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邝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邝氏论坛 >> 家谱分支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邝姓来源说法的现状 已阅:17146 / 回复:44(楼主)

许多网友认为,守恒劳苦功高,为方姓来源一说贡献甚巨;于是乎,大家对方姓来源一说深信不疑。但是,我想请问,各位对方姓来源一说了解吗?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来源的梗概?
    先试着给自己讲一遍,看能不能说得明白。
    好像很难,是吧?是不是觉得自己很可笑?自己都不明白的事,为什么就“深信不疑”呢?当然,也不能全怪大家,劳苦功高的守恒也没曾给大家说明白,他从来没有把梗概跟大家讲一讲,只是一门心思地找材料,证明这证明那的,忙得不亦乐乎,确实是“劳苦”啊!我建议大家恭敬地请守恒给大家先讲一讲梗概吧!
该帖子被wrya在2009-9-27 9:38:58编辑过

作者:wrya (2009/5/25 0:00:39)   回复此贴
  回复:邝姓来源说法的现状 第 1 楼

一、方姓来源一说的梗概
    我给守恒发过两次邮件:第一次,他滞后了一个月回了邮件给我;第二次,就在他回邮件的当天,我回了邮件反驳他的观点,至今没有收到他的回复。鉴于守恒的效率不高,我想就我对方姓来源一说了解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权当抛砖引玉。说实在的,我也不甚清楚,真不是我懒,我是去了解了,也没了解明白。这里面很复杂,姑且听我慢慢说来。
    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有方氏第148世祖方谆,字愈平,因长女方淑丽被册为皇妃,方愈平受封宣城侯,食采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御赐姓邝。愈平因而由姓方改为姓邝,本应为邝氏之始祖,但愈平念其本,尊其父三七公为邝氏始祖,愈平公自己则为邝氏二世祖。(引自百度知道:http://baike.baidu.com/view/138081.htm)
    这是方姓来源一说的第一个版本,第二个版本是避祸改姓,即1121年,方腊起义,方姓为了避祸而改姓。这一说存在于寻乌、台山、揭阳一带的家谱。守恒严厉地批评了这一说法(参见守恒文章《“避祸改姓”之说,情理不通,孝义不容》)。主要有三点理由:
    (1)四九公的住处与方腊的势力范围相距太远,双方不可能有联系。方腊的势力范围在浙江睦州(今浙江建德市)到杭州一带,四九公家在庐江,“两地相距千里,且隔一条长江”。
    (2)方腊于1121年失败,而方谆是之后去的皇帝身边。如果与方腊有联系,就不会到皇帝身边去了。
    (3)新会的赵姓村,“避祸改姓”,之后又恢复了赵姓,方姓如果是避祸,也应该会恢复姓氏。因为“方姓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大姓,又是文人辈出、官宦世家之望族。”
    看似很有道理,是吧?那是你没有细想。其实,错误非常明显。
    (1)四九公家是在庐江吗?是家谱上的白纸黑字,还是你根据郡望猜的?
    (2)你这“相距千里”是不是用了夸张手法?地图实测的距离是,庐江与建德相距270公里,宣城与建德相距170公里。是不是你的尺子出了问题,量出个“千里”?
    (3)即使“隔了一条长江”,难道过一次江就这么难吗?如果方谆与方腊想联系,一条长江就能阻隔吗?这种想法是不是太幼稚了一点?
    (4)方谆与方腊有无联系,其实并不重要,关键在于皇帝认为他们有没有联系。方腊是1121年之前的事,正是北宋的末年,金正在入侵宋,正是乱世;方谆侍奉的是南宋的皇帝,这皇帝是真不一定知道。只要皇帝认为他们没有联系,他就可以去皇帝身边。就算真没有联系,也不排除有人诬陷他,说他几十年前与方腊密谋叛乱。
    (5)新会的赵姓村与你家何干,他家是改回来了,你家也一定要效仿吗?这是什么逻辑?而且,守恒似乎并不认为邝姓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文人辈出、官宦世家之望族”,看来还是方姓好,是吧?
可见,“避祸改姓”,并不是守恒说的“情理不通,孝义不容”。我认为,这一说法恰恰对“方谆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宣城侯不干跑到广东”这一问题作出了合情合理的解释。
    这是方姓来源的第二个版本,还有第三个版本。支持方姓来源一说的部分家谱(如广州大江埔村)曾指明方廷英是自己的祖先(具体说法是:太世祖是唐僖宗时威王府参军方殷符的五儿子方廷英,一世祖是方廷英的长子方以平,二世祖是方以平的四子方谆)。后来,经各路大仙(也就近十年的人物)指正,认为这一说法有误,方廷英是唐朝人,相差二百多年。是对是错,我认为还很难说,同名同姓是极有可能的,而且,凭大仙们的眼力,估计也难于分辨。问题在于,如果是家谱错了,那么,记述“方廷英”三个字的家谱就是伪造,至少也是有误,可信度是要大打折扣的;如果是各位大仙错了,那么,各位大仙恐怕是与“孝子贤孙”的名号无缘了,而且各位大仙的一系列理论说法,大概也得修正一番。

