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氏家谱源流】莱阳《盖氏族谱》新解

    中华盖氏网 2018年3月13日 盖裕善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莱阳《盖氏族谱》新解

 

 盖裕善

 

       就像中国的历史名著《红楼梦》一样,莱阳《盖氏族谱》里面也隐含着盖氏家族的发展历史缩影。

       清朝乾隆年间出台了有关家谱编修的具体规定,要求更加严厉,违者就要冒掉脑袋的危险了。这些规定是:

1.祖先名字如果犯了庙号、御名、亲王名直至孔子名讳的,一律改用同音字以避之。

2.不准妄自攀援祖宗,只能以五世祖为始祖,或以带领全家或全族迁至当地的祖先为始祖。

3.禁止在族谱中出现“世表”“传赞”名目。

4.如果行文中遇到本朝年号必须另起一行,后改为必须空一格。

5.取消“艺文录”,这部分内容不好审查,也最容易出问题。

6.不准刊载祖宗的画像。

7.禁用一些帝王和朝廷专用词汇,如“开基”、“创业”、“中兴”......。

       清乾隆九年(1744),71代衍圣公孔昭焕依例修谱,这也是孔氏家谱惟一的一次按照60年一大修的规定进行的修谱活动,全谱24卷,刊印120部。然而,该谱刊印30余年后,乾隆四十七年(1782),衍圣公府紧急颁布札令,将所有原本全数收回。原来当时适值谱禁高潮,清政府正在重点清查家谱中的僭妄、违碍字句,已经发生多起因家谱中用词或体例不当而遭地方官员举报的案例,孔府虽然地位尊贵,但也不敢无视当时的谱禁形势,于是便有了这次召回家谱的事件。家谱收回后,孔府删除了姓源和年表两卷,删节了大部分旧序和跋,精减了孔子事迹和历代名人事略,并修改了所谓的违碍、犯讳字句。改刊后的《孔子世家谱》为22卷,删减内容减少了达两卷,刊印165部。

       或许是受到乾隆年间谱禁事件的打击,此后孔府便绝口不提修谱之事,嘉庆、同治两个甲子年都没有续修家谱。直至1930年,孔府才重新设立谱局,开始了新一轮的家谱纂修工作。(时间间隔长达148和186年)

       由于乾隆年间谱禁的影响,莱阳盖氏家族从雍正版到同治版族谱间隔了近150年没有修谱,所以在同治版修谱时也是格外谨慎,乾隆年间仁荣公的族谱被府衙审查没有通过,所以只能将雍正版族谱的内容包括谱叙的内容进行了大量删改,盛贤公的北五支草册、雍正版族谱也就被删改了,祖先的来源也改为外迁户,这样便于通过府衙的审查。

       为了使后人能够追溯到祖先,先祖也是费尽心思想了很多办法,族谱外在非常平淡无奇,但是,他们将祖先的秘密隐含在族谱中不显眼的地方,就向《红楼梦》一样使用假语村言进行隐喻的表达。

       具体做法是:

1、根据当时的规定,不准妄自攀援祖宗,于是将远祖隐藏在这里

       族谱记载:北五三支第四派十五世,珝,字伯玉,为人义气且豪爽,任事勇决。

       钱塘岁贡黄池增联云:

       清修世德遵齐相,

       直节家声嗣汉臣。

       从中可知,对联为钱塘岁贡黄池增所写。

       上联说的是西汉初年的盖公。

        盖公精于黄、老之学,(生卒年不详),今安丘人。西汉著名学者。

      《汉书.曹参传》

       孝惠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以参为齐丞相。参之相齐,齐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先生,向所以安集百姓。而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下联说的是西汉的盖宽饶。

       为人性格刚直,高风亮节,志在奉公。

       盖宽饶(公元前105年―公元前53年,享年52岁),字次公,魏郡(今属河北)人,生约当西汉武昭宣时期,为汉宣帝太中大夫,奉使称意,擢为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武帝特置,专门负责对京城的监察。上至皇后太子,下至公卿百官,可以一起监督,故称"虎臣"。宽饶刚直奉公,正色立朝,公卿贵戚惧恨,因上书言事,宣帝信谗不纳,神爵二年辛酉(前60年)九月,宽饶引佩刀自杀,众莫不怜之。

       关键是这幅对联没有出现在谱叙中,而是记载在北五三支第四派十五世盖珝名下,也就是说盖珝的远祖是这两人。

      用别人写出的对联述说盖氏祖先,万一出了问题也就与盖氏家族没有关系了。

      隐喻,莱阳盖氏的远祖是秦末汉初的胶西盖公、西汉的盖宽饶。

 

