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氏文化古迹】宋代的宗族祭祀和祖先崇拜
- 中华盖氏网 2020年3月11日 王善军
宋代的宗族祭祀和祖先崇拜
王善军
“古代中国普遍的宗教即是家族社会之宗教”, 宋代作为宗族组织的奠基阶段, 在宗族 祭祀方面逐渐形成并确立了适应当时社会世态的新体系。主要表现是, 祭祀对象重在始迁 祖以下的历代祖先, 祭祀方式则以祠祭和墓祭为主。 宗族祭祀的核心是祖先崇拜, 祖先崇 拜决定了宗族祭祀, 宗族祭祀又加强了祖先崇拜观念。因而, 宗族祭祀具有收族的功能, 起 着强化族权的作用。 同时, 宗族祭祀还对宗族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而也是影响中国传 统社会基础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作者王善军, 1966 年生, 河北大学出版社副编审。影响古代人们精神生活的因素很多, 但最主要的因素是宗教。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 祖先崇拜从人类早期的一种原始信仰, 经过儒家的理论阐释, 又经过历代统治者“以孝治 天下”的倡导和扶植, 无论从仪式形式, 还是从思想内容上, 应该说都具有了宗教的特征。 所以,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 高达观在他的著作中即已指出:“古代中国普遍的宗教即是家族 ? 社会之宗教, 全族人众均崇拜共同的祖先, 所以家族是一个宗教的团体。”当然, 如果与 其他的宗教相比, 中国古代的祖先崇拜并不完全符合它们的模式, 而是具有自己的特点。 这主要是由于各宗族有各宗族的祖先而没有共同的崇拜对象, 仪式形式也难以完全一致, 因而这种“古代中国普遍的宗教”是纷杂多变的。也许正因如此, 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并未引 起学术界的深入研究, 其研究现状与它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广泛影响很不相称。 有鉴于 此, 本文拟以宋代为例, 从宗族祭祀的角度, 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以期能够抛砖引 玉。一、宗族祭祀的对象宗族祭祀是建立在祖先崇拜基础上的一种活动, 这种活动又是加强祖先崇拜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 在宋代理学家看来, 祭祀是社会性的人不可缺少的一项标帜。 程颐就说:? 《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 正中书局 1946 年版。?114?1/11页宋代的宗族祭祀和祖先崇拜“凡物, 知母而不知父, 走兽是也; 知父而不知祖, 飞鸟是也。惟人则能知祖, 若不严于祭祀,? 殆与鸟兽无异矣。”虽然祭祀对象以祖先为主, 但人的祖先是无穷无尽的, 如果没有世代限制或其他限制 的话。 所以, 宗族祭祀的祖先, 是有选择的祖先, 而不是所有的祖先。 这个选择, 首先就是 世代的选择。 宋儒关于宗族祭祀世代的议论很多, 但却是各有主张, 极不一致的。 李觏主? 张:“族人五世外皆合之宗子之家, 序以昭穆, 则是始祖常祀而同姓常亲也。”程颐主张根 据祭祀的情况区别对待祭祀的世代:“冬至祭始祖, 立春祭先祖, 季秋祭祢。 先祖者, 自? 始祖而下, 高祖而上, 非一人也, 故设二位。常祭止于高祖而下。”而朱熹的主张则是, 祠 祭只能祭及四世, 即高祖、曾祖、祖、祢。 有人曾经问他:“而今士庶亦有始基之祖, 只祭四?代, 四代以上则可不祭否? ”他回答说:“若是始基之祖, 想亦只存得墓祭。”