作者:wrya (2009/5/25 0:03:03)   回复此贴
  回复:邝姓来源说法的现状 第 2 楼

不急,还有第四个版本。这个版本原本是不应归入方姓来源一说的。因为前三个版本主要人物是方谆,主要事件是易姓,这第四个版本没有类似的陈述。人家说自己是广成子的后代,这是江西赣州一带的版本。守恒不辞辛苦,“证明”他们与自己一样出自方谆。如果人家真是从广成子来的,那么,守恒就没有功劳了;如果守恒是对的,那么,这是不是说明方姓来源一说的纸质证据(家谱)的可信度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高呢?
    我们再来看一看守恒是怎么证明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比对。其实,方法本身倒是没错,就是用得实在拙劣。守恒拿着自家的家谱,比对人家已有的记载,结果总能在自家的家谱上找到同一时期失踪的人物(说得客气一点,就是出了远门,没有回来的人;或者可能回来,那就是暂时失踪了一段时间),然后告诉对方这个人与对方的第一位祖先是如何如何一致,这个人是如何如何到了你现在的聚居地的。结论就是你们这一大家子与守恒本人一样都是来自宋朝的邝愈平。
    古代外出谋生的人也不在少数啊,任何时期都能找得到;而且,从广东外出的话,多数得往北方走,很少再往南走了吧?(再往南走,是不是要出国了?)所以,第一,他能找到失踪的人,第二,此人会往北走,走着走着,就到了你要找的地方。人物、事件、地点都能找到,这样的比对,你是相信的好,还是不相信的好?
    这还没完,还有第五个版本。(引自百度知道http://baike.baidu.com/view/198873.htm,原文见附文A)邝氏之先,始自方姓。据《姓苑》载:“广东南海多此姓。”江南方氏支系七世祖方廷英,生三子,长子以平,讳询,号三七,改取邝姓。宋高宗建炎三年 (1129年),邝询在宋朝廷任内侍(传达皇命的小官吏)。三月,发生“苗刘之变”,邝询忖思朝政动乱不安,于1129年4月全家南迁广东南海县大镇乡尚书朗里,构庐建业,教子成名。邝询也就是广东邝氏始祖,南海县大镇乡也就是广东邝姓发祥地。以平,生四子曰谚、让、诚、谆。邝谆生三子,长子一元、次子一 声、三子一俊。邝谆1142年登进士,1146年登科,1152年膺任临安京城大尹(汉代都城行政长官称尹),1168年,诰封光禄大夫(官名,主要掌管 皇室的膳食),太子太保(辅助皇太子的官),宣城侯爵。
    说实在的,这个版本倒是比较可信。去掉了赐姓,写作“改取邝姓”;去掉了疑点比较多的皇妃一段事迹(下面会说一说其中的疑点)。而且,我查阅过《宋史》,里面有一处提到了邝询之名(《宋史》本纪第二十五,用的是“邝询”二字,不是“方询”,这说明,邝姓在方姓一说易姓的1168年之前就确实存在了,早了近40年)。但是,还是之前说的,有人提出证据说方廷英是唐朝人,时间差了二百年,可能是认错了祖宗。客观地说,与其他几个版本相比,这应该是疑点最少的版本了。即使如此,有人也会怀疑的,他们的盘算是,如果这个版本是真实的,那么,其他版本的1168年赐姓和皇妃就是虚构的。
    方姓来源一说,版本有五,说法不一,这就是方姓来源一说的现状。限于我所了解的情况有限,真实情况可能更是惨不忍睹。有志于探求真实情况的朋友,请做好心理准备。