2、将先祖隐藏在这里

       南五末支八世盖通,宣奉大夫,知宣化府事,配宫氏生一子廷器,葬祖墓东北。

       在民国版族谱家族内部审查时提出与县志年代不合也未与修改得以保留。

       这里写的盖通与县志里的盖通肯定是重名的两个人,他的上下几代人都没有官场的记载,所以此盖通非彼宋金盖通。

        那时他们哪里知道这是先祖费尽心机的有意而为之,通过这里寄希望于后人利用这个线索追溯到先祖。

      “知宣化府事”这个官衔只有宋朝有过,金代前期有沿用北宋的官制,明清朝代都没有使用的记载,所以盖通是宋末金初人。莱阳盖氏就是金元故家。宣化府的府衙名称是康熙年才有的,所以我们还是以县志为准。

       据康熙年间《莱阳县志》和《登州府志》记载:

        宣奉大夫盖通墓在县南六十里。

        据民国年间《莱阳县志》记载:

       所以莱阳盖氏的先祖是宋末金初的盖通。根本就不是什么外来户,就是当地的土著。

       试想哪有外来户的盖姓与原地土著的盖姓恰好住在同一位置的村庄!而盖通的墓地就在村边吗!并且就在盖氏祖坟地那里,哪会有那么的巧合!

 

3、将乾隆谱禁的历史告诉后人

       北五三支第三派十七世仁荣公,字端一,有义气,乡里以孝称。乾隆四十六年重修族谱,配王氏,卢儿港士茂祖姑,生二子清民、顺民,葬西祖莹,祖墓北边。

       仁荣公重修的族谱里面肯定有众多不能通过审查的内容!所以最终也没有通过府衙的审查。

       估计先祖那时的想法,不是我们不修谱,而是不敢修谱!

 

4、根据当时的规定,不准妄自攀援祖宗,只能以五世祖为始祖

       演公既然是族谱第一人,那么始祖演公就不是始祖,而是第五世祖。

       所以问题又出来了,谁才是他的祖先呢?就要上溯四代人才是始祖,即前面缺失了四代人! 

       我们结合康熙版莱阳县志的记载:宣奉大夫盖通墓葬在县南六十里。

       民国版莱阳县志的记载:

      《乡宦》863页

        金代:盖通,前大策,官宣化知府,墓在凤头村西北。

       《氏族,金元故家》1257页

        盖氏: 太守通之族,世居三区凤头村,析姜疃、菴里、森埠庄、盖家庄子、上夼、大策等村。

        时间地点是吻合的,所以我们认为盖通为上始祖合理的!

          在乾隆谱禁的大环境下,将雍正版族谱进行修改,去除演公之前的四代人实乃被逼无奈迫不得已,如果不按照朝廷的要求去做,我们可能连同治版族谱也见不到!

       我们现在从哪里才能知道这四代人的名字及配偶、子女呢?那就只有看到盛贤公的北五支草册、雍正版、乾隆版的族谱才有可能接续上!

       上始祖盖通距离我们现在已经900余年,如果没有同治版之前的族谱,我们谁也没法说的清楚,我们现代人也就是理清这个历史脉络就可以了。

    盖演墓身边埋了多少人,光有几个坟头,所以有墓也不知道埋葬的是谁,也未见立碑石记载。尤其前几代,这些记载都是后来雍正年间作谱时追忆的,族谱基础是北五支草册。盖演只是谱书里记载的第一人,不一定是坟地里的第一人。

 

5、吾族旧分十支

       在雍正版之前莱阳盖氏只有十支人,濂公的谱叙中写的很清楚,为什么后来有了十六支呢?

       从我们了解的资料来看,在明初可能有一支盖姓外迁融入到莱阳,当时的说法是来自山西小云南。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明初寿光的盖姓避难可能逃到莱阳、济南,一部分人融入到莱阳盖氏。所以现在在寿光没有查找到盖姓的村庄、人员。

       由此,产生了济南、寿光、莱阳的三地传说。

       先祖将这些秘密没有向外人吐露过,隐藏在族谱之中。是因为先祖知道,如果暴露半点信息那就是欺君之罪,不得善终。

 

       以上只是我们在经过很长时间的探讨后产生的一种对族谱的解释。同时也希望族人们积极深入思考,为莱阳盖氏的家族历史研究注入新的动力。

 

 

2018年3月11日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