抛开宋儒的议论和主张不管, 让我们来看一看宋代现实社会的具体情况, 问题就会更?为会宗法, 岁时设远祖位, 合族荐献饮福。” 加清楚。光泽县的李吕宗族,“聚族千指,这个宗族合族祭祀的对象是远祖。 俞氏宗族,“每岁寒食, 主祭者率子弟各执事, 自始祖而? 下合祀焉。”南宋人陈藻曾叙述过这样一种社会现象:“今人 尝未始有田者, 古坟一丘,? 而十数代子孙岁醵以祭。”十数代子孙在一起共同祭祀, 其对象也必定以十数代以上的 祖先为主, 这是毫无疑问的。 宋末元初迁居剡源的戴氏宗族, 其新建祠堂的情况则更能说 明问题:“初祖以下在北室, 高祖六四府君在中室, 五祀诸神附南室, 惟土地之神在下? 室。”从宋代的这些实际情况可以看出, 宋代宗族祭祀对象的世代一般是始迁祖以下的 历代祖先。宋代宗族除了要祭祀自己的祖先以外, 还要祭祀其他的一些神灵, 如土地、山川等自 然神。 另外, 各宗族还往往有自己宗族的发家神话, 在这些神话中对宗族发家起过重要作 用的神灵, 往往也成为宗族祭祀的对象。如周密所记其宗族的情况: 其祖先遭靖康之难, 为 金人所追, 藏于一古祠的佑圣神像下得生, 又赖佑圣神的保佑, 全家不失一人。 因而周氏? “世事佑圣甚虔。凡圣降日, 斋戒必谨。盖以答神庥诏子孙。”不过, 这些祭祀只是宗族祭 祀的陪祭而已, 说明宗族信仰具有一定广泛性的特点。? 《河南程氏遗书》卷一八。? 李觏:《李觏集》卷一三《教导第四》。? 《河南程氏遗书》卷一八。? 朱熹:《家礼?附录》。? 周必大:《文忠集》卷七五《澹轩李君吕墓志铭》。? 集》卷一?《洪庆庵记》。 徐元杰:《 ? 陈藻:《乐轩集》卷八《大宗小宗》。 ? 戴表元:《剡源集》卷二三《迁奉祠堂文》。 ? 周密:《齐东野语》卷一二《事圣茹素》。?115?2/11页世 界 宗 教 研 究1999 年第 3 期二、宗族祭祀的方式宋代由于是建立在长期战乱的唐末五代之后, 许多封建礼仪已被纷乱的社会生活所 冲垮。因而, 在宋王朝建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 宗族祭祀在各地各族之间显得很不一致, 并 且大多很不“完备”。北宋中期以后, 由于社会稳定, 各宗族逐渐讲究祭祀的仪式, 也由于士大夫们致力于重整封建礼仪, 所以逐渐形成了以祠祭和墓祭为主的宗族祭祀形式。() 一祠堂与祠祭。我国古代的祠堂, 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专祀历代有功德于当世或后世的先贤名臣。? “由汉以来, 牧守有惠政于民者, 民或为之生祠。虽非先王之制, 皆发于人心之去思。”唐 代大诗人杜甫所吟“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指的就是成都的武侯祠。宋朝时,?这种祠堂甚多。为保卫宋政权坚守城池而战死的武将文臣,“事平得即祠其所”。宋代许 多有惠政的地方官, 也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建祠祭祀。 范仲淹“凡宦游, 人怀其惠, 莫不有??祠”。韩琦判大名府, 当地人民“相与立祠于熙宁禅院, 塑公像而事之。”另一种是专供宗 族祭祀的祠堂。 这在宋代资料中又叫宗庙、家庙、影堂等等。 司马光对历代宗族祠堂的发展演变曾有过如下的论述:先王之制, 自天子至于官师, 皆有庙。 君子将营宫室, 宗庙为先, 居室为后。 及秦非笑圣人, 荡灭典礼, 务尊君卑臣, 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 汉世公卿贵人, 多建祠堂于墓所, 在都邑则鲜焉。魏晋以降, 渐复庙制。其后遂著于令, 以官品为所祀世数之差。庙制遂绝。唐世贵臣皆有庙, 及五代荡析,() 在宋朝, 祠堂的兴起有一个过程。宋仁宗庆历元年 1041郊祀, 为推恩百官, 颁赦:“听 文武官依旧式立家庙”, 但“旧式”是一种什么样子, 谁也说不清楚。 