作者:wrya (2009/5/25 0:04:38)   回复此贴
  回复:邝姓来源说法的现状 第 3 楼

二、问题与矛盾
    这里有两个细节,不得不说。
    一是关于方淑丽如何被册封为皇妃。为什么这么问呢?其父方愈平在女儿被封为皇妃之前可有官职,没有提及,也没有记载,我们不得而知;如果有官职,那么,请不要凭空臆测,拿出有记载的证据(我查过《宋史》,没有提及“方谆”、“愈平”的字样,只提及“邝询”;如果正史确实没有记载,那么,家谱的记载也成);如果是一介布衣,这里面就大有蹊跷了。一介布衣的女儿,怎么可能成为皇妃?而且,皇帝在临安(现在的杭州),皇妃是在安徽找到的,这个距离在古代不算近吧?因此,就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皇帝经过一桥,一女子失足落水,皇帝将其救起,发现女子貌美,于是,这位女子就成了皇妃,这位皇妃当然就是淑丽了。(引自http://www.cctcct.com/v8/info_china_show.asp?InfomationID=57888,原文见附文B)这个故事是不是似曾相识?呵呵,对了,在武侠小说里。各位一定要说,请不要给我们讲武侠故事,武侠故事只在书里,现实里上哪找去啊?各位不信这个神奇的故事,我也没办法,但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就是方愈平的女儿是如何成为皇妃的?
    二是皇妃的最终归宿问题。据说,皇妃随父到了广东河源,自己过起了隐士的生活,最终葬于广东河源。前些年,有一帮人要“寻找皇妃墓”,并声称在广东河源找到了皇妃墓,于是一帮人祭拜怀念了一番。但是,邝守恒说,“这里不是皇妃墓”(守恒书的第26篇文章)。谁是谁非,我看一时也说不清楚。我想问的是,为什么堂堂皇妃会离开皇帝,随父到了广东河源?这是不是又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侠女一样,个性十足,要跟皇帝结婚就结婚,要跟皇帝离婚就离婚,来无影去无踪啊!就我所知,别说皇妃,就是宫里的宫女,要想出宫那也是千难万难啊!堂堂皇妃就这么来去自由?
    从这两个细节看来,方姓来源一说开篇就说得跟武侠小说相似,与编故事一般,而且还编得如此蹩脚,各种版本说法不一,矛盾重重。我个人建议啊,你们还是把皇妃留在皇宫更真实一些,为什么一定要让皇妃随父到广东河源呢?还要把这个女人的姓也改了,她进宫之前姓方,进宫之后,皇帝赐她父亲姓邝,她就跟着姓邝了?难道这个女人对这个家族如此重要?非要把她归入你家门下,她究竟算你家的人,还是皇帝家的人啊?你们的家谱是该从愈平算起,还是从皇妃算起?如果是后者,是不是更显贵一些?
    说到这,我甚至极其怀疑方姓来源一说是否有纸质的家谱流传下来?流传下来的家谱编写于何时呢?
    现实摆在眼前,如此谬误百出、自相矛盾的家谱居然有人深信不疑,这一情况让人难以置信啊!是荒诞,是无奈!面对如此纷乱的现实,你认为你有能力把事情澄清,把原委说明白吗?很难吧!困难还不仅于此,更大的困难是:你如果想要把事情理清,就势必修正家谱;修正家谱就意味着原来的家谱的可信度不高,你说,这可信度不高的家谱经过修正之后,它的可信度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我看是降低了吧。你是否想过,如今这貌似同出一源,而又互相矛盾的多个版本的方姓来源的家谱,是不是也经过了先人随意地修改所造成的结果呢?由此看来,这改家谱的本事是有遗传的啊!

