种作为专业研究英语的人,英语说与写的水平如果都非常好,不应该是什么希奇的事情,而是一种必需。但若想再上一层楼的话,那凭一般努力一定不够。还得在英语之外的地方下工夫:即中文。必须找出大块儿时间,拿出阅读英语名著一样的心态,好好研读老祖宗们的书籍,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浸润过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后,将英语水平提升到更高境界。此番话,成了我这个英语晚辈至今受益匪浅的座右铭,在我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分享按钮>> 《世界人物辞海》网络版第一版--冀岩东
>>中国教育家--冀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