所以,“令虽下, 有司莫() 之举。 士大夫亦以耳目久不际, 往往不知庙之可设于家也。”直到皇 二年 1050, 才在宰 相宋庠的请求下,“下礼官儒臣议定制度。 自平章事以上立四庙, 东宫少保以上立三() 庙。”尽管如此, 士大夫们仍感到没有具体的模式可依。 至和年间1054- 1056, 文彦博知?( )长安, 访得唐代杜佑的旧庙, 并于嘉 元年 1056“仿而营之”, 才算是高级官员按朝廷 规定建立家庙之始。 在此之前, 民间根据自己宗族实际情况创立的祠堂却已经陆续出现。 据《穆参军集》记载, 任载的儿子康懿公为了祭祀其先, 特建一堂供奉任氏先人, 取名为“家() 祠堂”。“其严慈之尊, 长幼之序, 煌煌遗像, 堂堂如生。宗属以之视瞻, 精爽以之冯 凭? 附, 祀有所不渍。”任氏的家祠堂一返“前代私庙并置京师”的做法,“而复设于居里”。穆修称? 王昶:《金石萃编》卷一三八《韩魏公祠堂记》。? 欧阳守道:《巽斋文集》卷一六《欧阳监丞祠堂记》。 范仲淹:《范文正公集?褒贤祠记》卷一《池州范文正公祠堂记》。 王昶:《金石萃编》卷一三八《韩魏公祠堂?记》。 司马光:《传家集》卷七九《河东节度使守太尉开府仪同三司潞国公文公先? 庙碑》。 ??116?3/11页宋代的宗族祭祀和祖先崇拜? 赞此家祠堂说:“于奉先之道, 得一时之礼矣。”虽然它的建立时间记载欠明确, 但从《穆(() () ) 参军集》作者生活的时代 穆修为大中祥符二年 1009进士, 卒于明道元年1032以及文( ) 中的“今上之元年”、“六年春”等语词来看, 这个祠堂不是建于宋真宗咸平六年 1003, 就()() 是宋仁宗天圣六年 1031。 石介在庆历元年 1041以“庶人”的身份,“缘古礼而出新意”、 “推神道而本人情”,“自为之制”,“于宅东北位作堂三楹, 以烈考及郭夫人、马夫人、刘夫? 人、杨夫人、后刘夫人居焉”, 名之曰“祭堂”。由此可见, 早在宋仁宗下诏许立家庙之前, 宋代社会上的宗族祭祀已由士庶皆祭于寝向建立祠堂祭祀过渡。北宋中期以后, 祠堂逐渐 在社会上推广开来。至南宋时期, 朱熹撰写《家礼》, 将祠堂列入了首要的地位, 这就更使其 在社会上日益普及了。在祭祀时节方面, 祠堂兴起前的寝祭和祠堂祭祀都是以四时祭最为重要。 所谓四时,? 是指采用唐代周元阳《祀录》中的说法,“以元日、寒食、秋分、冬夏至, 为四时祭之节。”除 了四时祭之外, 平常的祭祀或仪式也十分繁琐。如朱熹《家礼》中对祠堂所作的规定:“出入 必告; 正至朔望则参; 俗节则献以时食; 有事则告”。从南宋时期开始兴起的浦阳郑氏宗族, 其《规范》中的第一条, 即是:“立祠堂一所, 以奉先世神主。 出入必告, 正至朔望必参, 俗节 必荐时物, 四时祭祀, 其仪式并遵文公《家礼》。”可见, 朱熹《家礼》的规定对后世的影响是 很大的。有关各种祠堂祭祀的具体的繁文缛节, 北宋大臣韩琦晚年时曾“裒取古今祭祀书”七( 种,“研详累月”,“酌今俗之难废者, 以人情断之, 成十三篇, 曰《韩氏参用古今家祭式》后? ) 人称为《祭仪》”, 由于它“最为得中”, 在当时“识者多用之”。可惜现在已不得其详。() 二族葬与墓祭。?中国古代盛行土葬。 宋儒认为:“葬者, 藏也。 孝子不忍其亲之暴露, 故敛而藏之”。?? “子孙者, 父祖遗体之所传也; 墟墓者, 父祖遗体之所藏也。”“孝子之事, 莫重于葬。”土 葬的地点, 往往是宗族成员所共同具有的墓地, 这就形成了族葬制度。 族葬制度的起源很 早, 原始社会的氏族组织即已有之。至周朝时期, 随着宗法制度的发展, 族葬制度既严格又 完备, 昭穆分明。秦汉以后, 在周朝宗法制度遭到破坏的情况下, 唯有族葬制度得以较好地 沿袭下来。诚如元人赵炳所说:“宗法之坏久矣。人之族属, 散无统纪。 幸而周礼不泯,? 族葬之类犹有一二存者。”“族葬者, 所以尊远祖, 辨昭穆, 亲逖属, 宗法之遗意也。”宋代? 穆修:《穆参军集》卷下《任氏家祠堂记》。?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一九《祭堂记》。