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折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折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折氏家族的历史3 已阅:2176 / 回复:0(楼主)

咸平二年(999年)十月,辽攻宋遂城、瀛州等地。十一月,府州知州折惟昌与宋思恭等发兵渡黄河,入五合川,攻破辽言泥族拔黄太尉寨,焚器甲、车帐数万,斩千余级,夺回被辽掳走的300余人。《宋会要》方域二一之三。“言泥族拔黄太尉寨”,《宋史•折德扆传》作“言泥族拔黄砦”《长编》卷5作“巴罕太尉寨”,按“巴罕”当即“拔黄”的同音异译。
    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军大举伐宋。十月四日,折惟昌率部自火山军攻辽朔州界,攻破大狼水寨,生擒数百人,获马牛羊铠甲数以万计。围攻岢岚军的辽兵害怕归路被切断,连忙撤军。《长编》卷58,《宋会要》方域二一之五。十二月,辽宋议和。
    四、长期与西夏苦战的折氏(1005-1124年)
    折氏与党项李氏(即拓跋氏)矛盾由来已久,淳化五年(994年)、至道元年(995年)、咸平二年八月、九月、景德元年二月曾多次交战,互有胜负。《长编》卷39、卷45;《宋会要》方域二一之二、之四;《宋史•折德扆传》。1038年,元昊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此后,宋、夏间经常发生战争,折氏也卷入到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先后涌现出折继闵、折克行、折可适等一批优秀将领。
    折继闵(1018-1052年)字广孝,喜读兵书,能攻能守。1039年任知州。次年(即康定元年),元昊进攻延州(今延安),大败宋军,俘虏大将刘平等。继闵奉诏三次出兵牵制敌军,斩获2000。《折继闵神道碑》。庆历元年(1041年)春,宋将任福率重兵攻夏,全军覆没,形势恶化。七月,夏兵数万围攻麟州,不克,又围攻府州逾月,折继闵与宋将率官军6100余与居民全力防守,激战数日,杀敌千余,《宋会要》方域二六之六;《涑水记闻》卷12;《宋史•折继闵传》。夏军又转攻丰州,八月十九日,攻陷丰州,又四出钞略,切断麟州与府州的联系。十月,继闵率兵近2000人给麟州护送军衣,在中堠寨遭万余夏军袭击,败退。《长编》卷133;《涑水记闻》卷12。
    庆历二年(1042年),继闵与张亢统兵3000为麟州护送军粮,途中被数万夏军包围,继闵奋勇突围,在险隘处留下精兵数百,当敌骑追过险隘,即回身与伏兵夹击夏军,斩首700,夺马500。三月,为加强麟、府间联系,重修建宁寨。《折继闵碑》,《宋史》卷324《张亢传》。九月,夏兵围镇戎,在定川攻杀宋将葛怀敏。继闵奉命捣敌空虚,在×泊打败夏军。三年冬,夏兵攻掠清寨等堡,继闵乘敌归时,追战之,斩首400,夺回所掠物品。《折继闵碑》。
    庆历四年,宋廷为是否放弃麟、府发生争议,这几年麟、府各城寨几乎都被夏兵攻陷破坏,居民流散,麟、府之间交通被切断,戍守困难,仁宗派欧阳修实地考察,欧阳修从战略高度考虑,不能放弃,并提出具体建议,被仁宗采纳。《宋会要》方域二六之六;《长编》卷148,庆历四年四月己亥。此后数十年较为平静,继闵及其后任继祖、克柔尽力招抚流民,恢复农牧生产。熙宁七年(1074年),府州发生灾害,克柔向朝廷借粮赈济。《长编》卷258,熙宁七年十二月甲戌条。此举既说明他关心民户,也表明府州经济凋敝,已无力自救。
    元丰二年(1079年),折克行(约1040-1107年)出任知州,他英勇善战,早在熙宁三年宋夏在环庆发生战争,克行率兵3000护饷道,在葭芦川打败夏军,斩首400,招降千户。《折克行碑》;《宋史•折克行传》。元丰四年,西夏内乱,宋乘机出兵五路伐夏,夏将咩保吴良率万骑袭击克行部,克行乘敌半渡险隘时出击,杀死咩保吴良。十月十七日,攻克宥州。二十一日,遇敌千余,败之,斩900余级。《涑水记闻》卷14;《长编》卷318,元丰四年十月癸酉、甲戌条;《折氏家族史略》87页引《折克行碑》。次年四月、九月,连败夏军于青冈岭、厮罗川。六年三月,在三角川斩夏将吴埋保。《长编》卷334,元丰六年三月戊戌条,《折克行碑》。元佑二年(1087年)、六年,克行先后在怒摩川、折水川打败夏军。绍圣三年(1096年)护修葭芦城。元符二年(1099年),进筑宁边等堡,从此麟府与延相连,不再孤立。《宋史•折克行传》;《折克行碑》。大观元年(1071年)卒。《宋史》称其:“在边三十年,善拊士卒,战功最多,羌人呼为折家父。”

作者:124.224.174.* (2009/10/29 22:06:08)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折氏论坛  执行时间:144.5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折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