作者:wrya (2009/5/25 0:05:54)   回复此贴
  回复:邝姓来源说法的现状 第 4 楼

三、方姓来源一说的考证手段
    编故事、改家谱和比对是守恒考证常用的两个手段,上文已经提及,这里就不再赘述。
    考证的另一手段说来比较卑鄙,这就是排斥异已。邝姓有三个来源,一说来自古邝国,一说来自黄姓,一说来自方姓。持方姓来源一说的个别人物极力否定另外两种说法。其实,方姓来源一说的可信度(之前分析了)与前面两说是没法相比的。个别人物就一定要拿这个没有可信度的东西跟人家相比,真让我想起一个成语:螳臂当车!
    先说一说古邝国,这一说首先见于古书《路史》和《姓苑》,近些年,在网上又有新的证据(附文C)支持这一说法,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族谱,由族谱可以看出,李世民的祖母姓邝;一个是范仲淹的族谱,这个族谱非常详细,他的祖先有“妣邝氏,封夫人”的记载,根据族谱推算,这位“邝氏”的时间大约在晋朝。可见,在唐朝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出现了邝姓。至少1129年(建炎三年,比1168年早了近40年)之前,邝姓就已经存在(《宋史》本纪第二十五)。
    接着,说一说黄姓来源一说。我说方姓来源一说的可信度根本就没法跟黄姓来源一说相比,你或许说我有私心,但是,你看一看下面的四点理由,你就知道我这是实事求是。
    第一,黄姓来源一说,分布很广、人数众多,主要集中在湖南、贵州、四川、广东、陕西等地。这样庞大的一支,在人数上是比你方姓一支的多呢,还是少呢?按照个别人的说法,黄姓来源有误,唯方姓一支是正宗,那么,看现在这个局面,是不是有一半的人“背叛”了方姓来源的家族?假如某位好朋友让你介绍一下你的家族,你回答道,“唉,真是不幸,有半数的族人都背叛这个家族了。”你觉得这样说,有人信吗?
    第二,各地说法一致。即使远在四川、陕西的同族,也有祖先自湖南临武迁出的记载。相距何止千里,然说法一致。对比方姓来源一说,即使在广东一省之内,仍各有说法,自相矛盾。请问,是人家说法一致的是编造的,还是你说法矛盾的是编造的?
    第三,有书面的记载为证。家谱记载(仅举一例,见附文D),易姓的时间是唐朝的神龙年间(705-706年,唐中宗李显的时候)。比方姓来源易姓的时间(1168年)早463年。宋朝建隆年间(960-962),太祖赵匡胤的时候,从江西吉州迁到了湖广临武寿塘。(见《临武县志》)这个时间比方姓来源易姓的时间还早了200年。明朝英宗时,邝埜出任兵部尚书,《明史》为他作了传。明末,徐霞客曾在湖南临武邝家村住过,《徐霞客游记》中“楚游记”一篇有一段关于“邝氏居”的描述便是,时间大约在1636-1639年。这不是一家之言,而是包括了地方志、正史、游记的记述,请问方姓来源一说可有类似的记载?我看方姓来源是不可能有类似的记载的,自家内部关于方姓来源尚且不能统一说法,如何对外人说?你自己都说不准的事,又如何让外人去记述呢?
    第四,黄姓来源一说,黄贤受败关灭族之祸,两个儿子改姓,一个姓旷,一个姓邝。这一说在旷氏的家谱里也有同样的记载,就目前来看,两家记载的内容是一致的,传承的方式方法也是极其相似,旷氏的记载是各地一致。而且,南宋德祐丙子(1276年),文天祥应后谷(现在的江西吉安泰和)旷绍祖邀请,为旷氏家谱作了序,文中记述了易姓的过程,与现在的说法一致。(见附文E)
    这里请注意一点,文天祥作序的时间是1276年,比方姓来源易姓的时间1168年,晚100年(迁入广东的时间更在1168年之后,迁入广东的时间与1276年应该在100年之内)。按照守恒的怀疑,黄姓来源一说不成立,邝姓都应来自方姓,那么,请问,100年时间就能把家族易姓这样的大事遗忘?(如果说忘记,那一定是说谎,因为100年的时间,即使没有书面记载,也不可能忘记如此重要的事情)如果是说谎,那么,请问,你有没有办法为你的家族编造谎言,使周围群众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对此深信不疑呢?更进一步要求,你得把1236年出生的文天祥也骗了才算?可能这个本事,只有守恒才有。
    事情到这还没有完,又有人说,可能是你们抄了人家旷氏的家谱。言下之意是,旷氏的家谱是真的,确有其事,但是,你们抄了人家的,是冒名顶替。我们知道,旷氏家谱对于易姓一事,是两个儿子,一个姓旷,一个姓邝。如果我们是冒名顶替,那么,请你把被冒名顶替的家族找出来,把家谱摆出来,让大家看一看。只有找到被冒名顶替的家族和相应的家谱,你才可以下结论;否则,就只能说是一个没有根据的猜想。
    对比方姓来源一说,我们起源比他早400年,人数比他多,分布比他广,说法比他一致,旁证(地方志、正史、游记、旷氏家谱)比他丰富。请问,二者可以相比吗?
    我想,“螳臂当车”用在守恒之流身上,真不是污蔑之语!

作者:wrya (2009/5/25 0:07:58)   回复此贴
  回复:邝姓来源说法的现状 第 5 楼

说到这,有人可能会想,方姓来源借宋朝皇帝皇妃说事,本身就是伪造,他们是湖南临武邝氏家族迁往广东的一支。就时间而言,这种说法是没有矛盾的,是有可能的。但是,我个人不赞成大家去做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看起来,你能够找出一大堆理由,做起来很难,难点在于,你不可能编造证据(估计你不是守恒,没有这个时间),你也很难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什么是有说服力的证据?我只提一个简单的要求,估计你我都很难办到:宋朝甚至更早时候的证据。因为易姓是宋朝甚至更早时候的事了。近一两百年时间内的证据有用吗?基本没用。你说,能用现在的打印机去证明宋朝发明了活字印刷吗?我们知道,活字印刷是宋朝发明的,但是,那是通过宋朝流传下来文字记载和实物去证明的,用的是宋朝的证据,不是用现在的打印机证明的。如果你说可以的话,那么,按照你这个逻辑,我是不是可以用现在的打印机去证明咱们唐朝、汉朝就有活字印刷了?(是不是还给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增光了?)守恒就是在用现在的打印机去证明宋朝发明了活字印刷,不信你看他的文章,看能不能找到一个证据,时间超过200年的。

作者:wrya (2009/5/25 0:08:26)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44 每页5条 当前1/9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邝氏论坛  执行时间:500.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邝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