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一。 韩琦:《安阳集》卷二二《〈韩氏参用古今家祭式〉序》;《避暑录话》?卷上。 司马光:《传家集》卷六五《葬论》。 刘宰:《漫塘集》卷二二《洮? 湖陈氏义庄记》。 ? 刘 :《彭城集》卷三七《故将仕郎郡守太子中允致仕赐绯鱼袋蔡君墓志铭》。 谢应芳:《辨惑编》卷二《择葬》。? 赵炳, 原书作“赵忠愍公 ”。查《元史》卷一六三《赵炳传》, 赵炳谥忠愍。可知, “ ”为“炳”之误。 ??117? ?4/11页世 界 宗 教 研 究1999 年第 3 期?民间虽“有所谓火化者”。但在宋政府的禁止和宋儒以葬为孝的宣传下, 社会上盛行的仍? () ) (是聚族土葬。如,“开化县宇之北有丘墟隐然, 域以垣堑, 江氏族葬其中。”四明汪氏, ? “俞村之墓, 始于十二府君, 其子若孙葬于左右者, 凡十余所, 迨今百七十余载矣。”族葬对宋人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他们或是世代相聚, 保守祖墓, 或是远游在外, 死后亦不辞千里, 归葬先茔。 如, 永乐姚氏,“族聚百余口, 历三百年, 经唐末、五代兵戈乱离, 子?孙保守坟墓, 骨肉不想离散。”“金乡县民李延家, 自唐武德初同居, 至今近四百年, 世世? 结庐守坟墓。”夏县司马氏宗族“祖墓迫隘, 尊卑长幼前后积若干, 丧久未之葬”, 司马洁? 悉举而葬之。”李植曾“随范文正公西征, 官至右侍 便“履行祖坟之西, 相地为新墓,禁”, 死后仍“葬于泽州晋城县五门乡, 从先茔也。”张方平在论“不孝之刑”时说:“虽父母亡没而乡里有宗族坟墓, 辄于别所立产而居者, 无问尊卑, 并削其官爵, 投弃遐缴, 虽经霈?泽, 不在原释。”族葬不仅仅是宗族成员葬在一起, 而且还必须按一定的组合规则来埋葬。也就是宋人?所说的“以昭穆序葬”。具体情况究竟如何呢? 金末元初人赵炳曾“参酌时宜”, 绘有《族葬图》, 并作《图说》一篇, 可供参考。 文中曰:墓之葬, 则以造茔者为始祖。 不别嫡庶, 孙不敢即其父。 皆以齿列昭穆, 尊尊也。曾玄而下左右 , 以其班也。昭与昭、穆与穆并, 百世可行也。昭尚左, 穆尚右, 贵近尊 也。北首, 诣幽冥也。妻、继室, 无所出, 合 其夫, 崇正体也。妾从 , 母以子贵也。降 女君, 明贵贱也。 与夫同封, 示系一人也。 其黜与嫁, 虽宗子之母不合葬, 义绝也。 男 子长殇, 居成人之位, 十有六为父之道也。中下之殇, 处祖后, 示未成人也。序不以齿, 不期夭也。 男女异位, 法阴阳也。 而昭穆必以班, 班不可乱也。 祖北不墓, 避其正也。 葬后者皆南首, 恶其趾之向尊也。 嫁女还家, 以殇处之, 如在室也。 妾无子犹陪葬, 以 βκ恩终也。正因为宗族对其坟墓是如此地重视, 所以一般都派专人看守。永乐姚氏,“专以一人守β βλμ坟墓, 虽度为僧, 亦庐墓侧。”从宋人的记载来看, 宋代最盛行“守墓以僧”。许多名门望? 《宋史》卷一二五《礼志二十八》。? 程俱:《北山集》卷一九《江氏小山祖墓记》。? 楼钥:《攻 集》卷六?《汪氏报本庵记》。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四《忠孝》。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太?平兴国五年七月己巳。 司马光:《传家集》卷七九《赠卫尉? 少卿司马府君墓表》。 李俊民:《庄靖集》卷八《李氏家? 谱》。 张方平:《乐全集》卷一二《不孝之刑》。 邵伯温:? 《邵氏闻见录》卷二?。 谢应芳:《辨惑编》卷二《择葬》。 ?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一七。 ?陆游:《放翁家训》。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